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放射性同位素钬的质量数A=166,质子数Z=67,则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A. 32 B. 67 C. 99 D. 166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氧化碳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基础原料。有机物加氢反应中镍是常用的催化剂。但H2中一般含有微量CO会使催化剂镍中毒,在反应过程中消除CO的理想做法是投入少量SO2,为弄清该方法对催化剂的影响,查得资料如下:
则:(1)① 不用通入O2氧化的方法除去CO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SO2(g)+2CO(g)===S(s)+2CO2(g) ΔH=________。
(2)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制取氢气的反应为:CO(g)+H2O(g)CO2(g)+H2(g),已知420 ℃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9。如果反应开始时,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CO和H2O的物质的量都是0.60 mol,5 min末达到平衡,则此时CO的转化率为________,H2的平均生成速率为________ mol·L-1·min-1。
(3)为减少雾霾、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含量, 研究机动车尾气中CO、NOx及CxHy的排放量意义重大。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含量与空/燃比 (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的变化关系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随空/燃比增大,CO和CxHy的含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空/燃比达到15后,NOx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新型纳米材料氧缺位铁酸锌(ZnFe2Ox,3<x<4,Zn的化合价为+2价,下同),工业上可由铁酸锌(ZnFe2O4)经过高温反应得到。
(1)ZnFe2O4中Fe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2)将纳米材料氧缺位铁酸盐分散在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和NaCl溶液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
(3)ZnFe2O4经过高温反应得到ZnFe2Ox的反应属于________(填“氧化还原”或“非氧化还原”)反应。
(4)酸性条件下,Fe2O容易转化为Fe2+,该反应体系中的粒子有:Fe2O、Fe2+、H+、H2O、Cu2O、Cu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在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这种试剂是
A. NH3·H2O B. NaOH C. Na2CO3 D. Mg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燃烧产物CO2是温室气体之一
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C.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NH3催化还原NxOy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已知:反应I:4NH3(g)+6NO(g)5N2(g)+6H2O(l) ΔH1
反应II:2NO(g)+O2(g)2NO2(g) ΔH2(且|ΔH1|=2|ΔH2|)
反应III:4NH3(g)+6NO2(g)5N2(g)+3O2(g)+6H2O(l) ΔH3
反应I和反应II在不同温度时的平衡常数及其大小关系如下表
温度/K | 反应I | 反应II | 已知: K2>K1>K2′>K1′ |
298 | K1 | K2 | |
398 | K1′ | K2′ |
(1)ΔH3=_________(用ΔH1、ΔH2的代数式表示);推测反应III是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相同条件下,反应I在2 L密闭容器内,选用不同的催化剂,反应产生N2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①计算0~4分钟在A催化剂作用下,反应速率v(NO)=______________。
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单位时间内H-O键与N-H键断裂的数目相等时,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B.若在恒容绝热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当K值不变时,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C.该反应的活化能大小顺序是:Ea(A)>Ea(B)>Ea(C)
D.增大压强能使反应速率加快,是因为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
(3)电化学气敏传感器可用于监测环境中NH3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右。溶液中OH向电极___________移动(填a或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