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实验小组用0.50mol/L KOH溶液和0.50mol/L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Ⅰ、配制0.50mol/L KOH溶液:
若实验中大约要使用230mL KOH溶液,至少需要称量KOH固体7.0g.
Ⅱ、测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中和热:
(1)实验桌上备有烧杯(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量筒、环形玻璃搅拌棒,尚缺少的玻璃仪器是温度计.
(2)取50mL K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①请填写表中的空白:
项目
数据
次数
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温度差平均值
(T2-T1)/℃
H2SO4KOH平均值
126.226.026.130.1 
4.0 
225.925.925.929.8
326.426.226.330.4
②近似认为0.50mol/L KOH溶液和0.50mol/L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为c=4.18J/(g•℃),则中和热△H=-53.50 kJ•mol-1
(3)某同学进行该实验时未找到环形玻璃搅拌棒,实验中他用铜丝代替环形玻璃棒进行搅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小(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原因是:铜丝是热的良导体,导致热量散失.
Ⅲ、某实验小组以H2O2分解为例,探究浓度、催化剂、溶液酸碱性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常温下按照下表所示的方案完成实验.
 实验编号 反应物 催化剂
 ① 10 mL 2% H2O2溶液 无
 ② 10 mL 5% H2O2溶液 无
 ③ 10 mL 5% H2O2溶液 1 mL 0.1 mol•L-1 X溶液
 ④ 10 mL 5% H2O2溶液+少量HCl溶液 1 mL 0.1 mol•L-1 X溶液
 ⑤ 10 mL 5% H2O2溶液+少量NaOH溶液 1 mL 0.1 mol•L-1 X溶液
(1)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同学们进行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无法得出结论.资料显示,通常条件下H2O2稳定,不易分解.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你对原实验方案的改进方法是向反应物中加入等量同种催化剂(或将盛有反应物的试管放入同一热水浴中)(填一种即可).
(2)实验③④⑤中,测得生成氧气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该图能够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碱性环境能增大H2O2分解的速率,酸性环境能减小H2O2分解的速率.

分析 Ⅰ、根据公式m=nM=cVM来计算氢氧化钾的质量,但是没有245mL的容量瓶;
Ⅱ、(1)根据中和热测定的实验步骤选用需要的仪器,然后判断还缺少的仪器;
(2)①先判断温度差的有效性,然后求出温度差平均值;
②先根据Q=m•c•△T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然后根据△H=-$\frac{Q}{n}$kJ/mol计算出反应热;
(3)根据金属的导热性很好,会导致热量的散失;
Ⅲ、(1)实验①和②的浓度不同;为了便于比较,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利用一个变量来比较;
(2)由图可知,⑤的反应速率最大,④的反应速率最小,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Ⅰ、(1)没有230mL的容量瓶,所以用250mL的容量瓶,需要称量KOH固体m=nM=cVM=0.5mol/L×0.25L×56g/mol=7.0g;
故答案为:7.0;
Ⅱ、(1)中和热的测定过程中,需要用量筒量取酸溶液、碱溶液的体积,需要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所以还缺少温度计;
故答案为:温度计;
(2)①3次温度差分别为:4.0℃,3.9℃,4.1℃,三组数据均有效,三次温度差平均值为4.0℃,
故答案为:4.0;
②50mL 0.50mol/LKOH溶液与30mL 0.50mol/L硫酸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0.05L×0.50mol/L=0.025mol,溶液的质量为80ml×1g/ml=80g,温度变化的值为△T=4℃,则生成0.025mol水放出的热量为Q=m•c•△T=80g×4.18J/(g•℃)×4.0℃=1337.6J,即1.3376kJ,所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frac{1.3376kJ}{0.025mol}$=-53.5 kJ/mol;
故答案为:-53.50 kJ•mol-1
(3)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金属的导热性很好,会导致热量的散失,使测得的△H数值偏小;
故答案为:偏小;铜丝是热的良导体,导致热量散失;
Ⅲ、(1)实验①和②的浓度不同,则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了便于比较,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利用一个变量来比较,则向反应物中加入等量同种催化剂(或将盛有反应物的试管放在同一热水浴中),
故答案为: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向反应物中加入等量同种催化剂(或将盛有反应物的试管放在同一热水浴中);
(2)由图可知,⑤的反应速率最大,④的反应速率最小,结合实验方案可知,碱性环境能增大H2O2分解的速率,酸性环境能减小H2O2分解的速率,
故答案为:碱性环境能增大H2O2分解的速率,酸性环境能减小H2O2分解的速率.

点评 本题考查热反应热的测定与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题目难度大,注意理解中和热的概念以及测定反应热的原理,明确常见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实验现象结论
AFe(OH )3 胶体通电后阴极区红褐色加深Fe(OH)3胶体带
正电
B将铜粉加入
1.0mol•L-1
的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金属Fe比Cu活
C用坩埚钳夹住用砂纸
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
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金属铝的熔点比
较低
D向盛有少量浓硝酸、
稀硝酸的两支试管中
分别加入一片大小相
同的铜片
浓硝酸中铜片很快开始溶解,并放出
红棕色气体;稀硝酸中过一会铜片表
面才出现无色气体,气体遇空气变红
棕色
浓硝酸氧化性强
于稀硝酸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将100g硫酸铜晶体溶于水,配制成500mL的溶液,此溶液的浓度是(  )
A.0.0008mol/LB.0.00125mol/LC.0.8mol/LD.1.25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对今后世界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工段②是风化过程
B.在工段③④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C.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下的氯化镁制取镁单质
D.工段①中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Fe3+等杂质,加入的药品顺序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有8个试剂瓶,分别盛有下面8种溶液:①硫酸铜溶液,②小苏打溶液,③碘酒溶液,④稀硝酸溶液,⑤醋酸溶液,⑥乙醛溶液,⑦烧碱溶液,⑧75%乙醇溶液.回答下面问题
(1)请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从中任意选出三种.它们的溶质的化学式是③、⑤、⑥,将它们归为一类的依据是属于有机物.
(2)乙醛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醛基,乙醇分子核磁共振氢谱有3个波峰.
(3)写出乙醇与乙酸反应生成的有机物CH3COOCH2CH3(填结构简式),该反应类型是取代(酯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4.A、B均为无色盐溶液,B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一定条件下A、B可以发生如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一系列变化:

若E为黄绿色气体,F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不溶于稀硝酸.请填写下列空白.
(1)气体E的化学式为Cl2,B中溶质的化学式为Na2SO3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E2Cl-+2H2O $\frac{\underline{\;通电\;}}{\;}$Cl2↑+H2↑+2OH-;D+G→HBaSO3+2H++SO42-=BaSO4↓+SO2↑+H2O;
(3)试分析E和F按下列两种情况分别通入水中,所得溶液分别滴人几滴石蕊溶液的现象:
①E和F物质的量相等,现象为:变红色,原因为Cl2+SO2+2H2O=H2SO4+2HCl(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E和F物质的量不等,且E大于F现象为:先变红后褪色(或褪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实验设计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A.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再滴加稀盐酸,出现白色沉淀且不溶解,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32-
B.某气体使湿润的蓝色试纸变红,则该气体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C.乙醇中混有乙酸,加入氢氧化钠后蒸馏即得纯净的乙醇
D.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溴水,然后加入适量CCl4,振荡后静置,溴可萃取到CCl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如图是实验室从海藻里提取碘的流程的一部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步骤④的操作是过滤
B.可用淀粉溶液检验步骤②的反应是否进行完全
C.步骤①、③的操作分别是过滤、萃取
D.步骤③中加入的有机溶剂乙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略去部分加持仪器)正确的是(  )
A.
配制溶液
B.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C.
除去CO2中的HCl
D.
制备收集干燥氨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