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
A用铂丝蘸取溶液X进行焰色反应实验火焰呈黄色溶液X一定是钠盐溶液
B将Cl2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Cl2具有漂白性
C向NaHCO3溶液中滴加NaAlO2溶液有白色沉淀和气体产生AlO2-与HCO3-发生了双水解反应
D向FeBr2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再加 CCl4振荡CCl4层无色Fe2+的还原性强于Br-
A.AB.BC.CD.D

分析 A.焰色反应的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钠元素,可能为氢氧化钠,不一定为钠盐;
B.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C.碳酸氢根离子的酸性大于氢氧化铝,导致碳酸氢钠与偏铝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D.氯气少量时,还原性强者优先反应,CCl4层无色,说明溴离子没有被氧化.

解答 解:A.用铂丝蘸取溶液X进行焰色反应实验,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Na元素,可能为NaOH,不一定为钠盐,故A错误;
B.将Cl2通入石蕊试液中,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溶液具有酸性和漂白性,所以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具有漂白性的是次氯酸,不是氯气,故B错误;
C.向NaHCO3溶液中滴加NaAlO2溶液,由于HCO3-的酸性大于AlO2-,则二者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和碳酸钠,不会生成气体,故C错误;
D.向FeBr2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再加CCl4振荡,CCl4层无色,说明溴离子没有被氧化,从而可证明Fe2+的还原性强于Br-,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题目难度不大,涉及离子检验、氧化还原反应、氯气化学性质等知识,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为解答关键,C为易错点,注意二者没有发生双水解反应,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四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依次为m、n、p、q; r、t、u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其中u为葡萄酒中抑菌成分;25℃时,0.01mol/L的v溶液中:$\frac{c({H}^{+})}{c(O{H}^{-})}$=1.0×10-10.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的大小:X<Y<Z<W
B.元素的非金属性:Y>W>X
C.t中只含离子键
D.v能抑制水的电离而u能促进水的电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H+、AlO2-、CO32-B.K+、Ba2+、SO42-C.NH4+、OH-、NO3-D.Fe3+、NO3-、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已知NO2与以SO2能发生反应:NO2(g)+SO2(g)?SO3(g)+NO(g).
(1)上述反应涉及的四种氧化物中,SO3、SO2(填化学式)属于酸性氧化物.
(2)已知:
2NO(g)+O2(g)=2NO2(g)△H1=-113.0kJ•mol-1
2SO2(g)+O2(g)?2SO3(g)△H2=-196.6kJ•mol-1
则NO2(g)+SO2(g)?SO3(g)+NO(g)△H=-41.8KJ/mol
(3)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改变原料气配比[n0(NO2):n0(SO2)]进行多组实验(每次实验的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测定NO2的平衡转化率[a(NO2)].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当容器内d(填字母)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时,可以判断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a.气体的压强      b.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c.气体的密度      d.NO2的体积分数
②若A点对应的实验中,SO2(g)的起始浓度为c0mol/L,经过t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则反应从起始至t min 内的化学反应速率v(NO2)=$\frac{{c}_{0}}{5t}$mol/(L•min).
③若要使图中C点的平衡状态变为B 点的平衡状态,则应采取的措施是将NO2和SO2的物质的量之比调节为1:1,若要使图中A点的平衡状态变为B 点的平衡状态,则应采取的措施是将NO2和SO2物质的量之比调节为1:1的同时降低温度.
(4)将NO2与SO2的混合气体[n0(NO2):n0(SO2)=1]通入2mL0.1mol/L氯化钡溶液中,只生成一种白色沉淀物M,M的化学式为BaSO4,当溶液中的Ba2+恰好完全沉淀(Ba2+的浓度等于1.0×10-5mol/L),通入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8.96×10-6L.(M的Ksp=1.0×10-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的命名为:3-甲基-2-丁醇
B.分子中至少有11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C.羟基的电子式是 
D.软脂酸和油酸互为同系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随着能源问题的进一步突出,开发氢能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利用化学循环工艺制取氢气的研究受到许多发达国家的青睐.
Ⅰ.硫酸工业尾气中含有的SO2,可通过下列碘循环工艺过程制得氢气.

(1)硫酸工业上,煅烧黄铁矿制取SO2是在沸腾炉(填设备名称)中进行;煅烧产生的大量炉渣常用于炼铁,炼铁的主要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2)为了促进碘溶解,促使反应充分进行,刻在反应器A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填“苯”、“乙醇”或“四氧化碳”);反应器C中HI受热分解时,需要不断将H2分离出来,其目的是减小H2浓度,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HI的分解率.
Ⅱ.最近研究发现,复合氧化物铁酸锰(MnFe2O4)应用于热化学循环分解水,也可制得氢气.其中MnFe2O4的制备流程如下:

(3)原料Fe(NO3n中n=3,投入Fe(NO3n和Mn(no3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4)步骤2中“沉淀共生‘是指来那个中氢氧化物沉淀共同生成,则步骤5中”高温煅烧“的化学方程式为Mn(OH)2+2Fe(OH)3$\frac{\underline{\;高温\;}}{\;}$MnFe2O4+4H2O.
(5)热化学循环分解制取氢气的机理为:
2MnFe2O4$\frac{\underline{\;>730℃\;}}{\;}$2MnFe2O4-x+xO2↑;MnFe2O4-x+xH2O═MnFe2O4+xH2↑.
下列对该反应机理的特点和优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D(填序号).
A.该反应过程简单,物料可以循环使用
B.该过程的总反应中,焓增大,熵减少
C.贴锰酸钾降低水分解反应热,减小能耗
D.氢气、氧气分步生成,安全且易分离
(6)若MnFe2O4-x中x=0.7,则MnFe2O4-x中Fe3+占全部铁元素的百分数为3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某固体可能含有Na+、NH4+、Fe3+、Fe2+、Cl-、I-、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取等质量的两份该固体,进行如下实验(不考虑盐类的水解及水的电离);
(1)一份固体溶于水,加入足量BaCl2溶液,得沉淀4.46g
(2)另一份固体溶于水,与过量NaOH固体混合后充分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0.672L(标准状况),并得到沉淀,沉淀经洗涤、灼烧,最终获得1.6g红色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固体中一定含有NH4+、Cl-、SO42-、Na+
B.根据以上实验,无法确定该固体中有Cl-
C.该固体中只含有NH4+、Fe3+、SO42-、Cl-
D.该固体中一定没有I-、C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已知常温下0.1mol•L-1NH4HCO3溶液的pH=7.8.溶液中含氮(或含碳)各微粒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种    微粒的浓度占各种微粒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溶液的pH=9时,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c(NH4+)>c(HCO3-)>c(NH3•H2O)>c(CO32-
B.往该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时NH4+和HCO3-浓度逐渐减小
C.NH4HCO3溶液中:c(NH4+)+c(NH3•H2O)+c(H+)=c(CO32-)+c(H2CO3)+c(HCO3-)+c(OH-
D.通过分析可知常温下Kb(NH3•H2O)>Ka1(H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反应既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高温下炭与CO2的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生石灰溶于水的反应D.盐酸与烧碱溶液的中和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