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装置A中是盐酸,装置B中是锌粒反应生成氢气,通过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再通过浓硫酸干燥氢气,通过装置E还原氧化铜为铜,F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装置E,G处检验装置中的氢气是否充满,
(1)根据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以及氢气的干燥知识来回答;
(2)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
(3)气体发生装置和反应装置需要根据大气压强原理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4)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先将装置中的空气赶尽,再进行实验,并检验氢气的纯度是关键;
(5)根据实验装置原理和氢气的检验方法来回答;
(6)根据H2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求Cu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用固体的质量变化,也可以利用生成的H2O的质量求解.
解答 解:(1)实验室用金属锌和稀盐酸反应来获得氢气,氢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
故答案为:锌粒;浓硫酸;
(2)分液漏斗中的因素是以挥发性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混入氢气,干扰后续实验,所以装置C的作用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
故答案为:除去氢气中混有的氯化氯气体;
(3)实验装置连接好了以后,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可以根据气压原理来检验,关闭分液漏斗上的活塞,将G弯管浸没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温热烧瓶B,观察G管口,若有气泡逸出,停止加热后,导气管与烧杯中有液面差,一段时间内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检查气密性;
(4)实验过程中,在H2与WO3反应前必须依次除去氯化氢、水蒸气,装置中的空气赶尽,再进行实验,所以先从A瓶逐滴滴加液体,待氢气纯净后进行试验,
故答案为:②;检验H2的纯度;
(5)实验接收后,会用氢气剩余,保证金属氧化物全部消耗,所以最后出来的是氢气,点燃会出现淡蓝色的火焰,故答案为:氢气;在G管出口处点燃;
(5)CuO+H2 $\frac{\underline{\;\;△\;\;}}{\;}$Cu+H2O
Ar(Cu)+16 Ar(Cu) 18
b-c c-a e-d
即$\frac{Ar(Cu)+16}{b-c}$=$\frac{Ar(Cu)}{c-a}$
$\frac{Ar(Cu)}{c-a}$=$\frac{18}{e-d}$
分别求解,可求得Ar(Cu)=$\frac{16(c-a)}{b-c}$或Ar(W)=$\frac{18(c-a)}{e-d}$,
故答案为:$\frac{16(c-a)}{b-c}$,$\frac{18(c-a)}{e-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W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同时还考查了基本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注意各个量代表的含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乙醇 | 溴乙烷 | 溴 | |
状态 | 无色液体 | 无色液体 | 深红棕色液体 |
密度/g•cm-3 | 0.79 | 1.44 | 3.1 |
沸点/℃ | 78.5 | 38.4 | 59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装置图 | 所盛试剂 | 实验现象 | |
1 | ![]() | A是 水 B是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
2 | ![]() | C是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保持温度和活塞位置不变,在甲中再加入1 mol A和2 mol B,达到新的平衡后,甲中C的浓度是乙中C的浓度的2倍 | |
B. | 保持活塞位置不变,升高温度,达到新的平衡后,甲中B的体积分数增大,乙中B的体积分数减小 | |
C. | 保持温度不变,移动活塞P,使乙的容积和甲相等,达到新的平衡后,乙中C的体积分数是甲中C的体积分数的2倍 | |
D. | 保持温度和乙中的压强不变,t2时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质量的氦气后,甲、乙中反应速率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t1前的反应速率变化已省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理论上外电路中每转移1mol电子,负极消耗的质量为7g | |
B. | 可以将Li+快离子导体更换成阳离子交换膜,去掉聚合物电解质直接使用Li2SO4水溶液 | |
C. | 电池放电反应为 Li1-xMn2O4+xLi═LiMn2O4 | |
D. | 放电时,溶液中的Li+从b向a迁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