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下列气体①N2 ②O2 ③NO2 ④NO ⑤CO2 ⑥CO中,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
A.③④⑥B.①②③④C.③④⑤⑥D.全部

分析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会生成SO2、NO2、CO等、汽车尾气等空气污染物的知识分析

解答 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导致空气污染,目前记入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可吸入颗粒等,气体①N2 ②O2 ③NO2 ④NO ⑤CO2 ⑥CO中,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③NO2 ④NO  ⑥CO,
故选A.

点评 本题是直接考查污染物的种类,能源问题、环境污染等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如何综合利用能源、如何开发新能源是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无论是乙烯分子还是苯分子,它们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
B.无论使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还是酸性KMnO4溶液都可以鉴别乙烯和乙烷
C.无论是足量的乙醇还是乙酸,它们与等质量的钠反应,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
D.无论是植物油还是动物脂肪它们都属于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按系统命名法,有机物的命名为2,2,4,4,5-五甲基-3,3-二乙基己烷
B.人造纤维,合成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某有机物含有C、H、O、N四种元素,其球棍模型为,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D.红斑素、红曲素是常用于糖果、雪糕等食品的着色剂的主要成分,结构分别如下图所示:

则红斑素和红曲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已知二甲苯的同分异构体有三种,从而可推知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  )
A.1B.2C.3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常温下,将铜片投入到下列溶液中,会产生气体的是(  )
A.稀硫酸B.浓盐酸C.稀硝酸D.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4.今有12.1gFe和Zn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共放出H24.48L(标准状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
(2)消耗HCl的物质的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将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无明显反应,但加入某盐后,发现铜粉质量逐渐减少,该盐是(  )
A.硫酸亚铁B.硫酸锌C.硝酸钾D.氯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8.化学课上老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脱脂棉包住约0.2g过氧化钠粉末,置于石棉网上,往脱脂棉上滴水,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
(1)由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出的有关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的结论是:
第一:有氧气生成;第二: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Na2O2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O2+2H2O=4NaOH+O2↑.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如图1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以证明上述结论.

用以验证第一条结论的实验操作是: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流入试管,再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导管口P处,木条复燃,证明有O2生成;
用以验证第二条结论的实验方法是:将导管Q浸入水中,反应过程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3)实验(2)往试管中加水至固体完全溶解且不再有气泡生成后,取出试管,往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为探究其原因,该小组同学从查阅有关资料中得知:Na2O2与水反应可生成H2O2,H2O2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Na2O2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有H2O2存在.(只要求写出实验所用的试剂及观察到的现象)
试剂:MnO2
现象:气泡迅速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该小组同学提出用定量的方法探究Na2O2跟水反应后的溶液中否含有H2O2,其实验方法为:称取2.6g Na2O2固体,使之与足量的水反应,测量产生O2的体积并与理论值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①测量气体体积时,必须待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时进行,应选用如图2装置中的(忽略导管在量筒中所占的体积)B(填序号),理由是防止气体冷却时发生倒吸现象.
②若在标准状况下测量气体的体积,应选用的量筒的大小规格为500mL(选填“100mL”“200mL”“500mL”或“100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配平氧化还原的离子方程式:4MnO4-+5CH3CH2OH+12H+=4Mn2++5CH3COOH+11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