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 | H-H | C-H | C-C | C=C |
键能(kJ•mol-1) | 436 | 413 | 348 | 612 |
分析 (1)a.依据图象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的大小比较判断;
b.催化剂改变速率不改变平衡,但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c.E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d.有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提高丙烷的转化率;
(2)据方程式书写平衡常数,用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据此书写;升高温度向吸热方向进行,据(1)分析得,正反应为吸热方向,故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平衡常数增大;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故乙烯的量增加,但丙烷增加的比例更大,则少量丙烷,则$\frac{c(C{H}_{2}=CHC{H}_{3})}{c(C{H}_{3}C{H}_{2}C{H}_{3})}$ 减小;
(3)此反应是气体体积和增加的反应,随着稀有气体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反应体系各气体的分压,相当于减压,从而促进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提高了丙烷脱氢的转化率,据此进行分析;
(4)①丙酸根离子在溶液中水解生成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碱性;
②常温下,若丙酸与氨水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CH3CH2COOH+NH3•H2O=CH3CH2COONH4+H2O,CH3CH2COO-+H2O?CH3CH2COOH+OH-,NH4++H2O?NH3•H2O+H+,溶液呈中性,故c(H+)=c(OH-)=c(CH3CH2COOH)=c(NH3•H2O)=1.0×10-7mol/L,Ka(CH3CH2COOH)=c(CH3CH2COO-)c(H+)=1.3×10-5,Kb(NH3•H2O)=c(NH4+)c(OH-)=1.8×10-5,故$\frac{c(C{H}_{3}C{H}_{2}CO{O}^{-})}{c(N{H}_{3}•{H}_{2}O)}$=$\frac{c(C{H}_{3}C{H}_{2}CO{O}^{-})c({H}^{+})}{c(N{H}_{3}•{H}_{2}O)c({H}^{+})}$=$\frac{1.3×1{0}^{-5}}{1.0×1{0}^{-7}×1.0×1{0}^{-7}}$=1.3×109,据此进行分析;
(5)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形成新化学键放出能量,并根据方程式计算分别吸收和放出的能量,以此计算反应热并判断吸热还是放热.
解答 解:(1)a.图象中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能量,故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正确;
b.催化剂不能改变该反应的焓变,只能改变反应速率,故b错误;
c.E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故c正确;
d.有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提高丙烷的转化率,故d错误,
故答案为:ac;
(2)CH3CH2CH3(g)→CH2=CH2(g)+H2(g),故K=$\frac{c(C{H}_{2}=C{H}_{2})c({H}_{2})}{c(C{H}_{3}C{H}_{2}C{H}_{3})}$;升高温度向吸热方向进行,据(1)分析得,正反应为吸热方向,故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平衡常数增大;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故乙烯的量增加,但丙烷增加的比例更大,则少量丙烷,则$\frac{c(C{H}_{2}=CHC{H}_{3})}{c(C{H}_{3}C{H}_{2}C{H}_{3})}$ 减小;
故答案为:K=$\frac{c(C{H}_{2}=C{H}_{2})c({H}_{2})}{c(C{H}_{3}C{H}_{2}C{H}_{3})}$;增大;减小;
(3)则随着稀有气体与丙烷比例的增加,丙烷转化率逐渐增大的原因是:此反应是气体体积和增加的反应,随着稀有气体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反应体系各气体的分压,相当于减压,从而促进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提高了丙烷脱氢的转化率,
故答案为:此反应是气体体积和增加的反应,随着稀有气体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反应体系各气体的分压,相当于减压,从而促进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提高了丙烷脱氢的转化率;
(4)①丙酸根离子在溶液中水解生成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碱性,其水解离子方程式为:CH3CH2COO-+H2O?CH3COOH+OH-;
故答案为:CH3CH2COO-+H2O?CH3COOH+OH-;
②常温下,若丙酸与氨水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CH3CH2COOH+NH3•H2O=CH3CH2COONH4+H2O,CH3CH2COO-+H2O?CH3CH2COOH+OH-,NH4++H2O?NH3•H2O+H+,溶液呈中性,故c(H+)=c(OH-)=c(CH3CH2COOH)=c(NH3•H2O)=1.0×10-7mol/L,Ka(CH3CH2COOH)=c(CH3CH2COO-)c(H+)=1.3×10-5,Kb(NH3•H2O)=c(NH4+)c(OH-)=1.8×10-5,故$\frac{c(C{H}_{3}C{H}_{2}CO{O}^{-})}{c(N{H}_{3}•{H}_{2}O)}$=$\frac{c(C{H}_{3}C{H}_{2}CO{O}^{-})c({H}^{+})}{c(N{H}_{3}•{H}_{2}O)c({H}^{+})}$=$\frac{1.3×1{0}^{-5}}{1.0×1{0}^{-7}×1.0×1{0}^{-7}}$=1.3×109,
故答案为:1.3×109;
(5)CH3CH2CH3(g)?CH2=CHCH3(g)+H2(g)△H=8×413kJ/mol+2×348kJ/mol-6×413kJ/mol-612kJ/mol-348kJ/mol-436kJ/mol=+126kJ/mol,故热化学方程式为CH3CH2CH3(g)?CH2=CHCH3(g)+H2(g)△H=+126kJ/mol,
故答案为:CH3CH2CH3(g)?CH2=CHCH3(g)+H2(g)△H=+126kJ/mol.
点评 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平衡常数计算,弱酸根的水解等,并要求学生对图象的分析能力,本题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反应①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 |
B. | 反应②中若生成液态铝则反应热应大于△H2 | |
C. | 反应③中1molAlCl3(g)生成时,需要吸收174.9kJ的热量 | |
D. | 该生产工艺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只有AlCl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0~4min的平均速率v(Cl2)=0.05mol/(L•min ) | |
B. | 10min时改变的条件是分离出一定量的PCl5 | |
C. | 起始时向该容器中充入2.0mol PCl3和2.0molCl2,保持温度为T,反应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大于1.6akJ | |
D. | 温度为T,起始时向该容器中充入1.0mol PCl5、0.10mol PCl3和0.10molCl2,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v(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原子半径:Z>Y>X | B. | 稳定性:A>C | ||
C. | 反应②和③均为吸热反应 | D. | X、Y、Z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证明还原性:I->Fe2+ | 向FeI2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 |
B | 制备Fe(OH)3胶体 | 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氨水并不断搅拌 |
C | 分离苯和四氯化碳 | 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 |
D | 制取NH3 | 直接加热NH4Cl固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d的氢化物比b的氢化物稳定 | |
B. | d与c不能形成化合物 | |
C. | a、b、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的关系是c>b>a | |
D. | 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是a>b>c>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糖类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 B. | 苯和聚乙烯均能发生加成反应 | ||
C. | C5H11Cl有6种同分异构体 | D. | 石油分馏、煤干馏都可得到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熔沸点:S<NaCl<SiO2 | |
B. | 酸性:HNO2<HNO3;H3PO4<H2SO4 | |
C. | 键角:H2O中H-O-H<NH3中H-N-H<CH4中H-C-H | |
D. | 键长:C-H<O-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