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4)2SO4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4(NH4)2SO4=N2↑+6NH3↑+3SO2↑+SO3↑+7H2O,将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入BaCl2溶液,产生的沉淀为()
A. BaSO4 B. BaSO3 C. BaS D. BaSO4和BaSO3
考点: 含硫物质的性质及综合应用.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根据反应生成的产物量和性质分析,二氧化硫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三氧化硫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硫酸,氨气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亚硫酸和氨水反应生成亚硫酸铵,所以通入氯化钡溶液中,关键分解反应生成的气体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分析判断,生成沉淀有亚硫酸钡和硫酸钡.
解答: 解: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入到BaCL2溶液中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
SO2+H2O+2NH3=(NH4)2SO3
(NH4)2SO3+BaCl2=BaSO3↓+2NH4Cl
SO3+H2O+2NH3 =(NH4)2SO4
(NH4)2SO4+BaCl2=BaSO4↓+2NH4Cl
依据反应定量关系,结合分解生成的气体物质的量可知,二氧化硫转化为亚硫酸铵,1mol三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铵消耗氨气2mol,则4mol氨水和2mol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所以得到的沉淀为1mol硫酸钡,2mol亚硫酸钡,剩余二氧化硫和亚硫酸钡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钡,最后得到沉淀为1mol硫酸钡,1mol亚硫酸钡,因此得到沉淀为BaSO3和BaSO4,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反应的定量计算及物质性质的综合应用,关键是分析反应过程反应判断沉淀生成的实质,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传统的自来水消毒常采用漂白粉等强氧化剂,但其产生的有机氯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一种新型的消毒剂﹣﹣高铁酸盐(如Na2FeO4或K2FeO4)能有效地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同时其产物在水中经过变化后能除去水中的微细悬浮物.在以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涉及的变化有()
A. 电离 B. 水解 C. 置换反应 D. 氧化还原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分别用X、Y、Z、W四种金属进行如下三个实验:
1 将X与Y用导线连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Y不易腐蚀
2 将X、W分别投入等浓度的稀盐酸中都有气体产生,但W比X反应剧烈
3 用惰性电极电解含等物质的量浓度的Y2+和Z2+混合溶液,在阴极上首先析出单质Z
根据以上事实的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Z的阳离子氧化性最强
B. W的还原性强于Y的还原性
C. Z放入CuSO4溶液中一定有Cu析出
D. 用X、Z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X做负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对由X、Y元素形成的化合物X2Y2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是离子化合物,则阳阴离子个数比肯定不等于1:1
B. 若该化合物有Y﹣Y键,则肯定是共价化合物
C. 若溶于水时有X﹣Y键的断裂,则肯定是强电解质
D. 若X、Y原子间的共价键键能大,则熔、沸点肯定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l2通入水中:Cl2+H2O═2H++Cl﹣+ClO﹣
B. 双氧水中加入稀硫酸和KI溶液:H2O2+2H++2I﹣═I2+2H2O
C. 用铜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2Cu2++2H2O2Cu+O2↑+4H+
D. Na2S2O3溶液中加入稀硫酸:2S2O32﹣+4H+═SO42﹣+3S↓+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 入适量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黄色.用此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属于 .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色,即制得Fe(OH)3胶体
(3)取另一只小烧杯也加入20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mL 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乙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胶体和溶液.
(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HI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 .
②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③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