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称为过渡元素
B.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由核外电子和核内中子、质子组成的
C.118号元素是由自然界中元素衰变得到的
D.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分析 A.过渡元素为副族元素与第Ⅷ族;
B.1H中没有中子;
C.自然界不存在118号元素;
D.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解答 解:A.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具有一定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过渡元素为副族元素与第Ⅷ族,故A错误;
B.1H中没有中子,只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故B错误;
C.118号元素为人工合成,自然界不存在,故C错误;
D.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它们之间互称同位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把握元素的位置、性质及规律性知识的应用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电解质溶液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常温下用0.100mol•L-1盐酸分别滴定10.00mL浓度均为0.100•L-1的NaOH溶液和二甲胺[(CH32NH]溶液(二甲胺在水中电离与氨相似,常温下Kb[(CH32NH•H2O=1.6×10-4).利用传感器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①代表滴定二甲胺溶液的曲线
B.a点溶液与d点的溶液混合后的溶液中:c[(CH3)2NH2+)]<c[(CH32NH•H2O]
C.d点溶液中:c(H+)=c(OH-)+c[(CH32NH•H2O]
D.b、c、e三点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b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以电镀污泥[主要成分为Cu(OH)2、Cu2(OH)2CO3、Fe(OH)3和SiO2等]为原料制备纳米铜等的工艺流程如图;

(1)“浸取”时,工业上采用3mol•L-1H2SO4溶液在室温下浸取1h.
①Cu2(OH)2CO3浸取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H2SO4=2CuSO4+CO2↑+3H2O.
②下列措施可提高铜和铁的浸取率的是ab.
a.将电镀污泥浆化处理    b.适当增大液、固质量比
c.浸取时间缩短一半      d.控制浸取终点pH大于3
(2)“萃取”时,两种金属离子萃取率与pH的关系如图l所示.当pH>1.7时,pH越大金属离子萃取率越低,其中Fe3+萃取率降低的原因是Fe3+的水解程度随着pH的升高而增大.

(3)“反萃取”得到的CuSO4溶液制备纳米铜粉时,Cu2+的还原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N2H4+4OH-=2Cu+N2↑+4H2O.
②在20-75℃区间内,温度越高Cu2+的还原率也越高,其原因是温度升高,N2H4的还原性增强.
(4)在萃取后的“水相”中加入适量氨水,静置,再经过滤,洗涤,干燥,煅烧等操作可得到Fe2O3产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B.NH4Br的电子式:
C.Cl-的结构示意图:D.过氧化钠的电子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利用NaHCO3、NaCl、NH4Cl等物质溶解度的差异,以食盐、氨气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
Ⅰ.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模拟“侯氏制碱法”提出下列一种制备NaHCO3 的实验方案,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方案2较合理,请说明方案3的不足之处是二氧化碳在水(或NaCl溶液)中溶解度小,不利于NaHCO3的生成.
方案1:分别将二氧化碳和氨气通入NaCl饱和溶液中;
方案2:将二氧化碳通入含氨的NaCl饱和溶液中;
方案3:将氨气通入含二氧化碳的NaCl饱和溶液中.
Ⅱ.根据方案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和装置图:

步骤1:配制含氨的饱和食盐水.在100mL的锥形瓶中加人20mL氨水(体积比 1:1),再加入 8g 食盐,塞紧橡皮塞,振荡几分钟,过滤除去不溶物,得到含氨的饱和食盐水.
步骤2:制备碳酸氢钠. 按图组装实验装置,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向各仪器中加入相应的试剂,开始制备碳酸氢钠. 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在30℃~35℃(大于35℃时NH4HCO3会分解) 和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反应结束后,把锥形瓶浸入冷水中,使较多的晶体析出,过滤、洗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烧杯中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NH3
(2)装置B中试剂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它的作用为除掉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
(3)装置C中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4)检验步骤2中所得晶体是碳酸氢钠而不是氯化钠的实验方法和现象是取少量晶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硝酸,反应剧烈冒出大量气泡,固体全部溶解后再滴加适量AgNO3溶液,无沉淀产生,说明得到的晶体为NaHCO3. 
(5)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m1 g 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m2 g,则样品的纯度是$\frac{84{m}_{2}-53{m}_{1}}{31{m}_{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低碳经济”备受关注,CO2的有效开发利用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1)已知:
CO2(g)+2H2(g)?C(s)+2H2O(g)△H=-90.0kJ•mol-1
H2O(1)═H2O(g)△H=+44.0kJ•mol-1
C(s)的燃烧热△H=-394.0kJ•mol-1
则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frac{1}{2}$O2(g)=H2O(l)△H=-286KJ/mol.
(2)在0.1MPa、Ru/TiO2催化下,将H2和CO2按投料比$\frac{n({H}_{2})}{n(C{O}_{2})}$=4:1置于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反应I  CO2(g)+4H2(g)?CH4(g)+2H2O(g)△H1
反应II  CO2(g)+H2(g)?CO(g)+H2O(g)△H2
测得CO2转化率、CH4和CO选择性随温度变化情况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选择性:转化的CO2中生成CH4或CO的百分比)

①反应I的△H1< (填“>”、“<“或“=”)0;理由是反应Ⅰ达到平衡状态后,随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反应I的进行,原因是温度过低,化学反应速率慢,温度过高反应Ⅰ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且CH4的选择性减小.
③350℃时,反应I的平衡常数Kp=2.89×104(MPa)-2(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④为减少CO在产物中的比率,可采取的措施有降低温度或增加压强(列举一条).
(3)为探究反应I的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向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浓度均为1.0mol•L-1的H2与CO2.根据相关数据绘制出反应速率与浓度关系曲线:v~c(CO2)和v~c(H2O).则与曲线v~c(CO2)相对应的是图3曲线乙(填“甲”或“乙”);该反应达到平衡后,某一时刻降低温度,反应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曲线甲对应的平衡点可能为D(填字母,下同),曲线乙对应的平衡点可能为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炭粉中加入浓硝酸并加热,导出的气体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石灰水变浑浊有NO2和CO2产生
BFeCl3和BaCl2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SO2溶液变为浅绿色且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为BaSO3
C钠块放在石棉网上加热钠块熔化,最终得淡黄色固体熔点:Na2O2>Na
D蔗糖中滴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产生黑色蓬松多孔固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氧化性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化学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实验现象结论
A向浓度均为0.1mol/L的NaHCO3溶液和NaHSO3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剂前者溶液变红,后者不变色NaHCO3水解,而NaHSO3不水解
B向NaAlO2溶液中通入NH3白色沉淀Al(OH)3不能溶解在弱碱中
C向滴有品红的水中通入SO2溶液红色褪去SO2具有氧化性
D将充有NO2的密闭烧瓶放入热水中烧瓶内气体颜色变深NO2生成N2O4的反应中,△H<0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分子式表示的物质,没有同分异构体的是(  )
A.C4H10B.C3H8C.C4H8D.C5H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