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氮化硼(BN)是一种重要的功能陶瓷材料.以天然硼砂(主要成分Na2B4O7)为起始物,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BN和有机合成催化剂BF3的过程如下.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由B2O3制备BF3的化学方程式B2O3+3CaF2+3H2SO4=2BF3↑+3CaSO4+3H2O,BF3中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2,BF3分子空间构型为平面正三角形.
(2)在硼、氧、氟、氮中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F>N>O>B.
(3)已知:硼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3BO3+H2O?[B(OH)4]-+H+,试依据上述反应写出[B(OH)4]-的结构式,并推测1molNH4BF4(氟硼酸铵)中含有2NA个配位键.
(4)由12个硼原子构成如图1的结构单元,硼晶体的熔点为1873℃,则硼晶体的1个结构单元中含有30个B-B键.

(5)氮化硼(BN)晶体有多种相结构.六方相氮化硼(晶体结构如图2)是通常存在的稳定相,可作高温润滑剂.立方相氮化硼(晶体结构如图3)是超硬材料,有优异的耐磨性.
①关于这两种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d(填字母).
a.两种晶体均为分子晶体
b.两种晶体中的B-N键均为共价键
c.六方相氮化硼层间作用力小,所以质地软
d.立方相氮化硼含有σ键和π键,所以硬度大
②六方相氮化硼晶体内B-N键数与硼原子数之比为3:1,其结构与石墨相似却不导电,原因是立方氮化硼晶体内无自由移动的电子.
③立方相氮化硼晶体中,每个硼原子连接12个六元环.该晶体的天然矿物在青藏高原地下约300km的古地壳中被发现.根据这一矿物形成事实,推断实验室由六方相氮化硼合成立方相氮化硼需要的条件应是高温、高压.

分析 (1)由图及元素守恒可写出由B2O3制备BF3的方程式;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确定构型和杂化方式;
(2)同一周期元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但第IIA族、第V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据此判断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
(3)在[Al(OH)4]-中Al采取sp3杂化,用最外层的四个空轨道接受O提供的孤对电子形成配合物,一个NH4BF4中N原子和其中一个H原子之间存在配位键、B原子和其中一个F原子之间存在一个配位键,所以含有2个配位键,据此计算;
(4)在硼原子组成的正二十面体结构中,每5个面共用一个顶点,每个等边三角形拥有的顶点为:$\frac{1}{5}$×3=$\frac{3}{5}$,20个等边三角形拥有的顶点为:$\frac{3}{5}$×20=12,每2个面共用一个B-B键;
(5)①a.由图可知立方相氮化硼是立体网状结构,为原子晶体;
b.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c.六方相氮化硼为层状结构,层间为分子间作用力,作用力小;
d.立方相氮化硼含有σ键不存在π键;
②六方相氮化硼晶体层内一个硼原子与相邻氮原子形成3个共价单键,该物质的层状结构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
③氮化硼与碳元素的单质相似,结合金刚石的结构进行判断,立方相氮化硼晶体中,每个硼原子连接12个六元环,在地壳内部,离地面越深,其压强越大、温度越高.

解答 解:(1)B2O3与CaF2和H2SO4反应即生成BF3,同时还应该产生硫酸钙和水,方程式为:B2O3+3CaF2+3H2SO4=2BF3↑+3CaSO4+3H2O,BF3分子的中心原子B原子上含有3个σ 键,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frac{1}{2}$(a-xb)=$\frac{1}{2}$(0-3×1)=0,中心原子B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属于sp2杂化,中心原子上没有孤对电子,所以其空间构型就是平面三角形,键角是120°,BF3分子为平面三角形,
故答案为:B2O3+3CaF2+3H2SO4=2BF3↑+3CaSO4+3H2O;sp2;平面正三角形;
(2)同一周期元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但第IIA族、第V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B、N、O、F元素处于同一周期且原子序数逐渐增大,N处于第VA族,所以第一电离能N>O,B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F>N>O>B,
故答案为:F>N>O>B;
(3)在[Al(OH)4]-中Al采取sp3杂化,用最外层的四个空轨道接受O提供的孤对电子形成配合物,其结构式为,一个NH4BF4中N原子和其中一个H原子之间存在配位键、B原子和其中一个F原子之间存在一个配位键,所以含有2个配位键,则1mol NH4BF4含有2mol配位键,即2NA个配位键,
故答案为:;2NA
(4)在硼原子组成的正二十面体结构中,每5个面共用一个顶点,每个面拥有这个顶点的:$\frac{1}{5}$×3=$\frac{3}{5}$,20个等边三角形拥有的顶点为:$\frac{3}{5}$×20=12,每2个面共用一个B-B键,每个面拥有这个B-B键的$\frac{1}{2}$,每个等边三角形占有的B-B键为:$\frac{1}{2}$×3=$\frac{3}{2}$,20个等边三角形拥有的B-B键为:$\frac{3}{2}$×20=30,
故答案为:30;
(5)①(2)a.立方相氮化硼为空间网状结构,不存在分子,为原子晶体,故a错误;
b.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所以N原子和B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b正确;
c.六方相氮化硼层间为层状结构,分子间作用力,作用力小,导致其质地软,故c正确;
d.立方相氮化硼N原子和B原子之间存在共价单键,所以该化合物中含有σ键不存在π键,故d错误;
故选ad;  
②六方相氮化硼晶体层内一个硼原子与相邻氮原子形成3个共价单键,六方相氮化硼晶体内B-N键数与硼原子数之比为3:1,该物质的层状结构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不导电,
故答案为:3:1;立方氮化硼晶体内无自由移动的电子;
③氮化硼与金刚石的结构相似,立方相氮化硼晶体中,每个硼原子连接12个六元环,在地壳内部,离地面越深,其压强越大、温度越高,根据题干知,实验室由六方相氮化硼合成立方相氮化硼需要的条件应是高温高压,
故答案为:12;高温、高压.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结构和性质,涉及第一电离能、原子的杂化方式、晶体的计算等知识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这些知识点都是高考热点,注意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确定原子杂化方式及分子空间构型、晶胞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取一定质量的Cu、Cu2O、CuO的固体混合物,将其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通入足量的氢气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为25.6g,另一份加入500mL稀硝酸中固体恰好完全溶解并产生标准状况下的NO气体4.48L.已知Cu2O+2H+═Cu+Cu2++H2O.则稀硝酸的浓度为(  )
A.2 mol•L-1B.1.6 mol•L-1C.0.8 mol•L-1D.0.4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X、Y、Z、W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X、Z同族,Y、Z同周期,W与X、Y既不同族也不同周期;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3倍;Y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Z两元素形成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Z>Y
B.原子半径大小的顺序为Z>X>Y>W
C.X与W形成的化合物W2X2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D.Y、Z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Z>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通常是装置内外存在压强差.
(1)图a所示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B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b所示装置.
①在图b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D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②在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A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浓H2SO4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酒精加快挥发,锥形瓶内气压增大.
③比较图a和图b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a是减小(填“增大”或“减小”,下同)上部烧瓶内的气体压强;图b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的气体压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Z<M
B.Y、R两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沸点:Y<R
C.X、N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与任何酸反应
D.简单离子的半径:Z<X<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漂白粉和明矾都常用于自来水的处理,二者的作用原理是相同的
B.在船底镶嵌锌块和将船体与电源负极相连,二者防腐的方法都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C.1 mol葡萄糖水解能生成2mol CH3CH2OH和2mol CO2
D.不能用带玻璃塞的玻璃瓶和酸式滴定管盛取碱液,二者的原因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在体积不变的某密闭容器中加入NH4I,在某温度下,发生以下反应:NH4I(s)?MH3(g)+HI(g)、2NH3(g)?N2(g)+3H2(g)、2HI(g)?H2(g)+I2(g),反应达到平衡时,则:
(1)c(N2)、c(H2)、c(I2)之间的关系式为c(H2)=c(H2)=3c(N2)+c(I2).
(2)c(NH3)、c(HI)、c(N2)、c(I2)之间的关系式为c(NH3)+2c(N2)=c(HI)+2c(I2).
(3)向体系内加入少量NH4I固体,再次达到平衡后,容器中气体的颜色将不变(填“变深”“变浅”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甲苯和四甲苯均有三种
B.乙醇的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均属于取代反应
C.乙醇、乙酸均可与金属钠反应
D.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均是由高分子物质生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现有A、B、C、D、E五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四周期元素,A元素原子序数与周期序数相同;B、C同周期左右紧邻且二者能形成多种常见有害于大气的气态化合物;D是所在周期的原子序数最大的金属元素;E处于第四周期且其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md2mnsn-2.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作答):

(1)BA3分子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B、C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为N>O(或O<N).
(2)与D元素同族的短周期元素M与B元素形成的某种化合物是具有特殊功能的陶瓷,其晶胞结构如图1,则每个晶胞中含M原子的个数为2,该功能陶瓷的化学式为BN.
(3)A、C两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1:1的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能将E2+氧化,写出其离子方程式2Fe2++H2O2+2H+=2Fe3++2H2O.
(4)写出以金属D、E为两电极、Na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组成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Al-3e-+4OH-=AlO2-+2H2O.
(5)已知在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BA4+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BC3-.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2.试写出1mol BA4+(aq)全部氧化成BC3-(aq)的热化学方程式NH4+(aq)+2O2(g)=NO3-(aq)+2H+(aq)+H2O(l)△H=-346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