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分)、某液态卤代烷RX(R是烷基,X是某种卤原子)的密度是a g·cm3。RX可以与稀碱发生水解反应生成ROH(能跟水互溶)和HX。为了测定RX的相对分子质量,拟定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准确量取该卤代烷bmL,放入锥形瓶中。
②在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稀NaOH溶液,塞上带有长玻璃管的塞子,加热,发生反应。
③反应完成后,冷却溶液,加稀硝酸酸化,滴加过量AgNO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
④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重,得到固体c g 。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长玻璃管的作用是                                                                       
(2)步骤④中洗涤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沉淀吸附的                                           离子。
(3)该卤代烷中所含卤素的名称是                      ,判断依据是                          
(4)该卤代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列出算式)。
(5)如果在步骤③中,加HNO3的量不足,没有将溶液酸化,则步骤④测得的c值      _________(填下列选项代码)。
A.偏大B.偏小C.不变D.大小不定
(1)冷凝回流(2分)(2)H+、NO3、Ag+、Na+ (2分)(3)氯元素(2分),得到的是白色沉淀(2分)
(4)(2分) (5)A(2分)
(1)由于在加热时,物质容易挥发,所以长玻璃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
(2)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其表面吸附着)H+、NO3、Ag+、Na+等离子。
(3)由于白色沉淀是氯化银,所以应该是氯元素。
(4)氯化银是cg,所以根据原子守恒可知,解得M=
(5)如果HNO3不足,则会有AgOH沉淀,使沉淀质量增加,所以答案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100mL 1mol/L硫酸,
①量取浓硫酸的体积应为     mL,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缓缓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后,  (填“应该”或“不应”)用少量蒸馏水洗涤量筒2~3次并将洗涤溶液也倒入烧杯中。
②若实验仪器有:A.100mL量筒  B.托盘天平 C. 玻璃棒 D. 50mL容量瓶 
E. 10mL量筒    F. 胶头滴管     G. 50mL烧杯    H. 100mL容量瓶实验时应选用的仪器有(填入编号,下同)                 
③定容时,若俯视液面,则所配溶液浓度      (填“偏高”、 “偏低” 或“无影响”)
若不小心加水超过了容量瓶刻度线,应      
A.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  B.加热容量瓶使水挥发 C.重新配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10分)碱式碳酸铜可表示为:xCuCO3·yCu(OH) 2·zH2O,测定碱式碳酸铜组成的方法有多种。(1)现采用氢气还原法,请回答如下问题:
①写出xCuCO3·yCu(OH) 2·zH2O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试验装置用下列所有仪器连接而成,按氢气流方向的连接顺序是(填入仪器接口字母编号):a)()()()()(l

③称取23.9g某碱式碳酸铜样品,充分反应后得到12.7g残留物,生成4.4g二氧化碳和7.2g水。该样品的结晶水质量为          g,化学式为           
(2)某同学以氮气代替氢气,并用上述全部或部分仪器来测定碱式碳酸铜的组成,你认为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14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将一定量的铁与浓硫酸加热时,观察到铁完全溶解,并产生大量气体。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装置验证所产生的气体。

(1)填写装置的作用:B             ,C            ,G             
(2)先点燃         处酒精灯(填“A”或“E”),点燃E处酒精灯前一步操作                  
(3)证明有SO2生成的现象是                              
(4)反应后A的溶液中含有Fe3+和Fe2+,检验其中的Fe2+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6分)小艾同学在妈妈买回的某食品包装内发现有一包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小艾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放在窗台上,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小艾同学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写两种);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            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3)取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内,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价,一起猜想。
小艾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小聪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                                 (任写一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表中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或得出不正确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或结论
A
当溶液发生过饱和现象时,用玻璃棒轻轻摩擦器壁。
促使晶体析出
B
将一块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在浓硝酸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再放入一定浓度的溶液中。
验证在浓硝酸中的钝化
C
在食醋总酸含量测定实验中,用移液管吸取市售食醋,置于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得待测食醋溶液
主要是防止食醋的挥发而导致实验误差。
D
把两根碳棒放在酒精喷灯火焰上灼烧2~3分钟后,立即投入到冷水中,反复操作3~5次。
可以使碳棒表面变得粗糙多孔,便于吸收更多的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O32
C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D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蓝色
浓氨水呈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13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不同实验方案来研究硝酸的性质。
(1)甲组同学设计下图装置来证实稀硝酸与铜反应,步骤如下。

A、检验50ml针筒的气密性。
B、抽出活栓,往针筒内放入一小块铜片,把针筒活栓推到底,将针筒下端玻璃管浸入蒸馏水中,抽拉活栓,吸入约10mL蒸馏水,发现针筒内仍有空气,然后                 
C、将针筒下端玻璃管浸入浓硝酸中,抽拉活栓,缓缓吸入4mL浓硝酸,将针筒下端套上橡皮管,然后用铁夹夹住。
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①B中应补充的操作是                                          
②一段时间后在针筒内观察到溶液颜色为蓝色,有      色气体产生。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③反应停止后,针筒内产生了气体,要验证产生的气体是NO,还需进一步进行的操作是                                                
(2)乙组同学也用此装置直接抽取浓硝酸和铜反应,发现溶液是绿色的,为了探究绿色的原因,乙组同学又做了三组对比实验,具体如下:

m(Cu)/g
硝酸(过量)
溶液颜色
A
1
浓HNO3(4mL)
溶液为绿色
1
稀HNO3(4mL)
溶液为蓝色
B
0.5
浓HNO3(4mL)
溶液为绿色
1
稀HNO3(4mL)
溶液为蓝色
C
2
浓HNO3(4mL)
溶液为绿色
1
稀HNO3(4mL)
溶液为蓝色
根据乙组同学三组对比实验回答问题:
①一种观点认为:这可能是Cu2+浓度差异的结果,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填“同意”或“不同意”)__________,原因是                          。(结合表格信息加以阐述)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溶液呈绿色是铜与浓硝酸反应时产生的NO2溶于过量浓硝酸显黄色,加上和蓝色的硝酸铜溶液混在一起,使溶液呈绿色。为了验证推断是否正确,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三种方案,并进行验证: 
方案一:将绿色溶液转移至试管,并给试管加热片刻,立即看到大量红棕色气体产生。认为该气体一定是溶解在溶液中的NO2,但也有同学持有异议。请分析原因          。 
方案二: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得氧气,并把氧气缓缓通入绿色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为蓝色。请用方程式表示溶液颜色变化的反应原理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方案三:往蓝色溶液中缓缓通入NO2气体,溶液颜色变绿色。
③从环保的角度看,你认为三个方案中最好的是哪一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