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右图所示,某同学做乙醇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铜丝先放到a点处加热,然后再移到b点,发现铜丝在火焰的a、b两点时现象明显不同,请写出a、b两点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实验现象 | 原因 | |
a | ||
b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氯水的颜色呈浅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研究小组探究SO2和Fe(NO3)3溶液的反应。
已知:1.0 mol·L-1的Fe(NO3)3溶液的pH=1
请回答:
(1) 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3)装置B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其成分是________,说明SO2具有________性。
(4)分析B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猜想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2:SO2与Fe3+反应;
猜想3: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O反应;
①按猜想2,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该猜想正确应进一步确认生成了________。
②按猜想3,只需将装置B中的Fe(NO3)3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的下列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应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a.0.1 mol·L-1稀硝酸
b.1.5 mol·L-1Fe(NO3)2溶液
c.6.0 mol·L-1 NaNO3和0.2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氮氧化物是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光化学烟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氮的水体污染:进入水体的氮的含量增大,会导致藻类“疯长”,迅速地覆盖在水面上,造成水体的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向装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钠块开始反应时,浮在乙醇液面的上面
B.钠块熔化成小球
C.钠块与乙醇的反应比钠块与水的反应剧烈
D.钠块表面有气体放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A、B、C、D、E五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HCl溶液、NaCl溶液、CaCl2溶液、AgNO3溶液和Na2CO3溶液中的一种。把它们两两混合,发生如下反应:
①A+B―→白色沉淀;②A+C―→白色沉淀;
③B+C―→白色沉淀;④C+E―→白色沉淀;
⑤C+D―→白色沉淀;⑥E+A―→无色气体。
(1)由此推断:A是__________溶液;B是__________溶液;C是__________溶液;D是__________溶液;E是__________溶液。
(2)写出①③⑥中所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反应中,有沉淀产生且不会消失的是( )
| A. | 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Fe2(SO4)3溶液直至过量 |
| B. | 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AlCl3溶液中,直至过量 |
| C. | 向AlCl3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 |
| D. | 将氨水逐滴滴入硝酸银溶液中,直至过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