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到目前为止,由化学能转变的热能或电能仍然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能源.
(1)在25℃、101kPa下,16g的甲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a kJ(a>0)的热量,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3O2(g)═CO2(g)+2H2O (l)△H=-2aKJ/mol.
(2)化学反应中放出的热能(焓变,△H)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E)有关.
①图1是N2(g)和H2(g)发生反应生成1mol NH3(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该反应过程是放热(填“放热”或“吸热”)过程,请写出生成2mol NH3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H=-92KJ/mol.
②已知:
化学键H-HN≡N
键能(kJ/mol)435943
试根据上表及图1中的数据计算N-H键的键能为390kJ/mol.
③若起始时向容器内放入1mol N2和3mol H2,10分钟后N2的转化率为15%,则该反应进行到此时共放出的热量为13.8kJ.
(3)①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是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工业上用CO2和H2反应合成二甲醚.已知:
CO2(g)+3H2(g)═CH3OH(g)+H2O(g)△H1=-53.7kJ/mol
CH3OCH3(g)+H2O (g)═2CH3OH(g)△H2=+23.4kJ/mol
则:2CO2(g)+6H2(g)?CH3OCH3 (g)+3H2O(g)△H3=-130.8kJ/mol.

分析 (1)依据燃烧热概念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16g的甲烷(CH4)即1mol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akJ的热量,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对应焓变写出;
(2)①根据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判断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再据焓变等于反应物活化能减去生成物活化能求算焓变,再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②根据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减去生成物的总键能计算;
③根据N2(g)+3H2(g)=2NH3(g)△H=-92KJ/mol及消耗的氮气计算放出的热量;
(3)已知:Ⅰ.CO2(g)+3H2(g)═CH3OH(g)+H2O(g)△H1=-53.7kJ•mol-1
Ⅱ.CH3OCH3(g)+H2O(g)═2CH3OH(g)△H2=+23.4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Ⅰ×2-Ⅱ可得:2CO2(g)+6H2(g)?CH3OCH3(g)+3H2O(g),据此计算.

解答 解:(1)16g的甲烷(CH4)即1mol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akJ的热量,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对应焓变写出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3O2(g)═CO2(g)+2H2O (l)△H=-2aKJ/mol;故答案为:CH4(g)+3O2(g)═CO2(g)+2H2O (l)△H=-2aKJ/mol;
(2)①有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又焓变等于反应物活化能减去生成物活化能求算焓变,所以N2(g)和H2(g)发生反应生成1mol NH3(g)过程中的△H=254KJ/mol-300KJ/mol=-46KJ/mol,所以生成2mol 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46KJ/mol×2=-92KJ/mol,故答案为:放热;N2(g)+3H2(g)=2NH3(g)△H=-92KJ/mol;
②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减去生成物的总键能,设N-H的键能为x,则943+3×435-6x=-92,x=390,故答案为:390;
③因为放入1mol N2和3mol H2,10分钟后N2的转化率为15%,所以消耗氮气为0.15mol,又N2(g)+3H2(g)=2NH3(g)△H=-92KJ/mol,则放出的热量为0.15mol×92KJ/mol=13.8KJ,故答案为:13.8;
(3)已知:Ⅰ.CO2(g)+3H2(g)═CH3OH(g)+H2O(g)△H1=-53.7kJ•mol-1
Ⅱ.CH3OCH3(g)+H2O(g)═2CH3OH(g)△H2=+23.4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Ⅰ×2-Ⅱ可得:2CO2(g)+6H2(g)?CH3OCH3(g)+3H2O(g),△H3=2△H1-△H2=2×(-53.7kJ•mol-1)-23.4kJ•mol-1=-130.8kJ•mol-1
故答案为:-130.8.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分析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和盖斯定律的计算应用,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氢气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但氢气需要由其他物质来制备.制氢的方法之一是以煤的转化为基础,其基本原理是用碳、水在气化炉中发生如下反应:
C(s)+H2O(g)?CO(g)+H2(g)△H1=+131.3kJ•mol-1
CO(g)+H2O(g)?CO2(g)+H2(g)△H2
(1)已知1molH-H、O-H、C=O、C≡O化学键断裂时分别需要吸收436kJ、458.5kJ、799kJ、1076kJ的能量,则△H2=-41kJ/mol.
产物中的H2与平衡体系中的C、CO2继续发生如下反应,可生成甲烷.
C(s)+2H2(g)?CH4(g)△H3=-74.8kJ•mol-1
CO2(g)+4H2(g)?CH4(g)+2H2O(g)△H4,则△H4=-165.1kJ/mol.
(2)在1L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投入1.8molCH4和3.6molH2O(g),若只发生反应:CH4(g)+2H2O(g)?CO2(g)+4H2(g),测得CH4、H2O(g)及某一生成物X的物质的量浓度(c)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1所示,第9min前H2O(g)的物质的理浓度及第4min~9min之间X所代表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曲线未标出,条件有变化时只考虑一个条件.
①0~4min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5mol•L-1•min-1
②以上反应在第5min时的平衡常数K=0.91.(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③第6min时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
(3)用甲烷做燃料电池电解CuSO4溶液、FeCO3和FeCl2混合液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A、B、D均为石墨电极、C为铜电极.工作一段时间后,断开K,此时A、B两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相同条件下).
①甲中通入O2的一极为正极(填“正”或“负”),通入甲烷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4-8e-+10OH-=CO32-+7H2O.
②乙中A极析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
③丙装置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物质的量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则图中③线表示的是Cu2+(填离子符号)的变化;原溶液中c(Fe2+)=1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A(g)+bB(g)?cC(g)△H=“Q“kJ/mol,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的关系如表所示:
t℃4005008001000
K2.61.61.00.40
(1)依据图表判断该反应△H< 0(填“>”或“<”).
(2)500℃,固定容器的密闭容器中,放入混合物,其始浓度为c(A)=0.25mol/L,c(B)=0.60mol/L,c(C)=0.30mol/L,则反应开始时,B的消耗速率比生成速率不能确定 (填“大”、“小”或“不能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 kJ•mol-1,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C.由C(石墨)═C(金刚石)△H=1.90 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在100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则H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H=-285.8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在某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B(g)?xC(g);△H<0,符合如图(I)所示关系,由此推断对图(II)的正确说法是(  )
A.p3<p4,Y轴表示A的转化率
B.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
C.p3<p4,Y轴表示B的浓度
D.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现有七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原子序数按A、B、C、D、E、F、G的顺序递增.A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且A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C原子能形成分别含10电子、18电子的两种阴离子,且C与F位于同一主族;D单质投入冷水中反应缓慢,投入沸水中迅速产生气泡;E的简单阳离子是同周期元素所形成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回答下列问题:
(1)B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第ⅤA族.
(2)元素M位于E与F元素之间,且M单质是优良的半导体材料,广泛用于太阳能电池.M、F、G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H2S>SiH4(用化学式表示).
(3)若选择三种试剂设计实验能证明非金属性:B>A>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原理:Na2CO3+2HNO3═2NaNO3+CO2↑+H2O;Na2SiO3+H2O+CO2═H2SiO3↓+Na2CO3
(4)下列实验方法能证明D与E的金属性强弱关系的是A.
A.比较D和E的单质分别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
B.比较D和E的单质分别与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
C.比较D和E的单质分别与氯气、氧气、硫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的产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研究NO2、SO2、CO 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NO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利用反应6NO2+8NH3 $?_{△}^{催化剂}$7N2+12H2O也可以处理NO2.当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的NO2在标准状况下是67.2L.
(2)已知:
2SO2(g)+O2(g)?2SO3(g)△H=-196.6kJ•mol-1
2NO (g)+O2(g)?2NO2(g)△H=-113.0kJ•mol-1
则反应NO2(g)+SO2(g)?SO3(g)+NO (g) 的△H=-41.8kJ•mol-1,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与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mol SO3的同时生成1mol NO2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的NO2与SO2体积比为1:6,则平衡常数K=$\frac{8}{3}$.
(3)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 (g)+2H2(g)?CH3OH (g).
①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1所示.该反应△H<0(填“>”或“<”).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1.3×104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在1.3×104kPa下,CO的转化率已较高,再增大压强CO的转化率提高不大,而生产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②甲醇燃料电池(简称DMFC)由于结构简单、能量转化率高、对环境无污染,可作为常规能源的替代品而越来越受到关注.DMFC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通入a气体的电极是原电池的负极(填“正”或“负”),其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向沸水中滴加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Fe3++3H2O$\frac{\underline{\;\;△\;\;}}{\;}$Fe(OH)3↓+3H+
B.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Ca(OH)2+2H+═Ca2++2H2O
C.稀硫酸除铁锈:Fe2O3+6H+═2Fe3++3H2O
D.硫酸和Ba(OH)2反应:Ba2++OH-+SO42-+H+═BaSO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NH4Cl的电子式:
B.2-硝基甲苯的结构简式:
C.硫原子结构示意图:
D.质子数为94、中子数为144的钚原子:${\;}_{94}^{144}$Pu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