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为测定某H2C2O4溶液的浓度,取该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H2SO4后,用浓度为c mol/L KMnO4标准溶液滴定.
(1)滴定原理为:6H++2MnO4-+5H2C2O4═2Mn2++10CO2↑+8H2O(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滴定时,KMnO4溶液应装在酸式(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达到滴定终点时的现象为当滴入最后一滴KMnO4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紫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3)如图表示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此时滴定管中液面的读数为21.40mL.
(4)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该同学一共进行了三次实验,假设每次所取H2C2O4溶液体积均为VmL,三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消耗KMnO4溶液体积/mL26.3225.3525.30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次实验中记录消耗KMnO4溶液的体积明显多于后两次,其原因可能是BCD
A.实验结束时俯视刻度线读取滴定终点时KMnO4溶液的体积.
B.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结束无气泡.
C.第一次滴定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装液前用蒸馏水清洗过,未用标准液润洗,后两次均用标准液润洗.
D.第一次滴定用的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过,后两次未润洗.
E.滴加KMnO4溶液过快,未充分振荡,刚看到溶液变色,立刻停止滴定.
(5)根据所给数据,写出计算H2C2O4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不必化简):C=$\frac{\frac{5}{2}×c×\frac{(25.35+25.30)}{2}×10{\;}^{-3}}{V×1{0}^{-3}}$mol/L.

分析 (1)H2C2O4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2C2O4被氧化成CO2,KMnO4被还原成Mn2+,根据电子得失守恒、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来配平;
(2)KMnO4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橡胶管;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无色变化为紫色且在30s内颜色不再恢复为原来颜色,证明反应达到终点;
(3)A与C刻度间相差1ml,说明每两个小格之间是0.1mL,A处的刻度21,据此确定B的刻度,注意滴定管的上面数值小,下面数值大;
(4)根据所用过程判断不当操作对相关物理量的影响;
(5)根据化学方程式2KMnO4+5H2C2O4+3H2SO4=K2SO4+10CO2↑+2MnSO4+8H2O计算H2C2O4的浓度.

解答 解:(1)H2C2O4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2C2O4被氧化成CO2,KMnO4被还原成Mn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H++2MnO4-+5H2C2O4═2Mn2++10CO2↑+8H2O;
故答案为:6H++2MnO4-+5H2C2O4═2Mn2++10CO2↑+8H2O;
(2)因为KMnO4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橡胶管,故应用酸式滴定管盛装;KMnO4溶液呈紫色,草酸反应完毕,当滴入最后一滴KMnO4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紫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达滴定终点;
故答案为:酸式;当滴入最后一滴KMnO4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紫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3)A与C刻度间相差1ml,说明每两个小格之间是0.10mL,A处的刻度为21,A和B之间是四个小格,所以相差0.40mL,则B是21.40mL;
故答案为:21.40;
(4)A.实验结束时俯视刻度线读取滴定终点时KMnO4溶液的体积,液面偏高,读数偏小,导致KMnO4体积偏小,故A错误;
B.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结束无气泡,导致KMnO4体积偏大,故B正确;
C.第一次滴定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装液前用蒸馏水清洗过,未用标准液润洗,后两次均用标准液润洗,KMnO4浓度偏小,导致KMnO4体积偏大,故C正确;
D.第一次滴定用的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过,后两次未润洗,润洗锥形瓶导致草酸的物质的量偏大,导致KMnO4体积偏大,故D正确;
E、滴加KMnO4溶液过快,未充分振荡,刚看到溶液变色,导致KMnO4体积偏小,故E错误;
故选:BCD;
(5)三次滴定消耗KMnO4溶液体积分别为:26.32mLmL、25.35mL、25.30mL,第一次误差较大,舍去,mLmLmL消耗KMnO4溶液平均体积为$\frac{25.35mL+25.30mL}{2}$,消耗KMnO4物质的量为n(KMnO4)=cmol/L×$\frac{(25.35+25.30)×1{0}^{-3}L}{2}$,由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可知,n(H2C2O4)=$\frac{5}{2}$n(KMnO4)=$\frac{5}{2}$×cmol/L×$\frac{(25.35+25.30)×1{0}^{-3}L}{2}$,则草酸的浓度为$\frac{\frac{5}{2}×cmol/L×\frac{(25.35+25.30)×1{0}^{-3}L}{2}}{V×1{0}^{-3}L}$;
故答案为:$\frac{\frac{5}{2}×c×\frac{(25.35+25.30)}{2}×10{\;}^{-3}}{V×1{0}^{-3}}$.

点评 本题以物质含量为背景考查氧化还原滴定与计算,难度中等,注意实验原理的掌握,滴定管结构与使用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RbH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它跟水反应的方程式为:RbH+H2O=RbOH+H2↑,它也能跟液氨、乙醇等发生类似的反应,并都产生氢气,下列有关RbH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灼烧RbH时,火焰有特殊颜色
B.RbH中H+半径比Li+半径小
C.跟液氨反应时,有RbNH2生成
D.在Na、K、Rb三种单质中,Rb的熔点最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4.某烃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是83.3%.一升该烃蒸气质量为3.214g(标况),通过计算确定该烃的分子式,并写出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并命名.(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铜和稀硝酸在常温常压下反应,开始时反应非常慢,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不断地加大.某校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拟探究影响其速率的主要因素.
(1)Cu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u+2NO3-+8H+=3Cu2++2NO↑+4H2O.
(2)甲同学认为是生成的Cu2+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欲验证其假设是否正确,其实验方法是:取两去试管分别加入同浓度的稀硝酸和相同的铜片,在其中一支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晶体,比较两者开始产生气泡的时间.
(3)乙同学依据铜和硝酸是放热反应,拟研究温度升高是否为该反应速度率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如图1:

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80min内温度只上升了2℃,说明温度变化不是主要原因.
(4)丙同学查阅文献,得知稀硝酸与铜反应,还原产物起始也是NO2,NO2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通过图2装置验证:实验发现左侧3min后开始大量产生气泡,右侧40min内无明显变化.
①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氮的氧化物,防止污染环境.
②该学生设计在左侧加的是2mol•L-1 HNO3溶液,右侧加的是2.2mol•L-1 硝酸.左侧浓度稍偏小,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左侧通入NO2时,一部分NO2与水反应会生成硝酸,使硝酸浓度变大.
(5)丁同学与丙同学交流后,他将实验改进为:在试管中加入3mL2mol•L-1 HNO3并放入铜片,然后加入几粒NaNO2晶体,发现只需1秒钟,铜片表面就开始产生气泡.由丁的实验推断出的可能结论是:NO2催化机理可能是在反应中得电子生成NO2-起催化作用(或答:NO2-对该反应也能起催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铜和稀硝酸在常温常压下反应,开始时反应非常慢,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不断地加大.某校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拟探究影响其速率的主要因素.
(1)Cu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u+2NO3-+8H+=3Cu2++2NO↑+4H2O.
(2)甲同学认为是生成的Cu2+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欲验证其假设是否正确,其实验方法是:取两去试管分别加入同浓度的稀硝酸和相同的铜片,在其中一支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晶体,比较两者开始产生气泡的时间.
(3)乙同学依据铜和硝酸是放热反应,拟研究温度升高是否为该反应速度率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80min内温度只上升了2℃,说明温度变化不是主要原因.
(4)丙同学查阅文献,得知稀硝酸与铜反应,还原产物起始也是NO2,NO2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通过图2装置验证:

实验发现左侧3min后开始大量产生气泡,右侧40min内无明显变化.
①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氮的氧化物,防止污染环境.
②该学生设计在左侧加的是2mol•L-1 HNO3溶液,右侧加的是2.2mol•L-1 硝酸.左侧浓度稍偏小,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左侧通入NO2时,一部分NO2与水反应会生成硝酸,使硝酸浓度变大.
(5)丁同学与丙同学交流后,他将实验改进为:在试管中加入3mL2mol•L-1 HNO3并放入铜片,然后加入几粒NaNO2晶体,发现只需1秒钟,铜片表面就开始产生气泡.由丁的实验推断出的可能结论是:NO2催化机理可能是在反应中得电子生成NO2-起催化作用(或答:NO2-对该反应也能起催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某学生欲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选择适当的指示剂.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用标准醋酸滴定待测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如图1),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锥形瓶中溶液滴定管中溶液选用指示剂选用滴定管
A石蕊(乙)
B甲基橙(甲)
C酚酞(甲)
D 石蕊(乙)
达到滴定终点时的现象为由红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2)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值偏低的D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醋酸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醋酸
B.滴定前盛放氢 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干燥
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读取醋酸体积时,开始仰视读数,滴定结束后俯视读数
(3)某学生根据3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表:
 待测氢氧化钠0.100mol/L醋酸的体积 
滴定次数溶液的体积(mL)滴定前的刻度(mL)滴定后的刻度(mL)
第一次25.001.6826.89
第二次25.000.0027.91
第三次25.000.1225.01
依据上表数据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02mol/L
(4)如2图为上述25mL 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CH3COOH溶液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请回答:
   B点溶液呈中性,有人据此认为,在B点时NaOH与CH3COOH恰好完全反应,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否(选填“是”或“否”).若不正确,则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在AB区间还是BD区间内?AB区间.(若正确,此问不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物质性质与应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可用于制光导纤维
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用于干燥氯气
C.漂白粉在空气中不稳定,可用于漂白纸张
D.氧化铝熔点很高,可用于制耐火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 g H218O与D2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A
B.2.8gN2和CO的混合气体中所含质子数为1.4NA
C.235g${\;}_{92}^{235}$U发生裂变反应${\;}_{92}^{235}$U+${\;}_{0}^{1}$n$\stackrel{裂变}{→}$${\;}_{38}^{90}$Sr+${\;}_{54}^{136}$U+10${\;}_{0}^{1}$n,净产生的中子(${\;}_{0}^{1}$n)数为9NA
D.50mL12mol/L-1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2O在高温下难分解,H2S在300℃即分解,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硫强
B.I-的还原性比Br-强,由此可推断溴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C.H2CO3的酸性比HClO的酸性强,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氯强
D.已知反应:2NH3+3Cl2═N2+6HCl,由此可推断非金属性氯强于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