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A、B、C、D、E为前四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元素.A原子半径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B可以和A形成两种常见的液态化合物甲和乙,且原子个数之比分别是1:1和1:2;C、D为同周期元索,C是所属周期的主族元素中电负性最小的;D的单质晶体是分子晶体,原子最外层有两个未成对电子;E位于周期表的ds区,E元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E2+的简化电子排布式是[Ar]3d9;甲和乙,沸点较高的是H2O2(填化学式);
(2)D与B形成常见的具有还原性的阴离子立体构型是三角锥形;则D显最高正价时与B形成的常见化合物的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是sp2
(3)同时由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两种盐M和W,写出这两种盐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HSO3-=H2O﹢SO2
(4)由BDE三种元素组成常见盐溶液丙,向丙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生成[E(OH)4]2-,不考虑空间构型,[E(OH)4]2-的结构可用示意图表示为
(5)根据周期表对角线规则,铍和铝的性质有相似性,则书写铍单质和C的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e+2OH-=BeO22-+H2↑.

分析 A、B、C、D、E为前四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元素;A原子半径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则A是H元素;B可以和A形成两种常见的液态化合物甲和乙,且原子个数之比分别是1:1和1:2,B是O元素,甲是H2O2、乙是H2O;E位于周期表的ds区,E元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则E是Cu元素;
C、D为同周期元索,C是所属周期的主族元素中电负性最小的,且C元素原子序数大于B,则C是Na元素;D的单质晶体是分子晶体,原子最外层有两个未成对电子,为S元素;
(1)E是Cu元素,其原子失去2个电子生成Cu2+,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书写铜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双氧水和水中都含有氢键,二者都是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2)D与B形成常见的具有还原性的阴离子立体构型是三角锥形,为SO32-;则D显最高正价时与B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为SO3,SO3分子中S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3且不含孤电子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
(3)同时由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两种盐M和W,这两种盐一种是亚硫酸氢钠、一种是硫酸氢钠,二者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4)由O、S、Cu三种元素组成常见盐溶液丙,向丙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生成[E(OH)4]2-,不考虑空间构型,该配离子中Cu原子含有空轨道、O原子含有孤电子对,所以Cu和O原子之间存在配位键;
(5)Be和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铍酸钠和氢气.

解答 解:A、B、C、D、E为前四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元素;A原子半径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则A是H元素;B可以和A形成两种常见的液态化合物甲和乙,且原子个数之比分别是1:1和1:2,B是O元素,甲是H2O2、乙是H2O;E位于周期表的ds区,E元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则E是Cu元素;
C、D为同周期元索,C是所属周期的主族元素中电负性最小的,且C元素原子序数大于B,则C是Na元素;D的单质晶体是分子晶体,原子最外层有两个未成对电子,为S元素;
(1)E是Cu元素,其原子失去2个电子生成Cu2+,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书写铜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9;双氧水和水中都含有氢键,二者都是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熔沸点越高,所以熔沸点较高的是H2O2
故答案为:[Ar]3d9;H2O2
(2)D与B形成常见的具有还原性的阴离子立体构型是三角锥形,为SO32-;则D显最高正价时与B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为SO3,SO3分子中S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3且不含孤电子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2,故答案为:sp2
(3)同时由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两种盐M和W,这两种盐一种是亚硫酸氢钠、一种是硫酸氢钠,二者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离子方程式为H+﹢HSO3-=H2O﹢SO2↑,故答案为:H+﹢HSO3-=H2O﹢SO2↑;
(4)由O、S、Cu三种元素组成常见盐溶液丙,向丙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生成[E(OH)4]2-,不考虑空间构型,该配离子中Cu原子含有空轨道、O原子含有孤电子对,所以Cu和O原子之间存在配位键,其图为
故答案为:
(5)Be和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铍酸钠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Be+2OH-=BeO22-+H2↑,故答案为:Be+2OH-=BeO22-+H2↑.

点评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应用,为高频考点,涉及配位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子杂化方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点,明确化学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等知识点是解本题关键,注意配位键的表示方法,为易错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某化学反应2A(g)?B(g)+D(g)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均为0.反应物A的浓度(c/mol•L-1)随反应时间(t/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 验
序 号


时间(min)
浓度(mol•L-1





温度(℃)
0102030405060
18001.00.800.670.570.500.500.50
2800c20.600.500.500.500.500.50
3800c30.920.750.630.600.600.60
48201.00.400.250.200.200.200.20
根据上述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升温正、逆反应速率增大
B.实验3中 c3=1.2 mol•L-1
C.实验1与实验3比较,A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1:2
D.实验2使用了催化剂,在0至10 min内平均速率υ(B)=0.02 mol•L-1•min-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1块表面已经氧化为氧化钠(Na2O)的金属钠的质量为10.8g,把它投入100g水中,在常温下放出氢气0.2g,求:
(1)金属钠的纯度为多少?
(2)被氧化的金属钠的质量为多少?
(3)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
(4)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1994年伟大的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教授谢世时,留给后人很多谜团,其中一个结构式如图所示.老人为什么画这个结构式?它是 生命的前物质?它能合成吗?它有什么性质?不得而知.也许这是永远无法解开的谜;也许你有朝一日能解开它.某同学对此结构及性质有如下的推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它的分子式是C6N10H2O2
B.该物质最多可以有18个原子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C.它可以与别的物质发生加成反应
D.因其含氮量高,有可能作炸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水润湿的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pH
B.用量筒量取20 mL 0.5000 mol•L-1 H2SO4溶液于烧杯中,加水80 mL,配制成0.1000 mol•L-1 H2SO4溶液
C.实验室用图①所示装置制取少量氨气
D.实验室用图②所示装置除去Cl2中的少量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K3[Fe(C2O43]•xH2O)是一种光敏材料,在110℃可完全失去结晶水.为测定该晶体中铁的含量和结晶水的含量,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铁含量的测定
步骤一:称量5.00g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配制成250mL溶液.
步骤二:取所配溶液25.00mL于锥形瓶中,加稀H2SO4酸化,滴加KMnO4溶液至草酸根恰好全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同时,MnO${\;}_{4}^{-}$被还原成Mn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小匙锌粉,加热至黄色刚好消失,过滤,洗涤,将过滤及洗涤所得溶液收集到锥形瓶中,此时,溶液仍呈酸性.
步骤三:用0.010mol•L-1KMnO4溶液滴定步骤二所得溶液至终点,消耗KMnO4溶液20.02mL,滴定中MnO${\;}_{4}^{-}$被还原成Mn2+
重复步骤二、步骤三操作,滴定消耗0.010mol•L-1 KMnO4溶液19.98mL.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配制三草酸合铁酸钾溶液的操作步骤依次是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并转移、定容、摇匀.
②步骤二中加入锌粉的目的是将Fe3+恰好还原成Fe2+,使Fe2+在步骤三中与KMn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③写出步骤三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Fe2++MnO4-+8H+=5Fe3++Mn2++4H2O.
④实验测得该晶体中铁的质量分数为11.2%.
(2)结晶水的测定
将坩埚洗净,烘干至恒重,记录质量;在坩埚中加入研细的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称量并记录质量;加热至110℃,恒温一段时间,置于空气中冷却,称量并记录质量;计算结晶水含量.请纠正实验过程中的两处错误:将固体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应将两次加热后固体质量的称量结果不超过0.1g后,再计算结晶水含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X、Y、Z、M、N为短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其中X、Z同主族,Y、Z同周期,M与X、Y既不同族,也不同周期.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三倍,Y的最高化合价与其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6.N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非金属元素.
(1)请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XO,YCl,MH.
(2)请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N氧化物与NaOH溶液反应:SiO2+2OH-=SiO32-+H2O.
②Y的单质与H2O反应:Si+2OH-+H2O=SiO32-+2H2↑.
(3)Y与Z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是Cl(填元素符号),可以证明该结论的实验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Cl2+S2-=2C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实验室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化学原理是

已知苯甲醛易被空气氧化,苯甲醇的沸点为205.3℃;苯甲酸的熔点为121.7℃,沸点为249℃,溶解度为0.34g;乙醚的沸点为34.8℃,难溶于水.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的主要过程如下:

苯甲醛$→_{放置24h}^{KOH、H_{2}O}$白色糊状物$→_{操作Ⅰ}^{水、乙醚}$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Ⅰ的名称是萃取(分液),乙醚溶液中所溶主要成分是苯甲醇.
(2)操作Ⅱ的名称是蒸馏,产品甲是苯甲醇.
(3)操作Ⅲ的名称是过滤,产品乙是苯甲酸.
(4)如图所示,操作Ⅱ中温度计水银球上沿放置的位置应是b(填“a”、“b”、“c”或“d”),该操作中,除需蒸馏烧瓶、温度计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冷凝管、酒精灯、锥形瓶、牛角管,收集产品乙醚的适宜温度为34.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表所示.其中Z的单质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的各个领域.
WX
YZ
(1)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ⅣA族.
(2)r(Yn+)<r(Xm-).(填“>”“﹦”“<”)
(3)下列选项中,能证明元素非金属性X强于W的是CD.
A.原子序数:X>W                B.最低化合价:X>W
C.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X>W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X>W
(4)元素周期表中与Z同周期的某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A,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

其中化合物D是一种白色沉淀,则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NaOH+2H2O=2NaAlO2+3H2↑;B与C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 AlO2-+6H2O=4Al(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