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装置中是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
(2)乙没有收集到氨气,因为氨气通过浓硫酸会被吸收;
(3)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可以利用氨气是减小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也可以利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集气瓶冒白烟检验;
(4)丙装置加热碳酸氢铵生成的氨气和二氧化碳水通过碱石灰后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得到干燥气体氨气;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安氨气与氯化氢气体遇冷极易反应生成氯化铵.
解答 解:(1)依据装置中试剂分析可知都是利用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加热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故答案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2)乙没有收集到氨气,因为氨气通过浓硫酸会被吸收,发生的反应是:2NH3+H2SO4═(NH4)2SO4,
故答案为:乙;2NH3+H2SO4═(NH4)2SO4 ;
(3)氨气为碱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NH3•H2O,电离子出OH-离子,溶液呈碱性,检验时把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到试管口,若变红色,说明试管C中已集满NH3,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白烟氯化铵,所以也可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试管口,若有大量白烟生成,说明试管C中已集满NH3,
故答案为:把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到试管口,若变红色,说明试管C中已集满NH3(或者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试管口,若有大量白烟生成,说明试管C中已集满NH3);
(4)甲装置分解得到的是混合气体,得不到纯净氨气,乙装置分解得到二氧化碳和氨气水蒸气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氨气被吸收得不到氨气,装置丙装置分解得到二氧化碳和氨气水蒸气混合气体通过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得到干燥气体氨气,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安氨气与氯化氢气体遇冷极易反应生成氯化铵,得不到氨气,所以不能用氯化铵代替碳酸氢氨,
故答案为:丙;不能.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氨气实验室制备装置和试剂的选择,氨气的检验方法和收集方法,明确氨气制备原理和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 | B. | 在易碎的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 | ||
C. | 炖排骨时滴加一定量的食醋 | D. | 用霉变花生(含黄曲霉素)压榨花生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立体烷和苯乙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 |
B. | 1,3-丁二烯的键线式可表示为 | |
C. | 二氟化氧分子电子式为 | |
D. | H216O、D216O、H218O、D218O互为同素异形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920kJ | B. | 557kJ | C. | 436kJ | D. | 181kJ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氢气的燃烧热为△H=-285.5kJ•mol-1,则电解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frac{\underline{\;电解\;}}{\;}$2H2(g)+O2(g)△H=+285.5k•Jmol-1 | |
B. | 反应SO2(g)+2H2S(g)═3S(s)+2H2O(l)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 | |
C. | 500℃、30MPa下,将0.5mol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38.6k•Jmol-1 | |
D. | 由C(石墨,s)=C(金刚石,s)△H=+1.90 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实验组 | 温度/℃ | 起始量/mol | 平衡量/mol |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min | |
H2O | CO | CO2 | |||
1 | 650 | 2 | 4 | 1.6 | 5 |
2 | 900 | 1 | 2 | 0.4 | 3 |
3 | 900 | 1 | 2 | 0.4 | 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氟化氢气体分解生成氢气和氟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 |
B. | 1 mol H2与1 mol F2反应生成2 mol液态HF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 |
C. | 在相同条件下,1 mol H2与1 mol F2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HF气体的能量 | |
D. | 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