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至过量且边滴边振荡 | |
B. | ![]() 向NaAlO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且边滴边振荡 | |
C. | ![]() 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 |
D. | ![]() 向NaOH、Ba(OH)2、NaA1O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至过量 |
分析 A.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至过量且边滴边振荡,开始无沉淀,后产生沉淀;
B.向NaAlO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且边滴边振荡,先产生氢氧化铝沉淀,后沉淀溶解,且产生沉淀,和沉淀溶解消耗盐酸的比为1:3;
C.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产生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量不变,最后沉淀溶解,且消耗NaOH的比为3:1:1;
D.向NaOH、Ba(OH)2、NaA1O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至过量,产生沉淀,沉淀的量不变,又产生沉淀,沉淀量不变,最后沉淀部分溶解.
解答 解:A.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至过量且边滴边振荡,开始无沉淀,后产生沉淀:AlCl3+3NaOH=Al(OH)3↓+3NaCl,NaOH+Al(OH)3=NaAlO2+2H2O,继续滴加氯化铝溶液,Al3++3AlO2-+6H2O=4Al(OH)3↓,图象不符合,故A错误;
B.向NaAlO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开始阶段先产生氢氧化铝沉淀,发生反应:AlO2-+H++H2O=Al(OH)3↓,随着盐酸的逐滴加入,则沉淀开始溶解,发生反应:Al(OH)3+3H+=Al3++3H2O,所以沉淀量达到最大消耗的盐酸和沉淀完全溶解消耗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3.故B错误;
C.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滴加NaOH发生反应为Al3++3OH-=Al(OH)3↓,先产生氢氧化铝沉淀,当Al3+沉淀完全后,然后发生反应NH4++OH-=NH3•H2O;NH4+,此时沉淀氢氧化铝的量不变,最后继续滴加NaOH,发生反应Al(OH)3+OH-=AlO2-+2H2O,氢氧化铝沉淀溶解,沉淀量达到最大消耗NaOH,沉淀量不变和沉淀溶解消耗NaOH的比为3:1:1;故C正确;
D.向NaOH、Ba(OH)2、NaA1O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至过量,先发生反应:Ba(OH)2+CO2=BaCO3↓+H2O,产生沉淀,然后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此时沉淀的量不变,再发生反应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产生沉淀,又发生反应:CO32-+H2O+CO2=2HCO3-,BaCO3+H2O+CO2=Ba(HCO3)2故图象错误.CO32-+H2O+CO2=2HCO3-,BaCO3+H2O+CO2=Ba(HCO3)2故图象错误.Na2CO3+H2O+CO2=2NaHCO3沉淀量不变,最后发生反应:BaCO3+2H2O+2CO2=Ba(HCO3)2,沉淀部分溶解,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图象的关系,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相关反应,和反应的顺序,并要求能够熟练写出相应的反应的方程式,找出对应的图形即可,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氨水与氯化铝溶液反应产生氢氧化铝沉淀 | |
B. | 用氨水做导电实验,灯泡很暗 | |
C. | 0.1mol/L的氨水的pH<13 | |
D. | 氯化铵溶液的pH<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服用铬含量超标的药用胶囊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 |
B. | “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 |
C. | 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 | |
D. | 新型复合材料使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更轻巧、实用和新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高纯硅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 |
B. | 硅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元素,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在所有的元素中居第一位 | |
C. | 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自然界中可以以游离态存在 | |
D. | 硅在电子工业中,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1.0mol•L-1的KNO3溶液:H+、Fe2+、Cl-、SO42- | |
B. | 酚酞呈红色的溶液:NH4+、Ba2+、CO32-、Cl- | |
C. | pH=12的溶液:K+、Na+、CH3COO-、Br- | |
D. | 与铝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Na+、K+、CO32-、N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分液、蒸馏、萃取 | B. | 萃取、蒸馏、分液 | C. | 分液、萃取、蒸馏 | D. | 蒸馏、萃取、分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