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最活泼的金属是Na (填写元素符号);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②>⑦(填“>”或“<”).
(2)④、⑤、⑥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Al>O(用元素符号表示).
(3)②、③、④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2O>NH3>CH4(用氢化物的分子式表示).
(4)写出④和⑥元素的单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l+3O2$\frac{\underline{\;\;△\;\;}}{\;}$2Al2O3
(5)钫和⑤是同主族元素,关于其叙述不正确 的是AD.
A.钫的金属性比⑤弱    B.钫与水反应比⑤与水放应剧烈
C.钫在化合物中呈+1价      D.碳酸钫难溶于水
(6)①与②形成分子的空间结构可能是(填序号)cd.

分析 由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H、②为C、③为N、④为O、⑤为Na、⑥为Al、⑦为Si、⑧为Cl.
(1)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2)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
(3)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
(4)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
(5)钫与钠同主族,二者化合价相同,电子层越多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剧烈,钫与钠碳酸盐的溶解性相似;
(6)①与②形成分子有CH4、C6H6等.

解答 解:由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H、②为C、③为N、④为O、⑤为Na、⑥为Al、⑦为Si、⑧为Cl.
(1)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则金属Na最活泼,非金属性C>Si,
故答案为:Na;>;
(2)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则原子半径:Na>Al>O,
故答案为:Na>Al>O;
(3)非金属性:O>N>C,故氢化物稳定性:H2O>NH3>CH4
故答案为:H2O>NH3>CH4
(4)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反应方程式为:4Al+3O2$\frac{\underline{\;\;△\;\;}}{\;}$2Al2O3
故答案为:4Al+3O2$\frac{\underline{\;\;△\;\;}}{\;}$2Al2O3
(5)A.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钫的金属性比Na强,故A错误;
B.钫比Na金属性更强,则钫与水反应比钠与水放应剧烈,故B正确;
C.钫与Na都处于IA族,在化合物中呈+1价,故C正确;
D.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钫也易溶于水,故D错误,
故选:AD;
(6)①与②形成分子有CH4、C6H6等,甲烷为正四面体构型,苯为平面正六边形,
故选:cd.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侧重对元素周期律的考查,注意从结构上理解同主族元素化合物相似性与递变性,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现有A、B、C、D、E、F、G七种元素,其中A、B、C、D、E、F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零;B的最高价氧化物与C的氢化物在水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X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常温下D2是气体,标况时D2气体的密度约是1.43g/L;E原子半径在同周期中除稀有气体外最大,F原子M层上的电子比K层多5个.金属G的合金在生活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广.
(1)G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四周期第VIII族,画出F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2)D、E、F离子半径由大到小顺序为:Cl->O2->Na+(用离子符号表示);
(3)A与D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l的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该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4)D与E形成某离子化合物H具有漂白性,写出H的电子式,该化合物和B与D形成的某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lmolH发生该反应转移电子数为6.02×1023或NA
(5)若X为正盐,X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6)B和F两种元素相比较,原子得电子能力较强的为氯(填元素名称),以下三种说法中,可以验证B和F得电子能力强弱的是bc(填写编号);
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常见单质的沸点
b.二者形成的化合物中,F元素的原子显负价
c.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7)金属元素G可与F形成化合物GF3.将G的单质与石墨用导线相连浸入GF3溶液中形成一个原电池.该原电池工作时,石墨一极发生的反应可以表示为2Fe3++2e-═2Fe2+,当有l.2mole-转移时单质G质量变化为33.6g;
(8)用A元素的单质与D元素的常见单质可以制成电池,电池中装有KOH浓溶液,用多孔的惰性电极甲和乙浸入KOH溶液,在甲极通入A的单质,乙极通入D的单质,则甲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在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个质量相同的烧杯,并在烧杯中分别加入100mL 1mol•L-1硫酸.现在在天平右盘的烧杯里放入0.1mol锌,为了保持天平平衡,则应在天平左盘的烧杯里放入铁(  )
A.0.1molB.0.01molC.6.5gD.5.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3.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CuO与NH3反应,研究NH3的某种性质并测定其组成,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仪器b中可选择的试剂为固体氢氧化钠或氧化钙或碱石灰.
(2)实验室中,利用装置A还可制取的无色气体是BC(填字母)
A.Cl2 B.O2 C.CO2 D.NO2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上述现象证明NH3具有还原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3CuO+2NH3$\frac{\underline{\;\;△\;\;}}{\;}$3Cu+3H2O+N2
(4)E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吸收未反应的氨气,阻止F中水蒸气进入D.
(5)读取气体体积前,应让装置冷却至室温,并对装置F进行的操作:慢慢上下移动右边漏斗,使F中左右两管液面相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铜和锌是在工业上有重要用途,观察图回答后面的问题.

观察图1回答下面四个问题
(1)已知硫化锌的晶胞类似于金刚石的晶胞,则∠abc=109°28′;
(2)在晶胞中与S2-距离最近的Zn2+有4个;
(3)1pm=10-12m
(4)晶胞边长为540.0pm,利用上图构建的△abc,确定a位置S2-离子与b位置Zn2+离子之间的距离$\frac{135\sqrt{2}}{sin\frac{109°28′}{2}}$×10-10cm (要求:用包含正弦的式子表示,不要求计算出最终结果).
观察图2回答下面问题
(5)在铜晶胞的截面图中,每个铜原子可认为是刚性小球(不发生形变的小球),若晶胞的边长为a nm,利用该图和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晶胞中铜原子的配位数是12,铜晶胞的堆积模型的名称是面心立方密堆积
②则铜原子的半径r=$\frac{\sqrt{2}a}{4}$nm(用包含a的式子表示,不要求计算出具体的数值);
③完成铜空间利用率计算公式的填空:空间利用率=74%(分式上的两空用包含a的式子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0.A、B、C、D、E、F是元素周期表中连续三个短周期的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与D同主族,B、C同周期且相邻,C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C、D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F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E的简单离子为同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小的.
回答下列问题:
(1)F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ⅦA族B、C、D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N>O(用元素符号表示)
(2)B、F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为HClO4>HNO3(用化学式表示)
(3)B、C氢化物的沸点的高低为H2O>NH3(用化学式表示)
(4)A与B形成的一种液态化合物M与C的一种单质的摩尔质量相等,则M的电子式为,A与B可形成另一种气态化合物Z,写出实验室制取Z的化学方程式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5)六种元素中其中三种元素组成的某种盐,水溶液显碱性,是家用消毒剂的主要成分,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该盐溶液呈碱性的原因ClO-+H2O?HClO+OH-
(6)E的单质与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7.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情况,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1)先关闭活塞a,将6.4g铜片和10mL 18mol/L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至反应完成,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再打开活塞a,将气球中的氧气缓缓挤入圆底烧瓶,最后铜片完全消失.
①写出上述过程中圆底烧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打开活塞a之前Cu+2H2SO4(浓)$\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
打开活塞a之后2Cu+2H2SO4+O2=2CuSO4+2H2O.
②B是用来收集实验中产生的气体的装置,但集气瓶内的导管未画全,请直接在图上把导管补充完整.
(2)实际上,在打开活塞a之前硫酸仍有剩余.为定量测定余酸的物质的量,甲、乙两学生进行了如下设计:
①甲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先测定铜与浓硫酸反应产生SO2的量,再通过计算确定余酸的物质的量.他测定SO2的方法是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缓缓通过装置D,从而测出装置A产生气体的体积(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你认为甲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D装置中的试剂为饱和NaHSO3(填化学式).
②乙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将反应后的溶液冷却后全部移入到烧杯中稀释,并按正确操作配制100mL溶液,再取20mL于锥形瓶中,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已知:Cu(OH)2开始沉淀的pH约为5],选择该指示剂的理由为Cu(OH)2开始沉淀的pH约为5,若用酚酞作指示剂时溶液中的Cu 2+会和NaOH反应,Cu(OH)2的蓝色会干扰滴定终点的正确判断;再求出余酸的物质的量,若耗去a mol/L氢氧化钠溶液b mL,则原余酸的物质的量为$\frac{5ab×1{0}^{-3}}{2}$mol(用含a、b的表达式来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根据下列流程回答:

(1)写出结构简式
A  DBrCH2CH2Br
(2)反应类型①取代反应④加成反应.
(3)写出有关⑤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_{6}^{13}$C-NMR(核磁共振)可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_{6}^{13}$C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
A.${\;}_{6}^{13}$C原子内的中子数为6B.${\;}_{6}^{13}$C核外电子数为6
C.${\;}_{6}^{13}$C质量数为13D.${\;}_{6}^{13}$C与$\frac{12}{6}$C互为同位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