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已知冰铜的化学式为mCu2S•nFeS,可由Cu2S和FeS互相熔合而成,为工业上冶炼铜的中间产物,由冰铜继续冶炼铜的流程可表示如图1:

(1)石英砂的主要成分为SiO2;熔渣的主要成分为FeSiO3
(2)焙烧过程所得气体中含有大量污染性气体,不能随意排放,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可回收该污染性气体生产硫酸.回收该气体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c(填字母序号).
a.浓硫酸      b.浓硝酸      c.氨水
(3)焙烧过程冰铜中的Cu2S被氧化成Cu2O,Cu2O在与Cu2S反应,生成含Cu量约为98.5%的粗铜,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u2S+3O2$\frac{\underline{\;高温\;}}{\;}$2Cu2O+2SO2、2Cu2O+Cu2S$\frac{\underline{\;高温\;}}{\;}$6Cu+SO2
(4)粗铜(含Fe、Ag、Pt、Au等杂质)的电解精炼如图2所示,A极应为粗铜(填“粗铜”或“精铜”),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Cu-2e-=Cu2+;.
(5)利用反应2Cu+O2+2H2SO4=2CuSO4+2H2O可制备CuSO4,若将该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H++O2+4e-=2H2O.

分析 石英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加入冰铜(mCu2S•nFeS)中焙烧,生成Cu2O、Cu,生成气体为二氧化硫,熔渣为FeSiO3等,粗铜电解精炼可得到精铜.
(1)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和氧化亚铁反应生成硅酸亚铁;
(2)由流程图转化可知,气体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制取硫酸的原料气,选择试剂吸收二氧化硫,不能产生新的污染气体,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结合选项中各物质的性质判断;
(3)Cu2S被氧化成Cu2O和二氧化硫气体,生成的Cu2O与Cu2S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硫;
(4)依据粗铜精炼原理分析,粗铜做阳极,精铜做阴极,由A极为阳极,故铁先放电,铜后放电,依据电极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写出即可;
(5)利用反应2Cu+O2+2H2SO4═2CuSO4+2H2O可制备CuSO4,若将该反应设计为原电池,正极上是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酸性溶液中生成的氢氧根离子以水的形式存在.

解答 解:石英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加入冰铜(mCu2S•nFeS)中焙烧,生成Cu2O、Cu,生成气体为二氧化硫,熔渣为FeSiO3等,粗铜电解精炼可得到精铜.
(1)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硅和氧化亚铁反应:SiO2+FeO$\frac{\underline{\;高温\;}}{\;}$FeSiO3,所以熔渣的主要成分为硅酸亚铁;
故答案为:SiO2;FeSiO3
(2)由流程图转化可知,气体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制取硫酸的原料气,回收该气体选择试剂吸收二氧化硫,不能产生新的污染气体,
a、浓H2SO4不能吸收二氧化硫,故a错误;
b、浓HNO3可以吸收二氧化硫,但生成NO2污染大气,故b错误;
c、氨水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故c正确;
故答案为:硫酸;c;
(3)Cu2S被氧化成Cu2O和二氧化硫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2Cu2S+3O2$\frac{\underline{\;高温\;}}{\;}$2Cu2O+2SO2,生成的Cu2O与Cu2S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硫,反应的方程式为2Cu2O+Cu2S$\frac{\underline{\;高温\;}}{\;}$6Cu+SO2
故答案为:2Cu2S+3O2$\frac{\underline{\;高温\;}}{\;}$2Cu2O+2SO2;2Cu2O+Cu2S$\frac{\underline{\;高温\;}}{\;}$6Cu+SO2
(4)粗铜中含有Fe、Ag、Pt、Au等杂质,电解一段时间后,其中的铁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铜失电子生成铜离子,所以A极反应为:Fe-2e-=Fe2+,Cu-2e-=Cu2+
故答案为:粗铜;Fe-2e-=Fe2+,Cu-2e-=Cu2+
(5)原电池正极发生的是化合价降低得电子的反应,根据方程式可知是O2得电子,另外,由于H2SO4存在,所以发生的O2酸性条件下的电极反应:4H++O2+4e-═2H2O,
故答案为:4H++O2+4e-═2H2O.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由冰铜继续冶炼铜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电解原理的分析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在120℃、1.01×105Pa时,某气态烃和足量的O2点燃完全燃烧,相同条件下测得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乙烷B.乙烯C.乙炔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 mol NaOH中含有的阴离子数目为0.1NA
B.1 L0.05mol?L-1 CH3 COOH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为0.05NA
C.标准状况下,44.8 LCCl4含有的分子数为2NA
D.反应:ClO3-+5Cl-+6H+=3Cl2+3H2O中,每生成1mol Cl2,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丙烷、乙烯等有机物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下图1为各组物质能量总和及相互间转化的能量关系,写出丙烷气体(C3H8)分解得到石墨(C)和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C3H8(g)═3C(石墨,s)+4H2(g)△H=△H1-△H2-△H3

(2)在两个容积均为1L的密闭容器中以不同的氢碳比[$\frac{n({H}_{2})}{n(C{O}_{2})}$]充入H2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CO2(g)+6H2(g)?C2H4(g)+4H2O(g)△H.CO2的平衡转化率α(CO2)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
①此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C_2}{H_4})•{c^4}({H_2}O)}}{{{c^2}(C{O_2})•{c^6}({H_2})}}$,P点对应温度下,K的值为64.
②该反应的△H<(填“>”“<”或“=”)0,判断的理由是温度升高C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③氢碳比:X>(填“>”“<”或“=”)2.0.
④在氢碳比为2.0时,Q点v(逆)<(填“>”“<”或“=”)P点的v(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在常温下,向100mL 0.01mol/L HA溶液中逐滴加入0.02mol/L MOH溶液,混合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中所示曲线(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A溶液的pH>7B.K点时加水稀释溶液,c(H+)减小
C.在N点,c(A-)=c(M+)+c(MOH)D.在K点,c(M+)>c(A-)>c(OH-)>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利用2Al+2NaOH+2H2O=2NaAlO2+3H2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
(1)画出装置图(在图中标出电极材料、正负极、电解质溶液).
(2)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Al-3e-+4OH-=AlO2-+H2O,正极:2H2O+2e-=H2↑+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磷化氢(PH3)是一种剧毒气体,是常用的高效熏蒸杀虫剂,也是一种电子工业原料.
(1)在密闭粮仓放置的磷化铝(AIP)片剂,遇水蒸气放出PH3气体,化学方程式为AlP+3H2O=Al(OH)3+PH3
(2)利用反应PH3+3HgCl2═P(HgCl)3↓+3HCl,通过测定溶液PH或电导率变化,可准确测定空气中微量的PH3;其中HgCl2溶于水,所得溶液几乎不导电,则HgCl2属于共价(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3)工业制备PH3的流程如图1所示:

①亚磷酸属于二元酸;
②当反应I生成的n(NaH2PO2):n(Na2HPO3)=3:1时,参加反应的n(P4):n(NaOH)=3:10.
(4)用漂白粉可将PH3氧化为H3PO4,化学方程式为2Ca(ClO)2+PH3=H3PO4+2CaCl2;含有水蒸气时可加快PH3的氧化过程,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原因:ClO-+H2O?HClO+OH-
(5)从(4)中的反应产物中回收磷酸氢钙(CaHPO4)的方法如图2:

①试剂X为Ca(OH)2或CaO(填化学式);
②已知25℃时,H3PO4的Ka1=7.5×10-3、Ka2=6.3×10-8、Ka3=4.4×10-13
CaHPO4悬浊液pH>7(填“>”、“=”或“<”),通过计算说明理由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溶液呈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1)-OH与  组成元素相同,含有的电子数也相同
(2)sp2杂化轨道:
(3)Fe2+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4)CO2的比例模型图:
(5)丙烷的分子球棍模型图:
(6)次氯酸的电子式为
A.(1)(2)(4)(6)B.(2)(3)(5)C.(1)(4)(5)D.(1)(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A.图1:验证苯中是否有碳碳双键
B.图2:验证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C.图3:验证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
D.图4:验证酸性CH3COOH>H2CO3>C6H5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