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掌握仪器名称、组装及使用方法是中学化学实验的基础,下图为两套实验装置.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
a.蒸馏烧瓶         b.冷凝管        c.容量瓶
(2)仪器c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验漏.
(3)若利用装置I分离四氯化碳和酒精的混合物,还缺少的仪器是温度计、酒精灯,将仪器补充完整后进行实验,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凝水由g(填f或g)口通入,f口流出.
(4)现需配制0.1mol/LNaOH溶液450mL,装置II是某同学转移溶液的示意图.
①图中的错误是未用玻璃棒引流.除了图中给出的仪器和托盘天平外,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仪器有:玻璃棒、胶头滴管.
②根据计算得知,所需NaOH的质量为2.0g
③若在配置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将使所配制的NaOH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ADF(选各选项的序号).
A.将相同大小的纸片放在托盘天平上,并将固体NaOH放在纸上称量
B.配制溶液所用的容量瓶洗净后没有烘干
C.固体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立即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并接着进行后继续操作
D.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E.最后确定NaOH溶液体积(定容)时,俯视观察液面与容量瓶刻度线
F.定容摇匀后静止,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分析 (1)蒸馏装置中的主要仪器有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酒精灯;配制溶液的主要仪器有容量瓶和烧杯、玻璃棒,根据仪器的结构特点判断;
(2)有塞子的仪器需要验漏;
(3)分离四氯化碳和酒精的混合物必须用酒精灯加热,实质是蒸馏过程,冷凝管下口是进水口,上口是出水口;据此即可解答;
(4)①根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和操作来寻找装置中的错误;根据配制溶液的实验操作过程选择所用仪器;
②根据m=nM=cvM计算所需氢氧化钠的质量;
③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对溶液的体积的影响,根据c=$\frac{n}{V}$分析判断.

解答 解:(1)蒸馏装置中的主要仪器有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酒精灯;配制溶液的主要仪器有容量瓶和烧杯、玻璃棒,a为蒸馏烧瓶,b为冷凝管,c为容量瓶,
故答案为:蒸馏烧瓶;冷凝管;容量瓶;
(2)容量瓶有塞子,有塞子的仪器需要验漏,
故答案为:验漏;
(3)分离四氯化碳和酒精的混合物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必须用酒精灯,温度计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冷凝管下口是进水口,上口是出水口,
故答案为:温度计、酒精灯;蒸馏烧瓶支管口;g;f;
(4)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必须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外溅,并且当滴加到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
故答案为:未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胶头滴管;
②实验室没有450mL的容量瓶,应配制500mL,则需n(NaOH)=0.1mol/L×0.5L=0.05mol,
m(NaOH)=0.05mol×40g/mol=2.0g,
故答案为:2.0;
③A.称量NaOH固体时,需将NaOH固体放在小烧杯里快速称量,防止潮解,导致溶质物质的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低;
B.配制溶液所用的容量瓶洗净后没有烘干,由于定容时还需要加入蒸馏水,所以容量瓶中有蒸馏水不影响配制结果;
C.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未冷却到室温,趁热将溶液到入容量瓶,并配成了溶液,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
D.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少量氢氧化钠沾在烧杯壁与玻璃棒上,氢氧化钠的实际质量减小,溶液浓度偏低;
E.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使溶液的体积偏低,所以溶液浓度偏高;
F.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大,溶液的浓度偏低.
故答案为:ADF.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知识,掌握蒸馏的原理以及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属实验操作性题目,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要能够合理操作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X、Y都是芳香族化合物,均为常见食用香精,广泛用于化妆品、糖果及调味品中.1mol X水解得到1mol Y和1mol CH3CH2OH,X、Y的分子量都不超过200,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且X分子中碳和氢元素总的质量百分含量约为81.8%.
(1)X的分子式是C11H12O2
(2)X、Y分子量之差为28.
(3)1个Y分子中应该有2个氧原子.
(4)G和X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具有相同的官能团,用芳香烃A合成G路线如图:

①写出A的结构简式
②E→F的反应类型是消去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写出所有符合下列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ⅰ.分子内除了苯环无其他环状结构,且苯环上有2个对位取代基.
ⅱ.一定条件下,该物质既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和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非自发反应一定不能实现
B.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C.同种物质气态时熵值最大,固态时熵值最小
D.放热同时熵减的反应高温下才能自发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工业合成氨与制备硝酸一般可连续生产,流程如图1:

(1)在合成氨的反应中,改变反应条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如图2表示随条件改变,氨气的百分含量的变化趋势.
当横坐标为压强时,变化趋势正确的是(选填字母序号)b,
当横坐标为温度时,变化趋势正确的是(选填字母序号)a.
(2)如图3所示三个容积相同的容器①、②、③,若起始温度相同,分别向三个容器中充入3mol H2和1mol N2,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各容器中NH3物质的百分含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①<②<③(填容器编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H+、Fe2+、NO3-、SO42-B.Na+、H+、AlO2-、HCO3-
C.Ca2+、Fe3+、CO32-、CH3COO-D.Ca2+、Na+、HCO3-、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在医药上作补血剂.某课外小组测定该补血剂中铁元素的含量.实验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补血剂存放时间较长会氧化变质,对滤液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只有Fe2+                     假设2:只有Fe3+
假设3:既有Fe2+又有Fe3+
(2)如何证明步骤①滤液中含有Fe2+取少量滤液加入试管中,先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再滴加氯水(或双氧水、稀硝酸),溶液变为血红色.
(3)步骤④中一系列处理的操作步骤:过滤、洗涤、灼烧、冷却、称量.
(4)该小组有些同学认为可用酸化的KMnO4溶液滴定进行Fe2+含量的测定.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滴定原理:5Fe2++MnO4-+8H+=5Fe3++Mn2++4H2O
②实验前,首先要精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KMnO4溶液250mL,配制时需要的仪器除天平、玻璃棒、烧杯、量筒、药匙、胶头滴管外,还需250mL容量瓶.
重复滴定三次,消耗1.00mol/L KMnO4标准溶液体积分别为19.98mL、20.00mL、20.02mL,3次实验所用Fe2+溶液的体积为20.00mL.请根据以上数据,再设计合理数据,完成下列实验过程的记录表格.(必须填满)
实验编号Fe2+溶液的
体积/mL
120.00
220.00
320.00
③如何判断达到滴定终点:滴入最后一滴酸性KMnO4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30秒内不恢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  )
A.K+、Na+、NO3-、CO32-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B.Na+   K+   OH-  Cl-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C.Cu2+、H+、NO3-、SO42-能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D.Ba2+、Na+、Cl-、SO42-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某强酸性溶液X中可能含有Fe2+、A13+、NH4+、CO32-、SiO32-、SO42-、C1-中的若干种,现取X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及产物如下:

已知:B溶液中含有Fe3+
(1)沉淀C的化学式是BaSO4溶液E中的溶质是HNO3
(2)①中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3Fe2++NO3-+4 H+=3Fe3++NO↑+2H2O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A.D是红棕色有毒气体
B.X中肯定存在Fe2+、A13+、NH4+、SO42-
C.溶液E和气体F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D.X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 A13+和Cl-
(4)如果②中通入过量的CO2,则生成沉淀I的离子方程式为:AlO2-+CO2+2H2O=Al(OH)3↓+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下列化学反应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漂白粉溶液在空气中生效:Ca2++2ClO-+CO2+H2O=2HClO+CaCO3
B.用KIO3氧化酸性溶液中的KI:5I-+IO3-+3H2O=3I2+6OH-
C.氯化铁溶液与铜反应:Fe3++Cu=Fe2++Cu2+
D.0.01 mol•L-1NH4Al(SO42溶液与0.02 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NH4++Al3++2SO42-+2Ba2++4OH-=2BaSO4↓+Al(OH)3↓+N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