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北京奥运会火炬是以中国传统祥云符号和纸卷轴为创意,由铝合金制成,使用的燃料为丙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烷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B.火炬燃料用丙烷比用煤油更环保
C.铝柄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防止其腐蚀
D.丙烷的燃烧是吸热反应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题文)根据物质结构有关性质和特点,回答以下问题:
(1)过渡元素Co 基态原子价电子轨道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电离能I4 (Co) < I4 (Fe)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磷的氯化物有两种:PCl3和PCl5 ,PCl3中磷原子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__,PCl3的立体构型为__________,其中PCl3的沸点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PCl5,原因是__________。
(3)酞菁铟是有机分子酞菁与金属铟形成的复杂分子,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该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为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σ键 b.π键 c.离子键 d.配位键
(4)氯有多种含氧酸,其电离平衡常数如下:
化学式 | HClO4 | HClO3 | HClO2 | HClO |
Ka | 1×1010 | 1×10 | 1×102 | 4×108 |
从物质结构的角度解释以上含氧酸 Ka 依次减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钴的一种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
①已知A点的原子坐标参数为(0,0,0),C 点为(1/2,1/2,1/2),则B点的原子坐标参数为___________。
②已知晶胞参数 a = 0.5485 nm,则该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g/cm3。(列出计算表达式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PbO2+Pb+2H2SO4=2PbSO4+2H2O,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bO2是电池的负极 B. 电池放电时,溶液的酸性增强
C. PbO2得电子,被氧化 D. 负极电极反应式:Pb-2e- + SO42- = Pb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分子式为C3H7Br的有机物甲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发生如下一系列转化:
(1)若B能发生银镜反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有机物甲的结构简式为_____;
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过程:
甲→A:___________________
B和银氨溶液反应:_________
(2)若B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过程.甲+NaOHD:_____,D→E: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曲线图(纵坐标为沉淀的量,横坐标为加入物质的量)与对应的选项相符合的是( )
A.向1 L浓度均为0.1 mol·L-1的Ba(OH)2、NaAlO2混合溶液中加入0.1 mol·L-1的稀H2SO4
B.向1 L浓度分别为0.1 mol·L-1和0.3 mol·L-1的AlCl3、NH4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0.1 mol·L-1的稀NaOH溶液
C.向烧碱溶液中滴加明矾溶液
D.向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8分)A、B、C、D四种物质之间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B、C、D均为化合物,且C为红棕色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和C的名称或化学式: A ,C ;
(2)在上图D→C的过程中,D表现出强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在D的稀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p2表示2p能级有两个轨道
B.在CS2分子中α键与π键的数目之比是2︰1
C.电子仅在激发态跃进到基态时才会产生原子光谱
D.表示一个某原子在第三电子层上有10个电子可以写3s23p63d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海水中溴元素以Br-形式存在,工业上用空气吹出法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工艺流程如图:
(1)步骤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理论上考虑,下列也能吸收Br2的是________。
A.NaOH B.FeCl2 C.Na2SO3 D.H2O
(4)步骤⑤蒸馏的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80~90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产,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