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氮元素可形成氰化物(含CN-)、叠氮化物(含N3-)、氰酸盐(含CNO-)、络合物等多种化合物.
(1)HCNO是一种弱酸,它的酸性类似于醋酸,微弱电离出H+和CNO-
①与CNO-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有:N2O或CO2或CS2或BeCl2(举1例),由此可推知CNO-的空间构型是直线型.
②C、N、O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顺序是N>O>C.
(2)叠氮化物、氰化物能与Fe3+及Cu2+及Co3+等形成络合物,如:[Co(N3)(NH35]SO4、Fe(CN)64-
①写出Co3+在基态时的核外电子排布式:[Ar]3d6
②[Co(N3)(NH35]SO4中钴的配位数为6; CN-中C原子的杂化类型是sp.
(3)NaN3与KN3结构类似,前者的熔沸点高于后者,主要原因是前者的晶格能较大.

分析 (1)①根据等电子体的定义分析;根据空间构型的判断方法判断;
②同一周期元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但第IIA族、第V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据此判断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
(2)①根据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书写规则书写;
②根据配位数的判断方法判断;根据杂化类型的判断方法判断;
(3)离子晶体,晶格能越大,熔沸点越高,相同电荷时,晶格能与离子的半径成反比,离子半径越大,晶格能越小.

解答 解:(1)①CNO-含有三个原子22个电子,与其等电子体的分子有N2O或CO2或CS2或BeCl2,CO2是直线型分子,所以CNO-的空间构型是直线型;
故答案为:N2O或CO2或CS2或BeCl2;直线;
②同一周期元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但第IIA族、第V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C、N、O元素处于同一周期且原子序数逐渐增大,N处于第VA族,所以第一电离能N>O>C;
故答案为:N>O>C.
(2)①钴是37号元素,其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74s2,所以Co3+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6
故答案为:[Ar]3d6
②[Co(N3)(NH35]SO4中钴的配位数为1+5=6;CN-中价层电子对数=1+$\frac{4+1-1×3}{2}$=2,所以采取sp杂化;
故答案为:6;sp;
(3)钠离子的离子半径小于钾离子的离子半径,所以NaN3的晶格能大于KN3的晶格能,NaN3的熔沸点高于KN3
故答案为:前者的晶格能较大.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涉及晶格能、配位数、分子的空间构型等知识点,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中原子的杂化类型的判断是每年高考的热点,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规律中,要注意异常现象并会解释原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Ⅰ:振荡后静置,溶液不再分层,且保持无色透明
B.实验Ⅱ:铁片最终完全溶解,且高锰酸钾溶液变无色
C.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无明显变化
D.实验Ⅳ:当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让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向体积为2L的容器中加入1mol N2和6mol H2,合成氨.2秒钟之后达到平衡,测得氮气为0.6mol.则氢气的反应速率是(  )
A.0.1mol/(L•s)B.0.2mol/(L•s)C.0.3mol/(L•s)D.0.6mol/(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食物属于酸性食物的是(  )
A.鸡肉B.苹果C.菠菜D.柠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某溶液含有K+、Cu2+、Fe3+、Al3+、Fe2+、Cl-、CO32-、OH-、NO3-、SO42-中的几种,已知该溶液各离子的浓度均为0.2mol/L(不考虑水的电离及离子的水解).为确定该溶液中含有的离子,现进行了如下的操作:
Ⅰ.取少量溶液,加入KSCN溶液时无明显变化;
Ⅱ.取原溶液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Ⅲ.另取溶液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无色气体遇空气变成红棕色,此时溶液依然澄清,且溶液中阴离子种类没有增加.
请推断:
(1)仅由操作Ⅰ及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溶液中一定不含Fe3+
(2)仅由操作Ⅱ及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或SO42-、或同时含有CO32-和SO42-
(3)由操作Ⅲ及现象可得出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Fe2+ ( 写离子符号).操作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4H++NO3-=3Fe3++NO↑+2H2O,2NO+O2=2NO2
(4)结合三步操作及题干已知,你认为原溶液中所含离子种类共有5种.
(5)另取100mL原溶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至恒重,得到的固体质量为3.2 g,写出此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Fe(OH)2+O2+2H2O=4Fe(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NO2(g)+SO2(g)═SO3(g)+NO(g)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mol SO3的同时生成1molNO2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体积比为1:6,则平衡常数K=$\frac{8}{3}$.
(2)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该反应△H<0(填“>”或“<”).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1.3×104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在1.3×104kPa下,CO的转化率已较高,再增大压强CO的转化率提高不大,而生产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在化学反应中,能引发化学反应的分子间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这些分子称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用kJ•mol-1表示.请认真观察下图,然后回答问题.
(1)图中反应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环境先提供能量,该反应的△H=E2-E1(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
(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g)+$\frac{1}{2}$O2(g)═H2O(g)
△H=-241.8kJ•mol-1,该反应的活化能为167.2kJ•mol-1,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409.0KJ/mol.
(3)对于同一反应,图中虚线( II)与实线( I)相比,活化能减小,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此反应速率增大,(前面的三个空填“增大”“减小”“不变”)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使用催化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SO2+OH-=HSO3-
B.氢氧化铜加到盐酸中:Cu(OH)2+2H+=Cu2++2H2O
C.盐酸滴入氨水中:H++OH-=H2O
D.碳酸钙溶解于稀硝酸中:CO32-+2H+=C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已知2A2(g)+B2(g)?2C(g);△H=-a kJ/mol(a>0),在一个有催化剂的2L容积的固定容器中加入2mol A2和1mol B2,在500℃时充分反应5min后达平衡后,共放出热量b kJ.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A表示反应在前5min的速率$\frac{b}{5a}$mol/(L•min)(用含a和b的式子表示)
(2)若在原来的容器中,只加入2mol C,500℃时充分反应达平衡后,吸收热量ckJ,a、b、c之间满足何种关系b+c=a(用代数式表示).
(3)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c填序号,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下同).
a、v(C)=2v(B2)                    b、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c、v(A2)=2v(B2)               d、容器内的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4)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c.
a、及时分离出C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B2的浓度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5)若其他条件不变,反应在500℃时达到平衡后,向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C(g),重新达到平衡后,A2的体积分数与原平衡相比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