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现有 A、B、C、D 四种金属,进行如下实验:
①A、B 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硫酸中,A 极为负极;
②C、D 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电子由 C→导线→D;
③A、C 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C 极产生大量气泡;
④B、D 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D 极发生氧化反应. 
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
A.A>B>C>DB.C>A>D>BC.A>C>D>BD.B>D>C>A

分析 一般来说,原电池中金属活动性负极>正极材料,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一般来说,原电池中金属活动性负极>正极材料,
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H2SO4中,A极为负极,则金属活动性A>B;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电子由C→导线→D,则C是负极、D是正极,金属活动性C>D;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C极产生大量气泡,则C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C是正极、A是负极,金属活动性A>C;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则D是负极、B是正极,金属活动性D>B;
通过以上分析知,金属活动性顺序A>C>D>B,故选C.

点评 本题以原电池原理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明确判断正负极方法及正负极与金属活动性关系是解本题关键,知道原电池正负极上反应类型、反应现象,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溶液反应Ba2++2OH-+2H++SO42-=BaSO4↓+2H2O
②碳酸钙和足量稀盐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③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6H+=2Fe3++3H2O
④少量金属钠加到冷水中:2Na+2H2O=2Na++2OH-+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a、b、c、d、e为元素周期表前3周期中的部分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元素除0价外,只有一种化合价
B.五种元素中,c元素的性质最稳定
C.d气态氢化物溶于水,溶液显碱性
D.e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和不同量的氢氧化钠反应,可能生成三种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用青铜铸造,关于铜的一种核素${\;}_{29}^{64}$Cu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_{29}^{64}$Cu 的核电荷数为 29B.${\;}_{29}^{64}$Cu 的质子数为 35
C.${\;}_{29}^{64}$Cu 的中子数为 64D.${\;}_{29}^{64}$的核外电子数为 6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关于图所示的原电池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Zn 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B.Cu 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C.Cu 片上有气体逸出D.电子由 Cu 片通过导线流向 Zn 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5.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1)将钠、铝、钾各 1mol 分别投入到足量的相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与盐酸 反应最剧烈的单质是钾,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的是铝.
(2)向 Na2S 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 Cl 的非金属性比 S 强,反应离子方程式 为S2-+Cl2═S↓+2Cl-
(3)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仪器 A 的名称为分液漏斗,装置 D 的作用为防止倒吸;
①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 A 中加浓盐酸,B 中加 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 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 C 中溶液变蓝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
②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 A 中加盐酸、B 中加 CaCO3、C 中加 Na2SiO3 溶液,观察到 C 中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 C 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
(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棕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2)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NaOH═3NaCl+Fe(OH)3↓.
(3)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直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rac{\underline{\;\;△\;\;}}{\;}$Fe(OH)3(胶体)+3HCl.
②如何用较简单的方法判断胶体是否制备成功?若该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制备成功;否则,不成功.
③向该胶体中逐滴加入盐酸,产生的现象是:开始滴加时有红褐色沉淀出现,继续滴加沉淀溶解.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OH)3+3H+=Fe3++3H2O.
(4)已知Al(OH)3胶体能够净水,则Fe(OH)3胶体能(填“能”或“不能”)净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X、Y、Z、R、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X与Z同主族,Y与W同主族,R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R>Z
B.W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强
C.Z与W形成的是离子化合物
D.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比R的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经过德国化学家哈伯、波施等的不懈努力,成功地开发了合成氨的生产工艺.如今世界各国科学家为提高氨的产量,降低能耗做着各种有益的探索.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分别将1molN2和3molH2置于恒压容器Ⅰ和恒容容器Ⅱ中(两容器起始容积相同)充分反应,二者均达到平衡状态,则两容器中NH3的体积分数是Ⅰ>Ⅱ(填“<”“>”“=”)
(2)若该反应在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起始时分别充入1molN2和1mol H2,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反
应体系中总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则:
生成NH3的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ca,与实验a相比,c组改变的实验条件是升高温度,
实验b中N2的平衡转化率为30%.
(3)合成氨用的H2可以用CH4为原料制得,有关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则CH4(g)和H2O(g)反应产生水煤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H2O(g)=3H2(g)+CO(g)△H=+159 kJ/mol.

(4)近年来有人将电磁场直接加在N2和H2反应的容器内,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合成NH3,获得了较好的产率,从化学反应本质角度分析,电磁场对合成氨反应的作用是电磁场的作用下氮氮三键更易断裂,降低了反应所需活化能,反应易发生,与传统的合成氨的方法比较,该方法的优点是节能减排,降低了设备要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