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汽车尾气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使用稀土等催化剂能将汽车尾气中的CO、NOx和碳氢化合物转化成无毒物质,从而减少污染。向容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内(装有等量的某种催化剂),分别充入等量的NOx及C3H6,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如下反应:
①18 NO(g)+2C3H6(g)9N2(g)+6CO2(g)+6H2O(g);
②18 NO2(g)+4C3H6(g)9N2(g)+12 CO2(g)+12 H2O(g)
分别测定不同温度时NOx的转化率,所得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
B.加入催化剂,NO(g)的转化率比NO2(g)的低
C.分离出H2O(g)可提高碳氢化合物的转化率
D.增大C3H6(g)的浓度可提高NOx的转化率,具有实际意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必做训练 化学与技术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对物质净化对生产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
(1)除去水中的Ca2+、Mg2+等阳离子,完成此目标可使用________(填材料名称)。
(2)催化还原法可以净化硝酸工业尾气,下列物质中不能用于除去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是________。
A.NH3 B.CH4 C.CO2 D.H2
(3)接触法制硫酸的工艺中,沸腾炉产生的炉气必须经过净化,除去其中的粉尘和________,净化后的炉气进入________(填设备名称)。
(4)煤的气化技术的主要产物是________,将煤加工以得到焦炉气、煤焦油及焦炭等产品的技术称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四川配套训练 第9讲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臭氧对人体健康有益无害
B.光化学烟雾的产生与汽车排放的尾气有关
C.倡导人们在购物时使用纸袋或布袋,最好不用塑料袋,是为了防止白色污染
D.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四川配套训练 第7讲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25 ℃时,用浓度为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浓度均为0.100 0 mol·L-1的三种酸HX、HY、HZ,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HZ<HY<HX
B.根据滴定曲线,可得Ka(HY)≈10-5
C.将上述HX、HY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NaOH溶液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c(X-)>c(Y-)>c(OH-)>c(H+)
D.HY与HZ混合,达到平衡时c(H+)=+c(Z-)+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四川配套训练 第6讲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创新预测题)(1)在100 ℃恒温条件下将0.100 mol的N2O4充入体积为1 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O4(g)2NO2(g) ΔH>0。隔一定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t/s c/(mol·L-1)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c(N2O4)/(mol·L-1) | 0.100 | a | 0.5b | 0.4b |
|
|
c(NO2)/(mol·L-1) | 0 | 0.060 | b | c1 | c2 | c3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a=______,在0~20 s内N2O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mol·(L·s)-1。
②已知10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36,则表中b、c1、c2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c3=________mol·L-1,达到平衡时N2O4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
(2)室温下,把SiO2细粉放入蒸馏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H4SiO4溶液,反应原理如下:
SiO2(s)+2H2O(l)H4SiO4(aq) ΔH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际上,在地球的深处,由于压强很大,固体、液体都会受到影响。在一定温度下,在10 000 m以下的地球深处,上述反应的方向是________(填“正方向”、“逆方向”或“不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四川配套训练 第6讲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25 ℃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浓度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可表示为3X+Y2Z
B.从反应开始到0.4 s时,以Y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25 mol·L-1·s-1
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D.升高温度,平衡常数一定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四川配套训练 第5讲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100 g炭粉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CO2占,且C(s)+O2(g)=CO(g) ΔH=-110.35 kJ·mol-1,CO(g)+ O2(g)=CO2(g) ΔH=-282.57 kJ·mol-1,与这些炭粉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 )。
A.784.92 kJ B.2 489.44 kJ C.1 569.83 kJ D.3 274.3 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四川配套训练 第3讲两种重要的反应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现有五种可溶性物质A、B、C、D、E,它们所含阴、阳离子互不相同,分别含有五种阳离子Na+、Al3+、Mg2+、Ba2+、Fe3+和五种阴离子Cl-、OH-、NO3—、CO32—的一种。
(1)某同学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无需检验就可判断其中必有的两种物质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化学式)。
(2)为了确定X,现将(1)中的两种物质记为A和B,含X的物质记为C,当C与B的溶液混合时,产生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无味气体;当C与A的溶液混合时产生棕黄色沉淀,向该沉淀中滴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最后留有白色沉淀不再溶解。则X为________。
A.SO32— B.SO4— C.CH3COO- D.SiO32—
(3)将Cu投入到装有D溶液的试管中,Cu不溶解;再滴加稀H2SO4,Cu逐渐溶解,管口附近有红棕色气体出现。则物质D一定含有上述离子中的________ (填相应的离子符号)。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上述已经确定的物质,可以检验出D、E中的阳离子。请简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四川配套训练 第12讲化学实验基础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碱式碳酸铜是一种化工原料,化学式用mCu(OH)2·nCuCO3表示。实验室以废铜屑为原料制取碱式碳酸铜的步骤如下:
Ⅰ.废铜屑制硝酸铜
方案1:将铜屑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残留固体溶于稀硝酸;
方案2:如图1(夹持仪器已省略)。将浓硝酸缓慢加到废铜屑中(废铜屑过量),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硝酸铜溶液。
方案3:将方案2中浓硝酸换成稀硝酸,其他不变。
Ⅱ.碱式碳酸铜的制备
①向大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和硝酸铜溶液
②水浴加热至70 ℃左右
③用0.4 mol·L-1的NaOH溶液调节pH至8.5,振荡、静置、过滤
④用热水洗涤、烘干,得到碱式碳酸铜产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方案1实验,必须选择的下列仪器有________(填序号)。
(2)图2中能分别替代图1中B和C装置的是________(填装置序号)。
(3)已知:NO+NO2+2NaOH=2NaNO2+H2O;2NO2+2NaOH=NaNO3+NaNO2+H2O,NO不能单独与NaOH溶液反应,实验结束时,如何操作才能使装置中的有毒气体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④中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步骤③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有CO32—,检验CO32—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测定碱式碳酸铜组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方法1 灼烧法:取34.6 g纯净物mCu(OH)2·nCuCO3,在硬质试管里灼烧,将气体产物依次通入足量的浓硫酸、足量的碱石灰中,完全吸收后浓硫酸净增1.8 g,碱石灰净增8.8 g。
方法2 还原法:在氢气中加强热,测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
①利用上述数据推算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配平化学方程式:mCu(OH)2·nCuCO3+________H2 ________Cu+________CO2+________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