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下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
A.热稳定性:HCl>HBr>HI
B.微粒的半径:Cl->Na+>Mg2+
C.离子的还原性:S2->Cl->F-
D.电离程度(同温度同浓度溶液中):HCl>CH3COOH>NaHCO3

分析 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B.根据离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多少以及电子层数与核电核数的关系判断;
C.非金属元素对应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D.碳酸氢钠为盐,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解答 解: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则非金属性:Cl>Br>I,所以稳定性:HCl>HBr>HI,故A正确;
B.Cl-核外有3个电子层,离子半径最大,Na+、Mg2+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都有2个电子层,根据离子核电核数越大,半径越小可知Na+>Mg2+,则有Cl->Na+>Mg2+,故B正确;
C.已知非金属性:F>Cl>S,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故C正确;
D.碳酸氢钠为盐,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所以电离程度大于醋酸,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注重相关规律、方法的把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CO2作为未来碳源,既可弥补因石油、天然气等大量消耗引起的“碳源危机”,又可有效地解决温室效应.目前,人们利用光能和催化剂,可将CO2和H2O(g)转化为CH4和O2.某研究小组选用不同的催化剂(a,b,c),获得的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开始后的12小时内,在b(填a、b、c)的作用下,收集CH4的最多.
(2)将所得CH4与H2O(g)通入聚焦太阳能反应器,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H=+206kJ•mol-1.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H2O(g)充入2L恒容密闭容器,某温度下反应5min后达到平衡,此时测得CO的物质的量为0.10mol,则5min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3mol/(L•min).平衡后可以采取下列AB的措施能使n(CO):n(CH4)增大.
A.加热升高温度
B.恒温恒压下充入氦气
C.恒温下缩小容器体积
D.恒温恒容下再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H4和H2O
(3)工业上可以利用CO为原料制取CH3OH.
已知:CO2(g)+3H2(g)?CH3OH(g)+H2O(g)△H=-49.5kJ•mol-1
CO2(g)+H2(g)?CO(g)+H2O(g)△H=+41.3kJ•mol-1
①试写出由CO和H2制取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CO(g)+2H2(g)?CH3OH(g)△H=-90.8kJ•mol-1
②该反应的△S<0(填“>”或“<”或“=”),在低温情况下有利于该反应自发进行.
(4)某科研人员为研究H2和CO合成CH3OH的最佳起始组成比n(H2):n(CO),在l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H2与CO的混合气(CO的投入量均为1mol),分别在230℃、250℃和270℃进行实验,测得结果如图2,则230℃时的实验结果所对应的曲线是X(填字母);理由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低转化率越高.列式计算27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已知氨水的电离度与醋酸的电离度在同温、同浓度下相等.溶有一定量氨的氯化铵溶液呈碱性.现向少量的Mg(OH)2悬浊液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溶液,固体完全溶解.对此:
甲同学的解释是:
Mg(OH)2(s)?Mg2+(aq)+2OH-(aq)  ①
NH4++H2O?NH3•H2O+H+                 ②
H++OH-═H2O                         ③
由于NH4+水解显酸性,H+与OH-反应生成水,导致反应①平衡右移,沉淀溶解.乙同学的解释是:
Mg(OH)2(s)?Mg2+(aq)+2OH-(aq) ①
NH4++OH-?NH3•H2O              ②
由于NH4Cl电离出的NH4+与Mg(OH)2电离出的OH-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NH3•H2O,导致反应①平衡右移,沉淀溶解.
(1)丙同学不能肯定哪位同学的解释合理,于是,选用下列的一种试剂来证明甲、乙两位同学的解释只有一种正确,他选用的试剂是B(填编号).
A.NH4NO3         B.CH3COONH4        C.Na2CO3      D.NH3•H2O
(2)请你说明丙同学作出该选择的理由:CH3COONH4溶液呈中性,不存在甲同学认为的条件,从而证明乙是否正确.
(3)丙同学将所选试剂滴入Mg(OH)2的悬浊液中,Mg(OH)2溶解,由此推知:甲和乙哪位同学的解释更合理?乙(填“甲”或“乙”);完成NH4Cl饱和溶液使Mg(OH)2悬浊液溶解的离子方程式Mg(OH)2+2NH4+═Mg2++2N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含分子数目最多的是(  )
A.H2B.CO2C.N2D.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计算:实验室用金属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在标准状况下,130g锌完全反应能够制取氢气多少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X、Y、Z、M、R、Q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已知,X的阳离子核外无电子,Y元素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Z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其它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
ZMRQ
原子半径/nm0.1860.0740.0990.143
主要化合价-2-1,+7+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与M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
B.Z、M、Q三种元素的简单离子的半径:M>Z>Q
C.Y与R形成的化合物中R呈正价,说明Y的非金属性比R强
D.在元素周期表中,Q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可以作半导体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肼(N2H4)是一种重要的工业产品.资料表明,氨和次氯酸钠溶液反应能生成肼.相关物质的物理性质如下:
性状熔点/℃沸点/℃水溶性
N2H4无色液体1.4113与水混溶
N2H6SO4无色晶体254/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
某学生对NH3与NaClO的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步骤操作现象
I取10g NaClO固体,加入100mL水固体溶解,溶液呈碱性
II液面上方出现白雾
(1)NaClO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ClO-+H2O?HClO+OH-
(2)肼是一种二元弱碱.
①向肼的溶液中滴加石蕊试剂,溶液变蓝,其原因是(用化学用语表示)N2H4+H2O?N2H5++OH-
②向水中持续通入NH3,未观察到白雾.推测现象中的白雾由N2H4小液滴形成,进行实验: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白雾,试纸变蓝.该实验不能判断白雾中含有N2H4,理由是白雾中混有NH3,NH3也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进一步实验确认了A中生成了N2H4.步骤I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2不参与反应)2NH3+NaClO═N2H4+NaCl+H2O.
(4)继续进行如下实验:
a.向A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得到沉淀.过滤、洗涤,得到N2H6SO4固体.
b.将N2H6SO4固体溶于KOH溶液,蒸馏,得到高纯度、高浓度的N2H4溶液.
①通过检验Cl-来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检验Cl-操作是取少量洗涤后的滤液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Ba(NO32溶液振荡,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沉淀洗涤干净.
②提纯含有NaCl的N2H6SO4固体的实验方法可以是重结晶.
③实验b中省略的实验操作是蒸馏.
(5)常见无机酸与N2H4反应的能力顺序如下:H3PO4<H2SO4<HClO4.原因是P、S、Cl都是第三周期元素.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最高价含氧酸与N2H4的反应能力逐渐增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水鉴别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B.用饱和硫酸铵溶液可分离淀粉和蛋白质的混合溶液
C.用碳酸钠溶液可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
D.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植物油和裂化汽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绿色水处理剂,比C12、O2、C1O2、KMnO4氧化性更强,无二次污染,工业上是先制得高铁酸钠,然后在低温下,向高铁酸钠溶液中加入KOH至饱和,使高铁酸钾析出.
(1)干法制备高铁酸钠的主要反应为:2FeSO4+a Na2O2═2Na2FeO4+b X+2Na2SO4+cO2
该反应中物质X应是Na2O,b与c的关系是b=2c+8.
(2)湿法制备高铁酸钾(K2FeO4)的反应体系中有六种数粒:Fe(OH)3、C1O-、OH-、FeO42-、C1-、H2O.
①写出并配平湿法制高铁酸钾的离子反应方程式:2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
②每生成1mol FeO42-转移3mo1电子,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3mo1电子,则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为0.15mo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