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操作能使实验结果偏低的是
A.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所测定的某酸溶液的pH |
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后摇匀液面下降,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所配制的溶液浓度 |
C.用仰视量筒刻度量取的一定量浓硫酸所配制的0.1mol·L-1H2SO4溶液的浓度 |
D.用待测液润洗的锥形瓶进行中和滴定所测定的待测液浓度 |
B
解析试题分析:A、pH试纸测定溶液pH值,试纸不能事先润湿,否则可能引起误差,但不能确定是偏高还是偏低,A不符合题意;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后摇匀液面下降,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则容量瓶中溶液的体积偏大,则所配制的溶液浓度根据c=可知,浓度偏低,B正确;C、用仰视量筒刻度量取的一定量浓硫酸,则实际量取的浓硫酸体积偏大,因此所配制的0.1mol·L-1H2SO4溶液的浓度偏高,C不符合题意;D、用待测液润洗的锥形瓶进行中和滴定,则锥形瓶中待测物质的物质的量增加,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增加,因此所测定的待测液浓度偏高,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有关误差分析的判断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放入胆矾晶体,几天后晶体外形发生改变且晶体质量变小 |
B.检验火柴头中的氯元素,可把燃尽的火柴头浸泡在少量水中,片刻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
C.纸上层析法通常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滤纸纤维上的羟基所吸附的水作为流动相 |
D.在比较乙醇和苯酚与钠反应的实验中,要把乙醇和苯酚配成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水溶液,再与相同大小的金属钠反应,来判断两者羟基上氢的活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食盐水放在试管中进行蒸发可得到NaCl固体 |
B.滴定管在加入反应液之前一定要用所要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遍 |
C.分液漏斗可用于任何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和组装滴加液体制气体的发生装置 |
D.可用量筒快速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述实验能到达预期目的的是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4滴稀硫酸,煮沸几分钟, 冷却,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 检验蔗糖是否已水解 |
B | 将Cl2通入NaBr溶液中 | 比较Cl2与Br2的氧化性强弱 |
C | 将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收集后,用冰水 混合物冷却降温 | 研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D | 往鸡蛋清溶液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 | 研究蛋白质的盐析现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判断皂化反应是否完全,可取反应后的混合液滴入热水中 |
B.减压过滤不宜过滤胶状沉淀或颗粒太小的沉淀 |
C.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需加热至大量晶体析出并剩余少量液体即停止加热 |
D.易燃试剂与强氧化性试剂需分开放置,并远离火源;金属着火时.可用细沙覆盖灭火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最近,我国利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取硫酸并联产水泥的技术研究获得成功。具体生产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实验室中进行此操作的非玻璃仪器或用品有________________;在实验室中操作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a中生成两种酸式盐,它们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3)依题意猜测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晶水部分不写)。
(4)热交换器是实现冷热交换的装置。化学实验中也经常利用热交换来实现某种实验目的,气、液热交换时通常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制硫酸所产生的尾气除了含有N2、O2外,还含有SO2,微量的SO3和酸雾。能用于测定硫酸尾气中SO2含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NaOH溶液、酚酞试液 | B.KMnO4溶液、稀硫酸 |
C.碘水、淀粉溶液 | D.氨水、酚酞试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操作或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A.实验I: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颜色变深 |
B.实验Ⅱ :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 |
C.实验III:放置一段时间后,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
D.实验Ⅳ: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