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早期发现的一种天然二十面体准晶颗粒由三种Al、Cu、Fe三种金属元素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可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2)基态Fe原子有4个未成对电子,Fe3+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可用硫氰化钾检验Fe3+,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为血红色.
(3)新制备的Cu(OH)2可将乙醛(CH3CHO)氧化为乙酸,而自身还原成Cu2O.乙醛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sp2,1mol乙醛分子中含有的σ键的数目为6NA.乙酸的沸点明显高于乙醛,其主要原因是乙酸存在分子间氢键.
(4)Cu2O为半导体材料,在其立方晶胞内部有4个氧原子,其余氧原子位于面心和顶点,则该晶胞中有16个铜原子.Al单质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晶胞参数a=0.405nm,晶胞中铝原子的配位数为12.列式表示Al单质的密度$\frac{4×27}{6.02×10{\;}^{23}×(0.405×10{\;}^{-7})^{3}}$g•cm-3(不必计算出结果).

分析 (1)晶体对X射线发生衍射,非晶体不发生衍射,准晶体介于二者之间;
(2)根据F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确定未成对电子数,失去电子变为铁离子时,先失去4s上的电子后失去3d上的电子,硫氰化铁为血红色;
(3)乙醛中甲基上的C采取sp3杂化类型,醛基中的C采取sp2杂化类型;1个乙醛分子含有6个σ键和一个π键;乙酸分子间可形成氢键导致沸点较高;
(4)根据O数目和Cu2O中Cu和O的比例计算晶胞中Cu原子的数目;在Al晶体的一个晶胞中与它距离相等且最近的Al原子在通过这个顶点的三个面心上,面心占$\frac{1}{2}$,通过一个顶点可形成8个晶胞.

解答 解:(1)从外观无法区分三者,但用X光照射挥发现:晶体对X射线发生衍射,非晶体不发生衍射,准晶体介于二者之间,因此通过有无衍射现象即可确定,
故答案为:X射线衍射;
(2)26号元素Fe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可知在3d上存在4个未成对电子,失去电子变为铁离子时,先失去4s上的2个电子后失去3d上的1个电子,因此Fe3+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硫氰化铁为血红色,
故答案为:4;1s22s22p63s23p63d5;血红色;
(3)乙醛中甲基上的C形成4条σ键,无孤电子对,因此采取sp3杂化类型,醛基中的C形成3条σ键和1条π键,无孤电子对,采取sp2杂化类型;1个乙醛分子含有6个σ键和一个π键,则1mol乙醛含有6molσ键,即6NA个σ键;乙酸分子间可形成氢键,乙醛不能形成氢键,所以乙酸的沸点高于乙醛,
故答案为:sp3、sp2;6NA;乙酸存在分子间氢键;
(4)该晶胞中O原子数为4×1+6×$\frac{1}{2}$+8×$\frac{1}{8}$=8,由Cu2O中Cu和O的比例可知该晶胞中铜原子数为O原子数的2倍,即为16个;在Al晶体的一个晶胞中与它距离相等且最近的Al原子在通过这个顶点的三个面心上,面心占$\frac{1}{2}$,通过一个顶点可形成8个晶胞,因此该晶胞中铝原子的配位数为8×3×$\frac{1}{2}$=12;一个晶胞中Al原子数为8×$\frac{1}{8}$+6×$\frac{1}{2}$=4,因此Al的密度ρ=$\frac{m}{V}$=$\frac{4×27g}{{N}_{A}×(0.405×10{\;}^{-7}cm)^{3}}$=$\frac{4×27}{6.02×10{\;}^{23}×(0.405×10{\;}^{-7})^{3}}$g•cm-3
故答案为:16;12;$\frac{4×27}{6.02×10{\;}^{23}×(0.405×10{\;}^{-7})^{3}}$.

点评 本题考查了晶体的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共价键类型、氢键、杂化类型、晶胞配位数及密度的计算,综合性非常强,为历年高考选作常考题型,难度中等,其中晶胞配位数以及密度的计算是本题的难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反应A(g)+B(g)?C(g)+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选填“小于”“大于”或“相等”). 该反应热为△H=-(E2-E1
(2)E1的大小对反应热无(选填“有”“无”).当反应达到平衡时,若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减小(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3)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减小(填“增大”“减小”“不变”),因为加入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E1降低,同时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加快(解释原因).
(4)在如图中画出加入催化剂后该反应的能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在一定温度下,将3mol CO2和2mol H2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CO2(g)+H2(g)═CO(g)+H2O(g).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CO)×c({H}_{2}O)}{c(C{O}_{2})×c({H}_{2})}$.
(2)已知在7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0.5,则该温度下反应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数K2=2,反应$\frac{1}{2}$CO2(g)+$\frac{1}{2}$H2(g)═$\frac{1}{2}$CO(g)+$\frac{1}{2}$H2O(g)的平衡常数K3=0.71.
(3)已知在10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4=1.0,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4)在1000℃下,某时刻CO2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此时v(正)>v(逆)(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镉镍可充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充、放电反应如下:Cd+2NiOOH+2H2O$?_{放电}^{充电}$ Cd(OH)2+2Ni(OH)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式中左边物质的总能量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右边物质的总能量.
(2)放电时负极发生反应的物质是Cd,放电是正极的反应式为NiOOH+e-+H2O=Ni(OH)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B.常温常压下,0.1mol铁在0.1molC12中充分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C.0.1mol/L的K2CO3溶液中CO32-数小于0.1NA
D.
0.5mol雄黄(As4S4,结构如图)含有NA个S-S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不影响可持续发展
B.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C.煤的气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煤的高效、清洁利用
D.氢气燃烧热高,其燃烧产物是水,是一种理想的清洁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过程除去AlCl3溶液中含有的Mg2+、K+杂质离子并尽可能减少AlCl3的损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提纯过程中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沉淀的洗涤步骤是沿玻璃棒向漏斗(过滤器)中的沉淀上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静置使水全部滤出后,重复操作2--3次.
(2)混合物中加入的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能否用氨水代替否(填“能”或“否”)说明原因:因为Al(OH)3不能溶于过量的氨水中,不能将Al(OH)3与Mg(OH)2分开.
(3)溶液a中存在的阴离子有Cl-、AlO2-(OH-);在溶液a中加入试剂X的最佳方案为向a溶液中通入足(过量)的CO2气体,
有关离子方程式CO2+AlO2-+2H2O=Al(OH)3↓+HCO3-
(4)检验溶液B中含有K+的方法是进行焰色反应,若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则证明含有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已知反应:①Cl2+2HBr═2KCl+Br2;②KClO3+6HCl═KCl+3Cl2↑+3H2O;③2KBrO3+Cl2═Br2+2KCl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三个反应都有单质生成,所以都是置换反应
B.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KBrO3>KClO3>Cl2>Br2
C.反应②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
D.反应③中1mol还原剂反应,则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研究下表信息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元素FClBrI
氢化物组成HFHClHBrHI
氢化物形成的难易程度H2、F2混合,冷暗处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H2、Cl2混合,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H2、Br2混合,加热时发生化合H2、I2混合,加热化合,同时又分解
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很稳定稳定较稳定较不稳定
A.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增强
B.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增强
C.第VIIA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减弱
D.第VIIA族元素的金属性随电子层数增加而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