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甲、乙、丙三位同学按下列方法制取氢氧化铝,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甲:用可溶性铝盐与稀氨水反应制取氢氧化铝.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3++3NH3•H2O=Al(OH)3↓+3NH4+
乙:根据图电解装置制取氢氧化铝.请回答:
(1)电源中A极是正极,铝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
(2)从原理分析,电解质NaCl的作用是增强导电能力.
丙:利用铝屑、稀H2SO4、NaOH溶液为主要原料制取Al(OH)3固体.
(1)先设计了如下三种方案:
ⅠAl3+→Al(OH)3
ⅡAl→AlO2-→Al(OH)3

从节省原料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案是Ⅲ.(填Ⅰ、Ⅱ或Ⅲ)
(2)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配制500mL 0.5mol•L-1NaOH溶液所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含砝码)、烧杯、玻璃棒、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②在烧杯A中加入50mL 0.5mol•L-1NaOH溶液,再加入足量铝屑给溶液稍加热.其作用是除去铝粉表面的Al2O3,用蒸馏水把铝屑冲洗,干燥后称其质量为m1g(全部用于制氢氧化铝);
③在盛有适量稀H2SO4的烧杯B中放入$\frac{{m}_{1}}{4}$g(含m1的式子表示)铝屑,充分搅拌使铝屑反应完全;
④在盛有适量浓NaOH溶液的烧杯C中入一定质量的铝屑,充分搅拌使铝屑反应完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⑤将烧杯B和烧杯C中的溶液混合,得到氢氧化铝白色沉淀;
⑥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Al(OH)3固体m2g.
试计算此实验中Al(OH)3的产率是$\frac{9{m}_{2}}{26{m}_{1}}$×100%.

分析 甲:可溶性铝盐与氨水反应可以获得氢氧化铝沉淀,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
乙:(1)铝单质转化为氢氧化铝中+3价的铝是发生氧化反应,铝单质是阳极,所以A是正极;铝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
(2)氯化钠组成中各离子未参与电极反应,所以其作用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丙:(1)生成1mol的氢氧化铝,Ⅰ中消耗1.5mol的硫酸、3mol的氢氧化钠和1mol的铝;
Ⅱ消耗0.5mol的硫酸、1mol的氢氧化钠和1mol的铝;Ⅲ中消耗0.375mol的硫酸、0.75mol的氢氧化钠;综上所述Ⅲ中节省原料;
(2)①根据实验操作步骤以及玻璃仪器的作用选取仪器;
②除去铝粉表面的氧化膜;
③根据Al3++3AlO2-+6H2O=4Al(OH) 3↓,可知与酸反应的铝占整个铝的$\frac{1}{4}$;
④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⑥Al(OH)3的产率是$\frac{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

解答 解:甲:可溶性铝盐与氨水反应可以获得氢氧化铝沉淀,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
故答案为:Al3++3NH3•H2O=Al(OH)3↓+3NH4+
乙:(1)铝单质转化为氢氧化铝中+3价的铝是发生氧化反应,铝单质是阳极,所以A是正极;铝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故答案为:Al-3e-=Al3+
(2)氯化钠组成中各离子未参与电极反应,所以其作用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故答案为:增强导电能力;
丙:(1)生成1mol的氢氧化铝,Ⅰ中消耗1.5mol的硫酸、3mol的氢氧化钠和1mol的铝;
Ⅱ消耗0.5mol的硫酸、1mol的氢氧化钠和1mol的铝;Ⅲ中消耗0.375mol的硫酸、0.75mol的氢氧化钠;综上所述Ⅲ中节省原料,
故答案为:Ⅲ;
(2)①托盘天平(含砝码)、烧杯、玻璃棒、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故答案为: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
②烧杯A中加入50mL 0.5mol•L-1NaOH溶液,再加入足量铝屑给溶液稍加热是除去铝粉表面的Al2O3,故答案为:除去铝粉表面的Al2O3
③根据Al3++3AlO2-+6H2O=4Al(OH) 3↓,可知与酸反应的铝占整个铝的$\frac{1}{4}$,所以在盛有适量稀H2SO4的烧杯B中放入$\frac{{m}_{1}}{4}$,故答案为:$\frac{{m}_{1}}{4}$;        
④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故答案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⑥Al(OH)3的产率是$\frac{{m}_{2}g}{\frac{{m}_{1}}{27}×78}$=$\frac{9{m}_{2}}{26{m}_{1}}$×100%,故答案为:$\frac{9{m}_{2}}{26{m}_{1}}$×100%.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解的原理制取氢氧化铝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以及用到的仪器,难度不大,注意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5.图表示4个碳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小球表示碳原子,小棍表示化学键,假如碳原子上其余的化学键都是与氢结合.

(1)图中属于烷烃的是AC(填编号),属于烯烃的是BEF(填编号)
(2)图中与B互为同分异构体但不属于同种类的物质的是H(填编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6.A是常见的有机物质,它易溶于水并有特殊香味;B的产量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的水平.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结构式为.D的物质的名称是乙醛.
(2)在①~④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①(填反应序号).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CH2=CH2+H2O$\stackrel{一定条件}{→}$CH3CH2OH;反应②2C2H5OH+2Na→2C2H5ONa+H2↑;反应③2C2H5OH+O2$→_{△}^{Cu}$2CH3CHO+2H2O.
(4)实验室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反应④.
a.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C2H5OH+CH3COOH$?_{△}^{浓硫酸}$CH3COOC2H5+H2O.
b.试管乙中应加入,乙中的导管不能伸入到液面下的原因是饱和碳酸钠溶液或饱和Na2CO3溶液;防止倒吸.
c.实验完成后,从试管乙中分离出有机物C的方法是振荡、静置、分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以淀粉为主要原料合成一种具有果香味有机物C和高分子化合物E的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D的电子式,A分子内含有的官能团是(填名称)醛基.
(2)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②氧化反应,④消去反应.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2CH3CH2OH+O2$→_{△}^{Cu}$2CH3CHO+2H2O;⑤
(4)某同学欲用图2装置制备物质C,将试管B中乙酸乙酯分离出来,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烧杯、分液漏斗,插入试管B的导管接有一个球状物,其作用为防倒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相关实验或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烷中混有的乙烯,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洗气除去
B.乙烯、苯都易燃烧,燃烧时都产生明亮火焰、大量黑烟
C.乙酸乙酯、油脂都能水解,且在热的NaOH溶液中水解更完全
D.葡萄糖、淀粉都有还原性,都能与新制Cu(OH)2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某粒子用${\;}_{Z}^{A}$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Z-nB.所含中子数=A-Z+n
C.质量数=A+nD.所含电子数=Z+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反应Fe+H2SO4═FeSO4+H2↑的能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1)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若要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C(填字母).
A.改铁片为铁粉
B.改稀硫酸为98%的浓硫酸
C.升高温度
(3)若将上述反应设计成原电池,铜为原电池某一极材料,则铜为正(填“正”或“负”)极.铜片上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该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填“正”或“负”,下同)向正极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实验或现象中,可证明胶体粒子带电荷的是(  )
A.电泳B.丁达尔效应C.布朗运动D.渗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氯水应该盛放在棕色的广口瓶中
B.某溶液中加入CCl4后显紫色,证明溶液中有I-
C.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氯气
D.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盐酸后沉淀不消失,则该溶液中可能有Ag+或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