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物 | Fe(OH)3 | Al(OH)3 | Mg(OH)2 |
开始沉淀pH | 1.5 | 3.3 | 9.4 |
分析 (1)蛇纹石可以看作由MgO、Fe2O3、Al2O3、SiO2组成,其中MgO、Fe2O3、Al2O3溶于盐酸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硅不和盐酸反应,沉淀A为SiO2,分离固体和溶液的方法是过滤;
(2)Fe3+离子的检验方法是:取少量溶液Ⅱ,加入硫氰酸钾后,观察溶液是否变血红色;
(3)依据转化关系分析,过程为了制备水合碱式碳酸镁,所以操作②氢氧化钙需要适量,控制溶液pH小于9.4,不能沉淀镁离子,且使铝离子和铁离子全部生成沉淀,判断沉淀B为氢氧化铝、氢氧化铁,得到红色氧化物,需要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溶解氢氧化铝为偏铝酸钠溶液,过滤得到氢氧化铁沉淀,洗涤后再加热得到氧化铁;
(4)操作②是控制溶液PH,使铁离子和铝离子沉淀,镁离子不沉淀,控制溶液pH小于9.4,但不能使氢氧化铝溶解;
(5)利用水合碱式碳酸镁[xMgCO3•yMg(OH)2•zH2O]的组成,分析判断实验装置的应用,测定分解产物中的水,二氧化碳,固体质量分别计算得到,加热分解得到固体为氧化镁;要求加热分解环境不含水、二氧化碳;测定装置不能和空气相连;依据质量守恒、元素守恒,结合测定质量计算得到x、y、z.
解答 解:(1)蛇纹石由MgO、Fe2O3、Al2O3、SiO2组成,其中MgO、Fe2O3、Al2O3溶于盐酸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硅不和盐酸反应,沉淀A为 SiO2,分离固体和溶液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所用玻璃仪器为:玻璃棒、漏斗、烧杯,
故答案为:玻璃棒、漏斗、烧杯;
(2)取少量溶液Ⅱ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若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Ⅱ不含Fe3+;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Ⅱ含有Fe3+,
故答案为:取少量溶液Ⅱ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若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Ⅱ不含Fe3+;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Ⅱ含有Fe3+;
(3)从沉淀混合物B中制取D,实验流程为了制备碳酸镁,所以操作2氢氧化钙需要适量,控制溶液pH小于9.4,不能沉淀镁离子,且使铝离子和铁离子全部生成沉淀,判断沉淀B为氢氧化铝、氢氧化铁,加热得到红色氧化物,判断氢氧化铁得到红色物质推断为氧化铁,所以需要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溶解氢氧化铝为偏铝酸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Al(OH)3═AlO2-+2H2O,过滤得到氢氧化铁沉淀,洗涤后再加热得到氧化铁,
故答案为:OH-+Al(OH)3═AlO2-+2H2O;过滤、洗涤、加热;
(4)依据转化关系分析实验目的,过程为了制备碳酸镁,所以操作②氢氧化钙需要适量,控制溶液pH小于9.4,不能沉淀镁离子,且使铝离子和铁离子全部生成沉淀,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所以碱不能过量,所以pH应控制在7-8最合适,
故答案为:C;
(5)利用水合碱式碳酸镁[xMgCO3•yMg(OH)2•zH2O]的组成,分析判断实验装置的应用,测定分解产物中的水,二氧化碳,固体质量分别计算得到,加热分解得到固体为氧化镁;要求加热分解环境不含水、二氧化碳;测定装置不能和空气相连;所以装置连接顺序应为:空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干燥除去水蒸气→通入加热分解的玻璃管→通过浓硫酸吸收生成水蒸气→通过碱石灰干燥管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或碱石灰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测定装置,影响实验测定;实验连接顺序为:C-→B-→A-→B-→D-→B(或D);装置C应盛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分解得到固体为MgO,二氧化碳是碳酸镁受热分解生成的,实验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3.2g,所以氧化镁的物质的量=$\frac{3.2g}{40g/mol}$=0.08mol/L;共放出2.64g CO2气体,二氧化碳物质的量=$\frac{2.64g}{44g/mol}$=0.06mol;推断碳酸镁物质的量为0.06mol,质量=0.06mol×84g/mol=5.04g;氢氧化镁物质的量为0.08mol/L-0.06mol=0.02mol,质量=0.02mol×58g/mol=1.16g;结晶水的质量为7.28g-5.04g-1.16g=1.08g;物质的量=$\frac{1.08g}{18g/mol}$=0.06mol;则x:y:z=0.06:0.02:0.06=3:1:3,
故答案为:C-→B-→A-→B-→D-→B(或D);氢氧化钠溶液;3:1:3.
点评 本题考查对工艺流程的理解、物质分离提纯、实验条件的控制、离子检验与实验方案设计等,题目较为综合,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是对学生总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氢氟酸保存在用塑料塞的玻璃瓶中 | |
B. | 液溴盛放在用橡胶塞的玻璃瓶中 | |
C. | 氯水贮存于棕色玻璃瓶中,密闭保存于阴凉处 | |
D. | 硅酸钠溶液密封保存在玻璃塞的玻璃瓶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3 | B. | +4 | C. | +3 | D. | +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H+、Cl-、Cu2+、Ba2+ | B. | OH-、NO${\;}_{3}^{-}$、Ba2+、Cl- | ||
C. | H+、CO${\;}_{3}^{2-}$、Mg2+、Ba2+ | D. | OH-、NO${\;}_{3}^{-}$、CO${\;}_{3}^{2-}$、Mg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试管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NaNO2含量/mg•L-1 | 0 | 20 | 40 | 60 | 80 |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5mL 待测液,加入一定量的维生素C,振荡, 再加入1mL M溶液,加入至蒸馏水10mL,再振荡, 与④号色阶对比. | 紫红色比④色阶浅 | 维生素C 可以有效降低NaNO2的含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1mol OH-含有的电子数为9NA | |
B. | 常温常压下,NO2和N2O4的混合物23g中含有NA个氧原子 | |
C. | 标准状况下,2.8gN2和2.24L CO所含电子数均为1.4NA | |
D. | 标准状况下,22.4 L 乙醇中含有NA个乙醇分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分别与足量CaCO3反应时,放出的CO2一样多 | |
B. | 与NaOH完全中和时,醋酸所消耗的NaOH多 | |
C. | 两种溶液的pH相等 | |
D. | 取等体积盐酸和CH3CO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a倍和b倍,溶液的pH相等,则a<b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配平该反应后,H+的系数是8 | B. | 该反应右边方框内的产物是OH- | ||
C. | 该反应电子转移总数是5e- | D. | 该反应的还原剂是C2O4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