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甲醇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工业上通过下列反应I和Ⅱ,用CH4和H2O为原料来制备甲醇.
  (1)将1.0molCH4和2.0molH2O(g)通入反应室(容积为100L),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   (Ⅰ)
CH4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右图.
①己知100℃时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为5min,则用H2表示的平均速率为0.0030mol•L-1•min-1
②图中的P1<P2(填“<”“>”或“=”),100℃时平衡常数的值为2.25×10-4
③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温度,逆反应速率将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压强为0.1MPa条件下,将amolCO与3amolH2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能自发反应生成甲醇:CO(g)+2H2(g)?CH3OH(g)(Ⅱ)
④该反应的△H<0,△S<0.(填“<”“>”或“=”).
⑤若容器容积不变,下列措施可增加甲醇产率的是BD.
A.升高温度                     B.将CH3OH(g)从体系中分离
C.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D.再充入1molCO和3molH2
⑥为了寻找合成甲醇的温度和压强的适宜条件,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请在表空格中填入剩余的实验条件数据.
实验编号T(℃)$\frac{n(CO)}{n({H}_{2})}$P(MPa)
150$\frac{1}{3}$0.1
150$\frac{1}{3}$5
350$\frac{1}{3}$5

分析 (1)①根据图知道平衡时甲烷的转化率,求出△c(CH4),根据v=$\frac{△c}{△t}$计算v(CH4),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v(H2);
②根据定一议二原则,定温度同,再比较压强,即作垂直x轴的辅助线,比较平衡时甲烷的转化率,由此判断;
平衡常数K=$\frac{c(CO){c}^{3}({H}_{2})}{c(C{H}_{4})c({H}_{2}O)}$,计算出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代入平衡常数计算;
③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2)④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能自发反应生成甲醇,则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正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
⑤容器容积不变,增加甲醇产率,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根据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分析;
⑥寻找合成甲醇的温度和压强的适宜条件,先控制温度相同,比较压强;再控制压强相同,比较温度,其它因素不变,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1)①v(H2)=3v(CH4)=3×$\frac{\frac{1.0mol×0.5}{100L}}{5min}$=0.0030mol•L-1•min-1
故答案为:0.0030mol•L-1•min-1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得出,增大压强,化学平衡逆向移动,甲烷的转化率减小,可以去200℃来分析,发现甲烷的转化率是p1时大于p2时的,所以P1<P2
                CH4(g)+H2O(g)=CO(g)+3H2(g)
初始浓度:0.01           0.02          0            0 
变化浓度:0.005         0.005        0.005      0.015
平衡浓度:0.005         0.015        0.005      0.015
100℃时平衡常数K=$\frac{0.005×(0.015)^{3}}{0.005×0.015}$(mol/L)2=2.25×10-4 (mol/L)2
故答案为:<;2.25×10-4
③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故答案为:减小;
(2)④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能自发反应生成甲醇,则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H<0;正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多,其熵越大,所以△S<0,
故答案为:<;<;
⑤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甲醇的产率降低,故A错误;
B.将CH3OH(g)从体系中分离,产物的浓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移动,甲醇的产率增加,故B错误;
C.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容器容积不变,反应混合物各组分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甲醇的产率不变,故C错误;
D.再充入1mol CO和3mol H2,可等效为压强增大,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甲醇的产率增加,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⑥由控制变量法可知,探究合成甲醇的温度和压强的适宜条件,所以温度、压强是变化的,$\frac{n(CO)}{n({H}_{2})}$保持不变,均为$\frac{1}{3}$,比较使用ⅰ、ⅱ,压强不同,所以温度应相同,应为150℃,
故答案为:150;$\frac{1}{3}$;$\frac{1}{3}$.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图象分析、速率及K的计算、平衡移动、控制变量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综合性较强,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水电离出的c(H+)=10-13mol•L溶液:Na+、NH4+、CO32-、SO42-
B.澄清透明溶液:Mg2+、Cu2+、SO42-、Cl-
C.0.1mol•L-1FeCl3溶液:K+、NH4+、I-、SCN-
D.$\frac{c({H}^{+})}{c(O{H}^{-})}$=1×1014溶液:Ba2+、Na+、ClO-、N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金属钛(Ti)性能优越,被称为继铁、铝制后的“第三金属”.工业上以金红石为原料制取Ti的反应为:
aTiO2+bCl2+cC $\frac{\underline{\;1173K\;}}{\;}$ aTiCl4+cCO      …反应I
TiCl4+2Mg $\frac{\underline{\;1220-1420K\;}}{\;}$Ti+2MgCl2…反应II
关于反应I、II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TiCl4在反应I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II中是氧化剂;
②C、Mg在反应中均为还原剂,被还原;
③在反应I、II中Mg的还原性大于Ti,C的还原性大于TiCl4
④a=1,b=c=2;
⑤每生成0.1molTi,反应I、II中共转移0.4mol e-
A.①②④B.②③④C.D.②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是烯烃与H2加成后的产物,则该烯烃的结构简式可能有(  )
A.1种B.2种C.3种D.4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9.A、B、C、D、E、F、G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B、C、D均能与A形成10电子分子,E单质可用于焊接钢轨,F与D同主族,F与G同周期.
(1)F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2)D、E、F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2->O2->Al3+(填离子符号).
(3)写出能证明G比F非金属性强的一个化学方程式Cl2+H2S=2HCl+S↓.
(4)F和G的一种化合物甲中所有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该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F单质、F的最高价含氧酸和G的氢化物,三种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6,甲的电子式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SCl2+4H2O=2S+H2SO4+6HCl.
(5)C能分别与A和D按原子个数比1:2形成化合物乙和丙,乙的结构式为.常温下,液体乙与气体丙反应生成两种无污染的物质,若共生成1mol产物时放热Q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2H4(l)+2NO2(g)=3 N2(g)+4H2O(l)△H=-7QkJ/mol.
(6)现取100mL 1mol/L的E的氯化物溶液,向其中加入1mol/L氢氧化钠溶液产生了3.9g沉淀,则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可能为150或35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事实或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事实或现象结论
A某钾盐中滴加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该钾盐是K2CO3或KHCO3
B由淀粉得到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
C常温下,向相同的铝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浓、稀硝酸,浓硝酸中的铝片先溶解完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NH3沸点低于PH3结构和组成相似的物质,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6.某化学兴趣小组学生设计了制取KClO3和氯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并进行相关性质的探究.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D处方框内画出所需装置,并标注试剂名称.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当产生2.24mL(标准状况)Cl2时,转移电子数目为1.204×1022
(2)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l2+6OH-$\frac{\underline{\;\;△\;\;}}{\;}$5Cl-+ClO3-+3H2O.该小组学生深入研讨后将B和C装置对调了位置,这样做的优点是提高氯酸钾的纯度.
(3)制取实验结束后,取出上图B中试管,经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晶体样品.
另取图C中氯水样品,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
①在少量样品中滴入几滴石蕊溶液后的现象是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②测定其中所含氯元素的总量;在一定量试样中加入足量的H2O2溶液,充分反应后加热除去过量的H2O2,冷却,在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经系列操作后,称取沉淀质量.其中加入的H2O2溶液的作用是将氯气、次氯酸、次氯酸根离子还原为氯离子.
(4)欲证明相同条件下HClO的电离常数大于HCO3-,实验方案是分别测同温度物质的量浓度的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
(5)在不同条件下KClO3可将KI氧化成I2或KIO3.该小组设计了系列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其中某系列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均室温下进行);
实验
编号
试剂及其用量
0.2mol•L-1kJ/mLKClO3(s)/g6.0mol•L-1H2SO4/mLH2O/mL
11.00.10a
21.00.13.0b
31.00.16.0c
41.00.19.00
①此系列实验中a=9.0.此系列实验目的是探究其他条件不变时,硫酸浓度对该反应产物的影响.
②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此系列实验中还需添加的一种试剂是淀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碳氧资源.以CO2和NH3为原料合成尿素是固定和利用CO2的成功范例.在尿素合成塔中的主要反应(均自发进行)可表示如下:
反应Ⅰ:2NH3(g)+CO2(g)═NH2CO2NH4(s);△H1
反应Ⅱ:NH2CO2NH4(s)═CO(NH22(s)+H2O(l);△H2
反应Ⅲ:2NH3(g)+CO2(g)═CO(NH22(s)+H2O(g);△H3
已知:H2O(g)═H2O(l);△H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Ⅰ的△H1=△H3+△H4-△H2(用其他△H表示).
(2)反应Ⅱ的△S>0 (填“>”、“=”或“<”).
(3)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反应Ⅲ影响CO2转化率的因素,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图1为CO2转化率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曲线,图2是按不同氨碳比[n(NH3)/n(CO2)]投料时CO2平衡转化率的变化曲线.

①当温度高于T℃后,CO2转化率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其原因是温度高于T℃时,因为反应Ⅲ为自发反应,△S<0,则反应△H3<0,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方向进行,CO2的平衡转化率降低.
②生产中氨碳比宜控制在4.0左右,而不是4.5的原因可能是氨碳比在4.5时,NH3的量增大较多,而CO2的转化率增加不大,提高了生产成本.
(4)在某恒定温度下,将NH3和CO2物质的量之比按2:1充入一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生成物的体积忽略不计且只发生反应Ⅰ),经15min达到平衡,各物质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①在上述条件下,从反应开始至15min时,NH3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7mol•L-1•min-1.则反应Ⅰ的平衡常数的值为250.
②若保持平衡的温度和体积不变,25min时再向该容器中充入2mol NH3和1mol CO2,在40min时重新达到平衡,请在图3中画出25~50min内CO2的浓度变化趋势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一种由氯化铵制取氯气的工艺原理如下:
反应Ⅰ.2NH4Cl+MgO$\frac{\underline{\;500~550℃\;}}{\;}$2NH3↑+MgCl2+H2O↑
反应Ⅱ.2MgCl2+O2$\frac{\underline{\;800~1000℃\;}}{\;}$2MgO+2Cl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工艺中MgO可循环利用
B.理论上 1mol NH4Cl制得Cl2的体积一定为11.2L
C.在800~1000℃条件下,O2的还原性强于Cl2的还原性
D.若反应2NH3+MgCl2+H2O═2NH4Cl+MgO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H>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