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某元素R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取该元素的单质5.60g与氧气充分反应,可以得到12.0g化合物RO2,则元素R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第二周期 IVA族B.第三周期 IV A族C.第三周期 VI A族D.第二周期VI A族

分析 该元素5.6g跟氧气充分反应,可得到12g化合物RO2,可知n(O2)=12g-5.6g=6.4g,则n(O2)=$\frac{6.4g}{32g/mol}$=0.2mol,
反应的方程式应为R+O2=RO2,则n(R)=0.2mol,M(R)=$\frac{5.6g}{0.2mol}$=28g/mol,元素R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则R的质子数应为14,为Si元素,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该元素5.6g跟氧气充分反应,可得到12g化合物RO2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n(O2)=12g-5.6g=6.4g,则n(O2)=$\frac{6.4g}{32g/mol}$=0.2mol,
反应的方程式应为R+O2=RO2,则n(R)=0.2mol,M(R)=$\frac{5.6g}{0.2mol}$=28g/mol,
元素R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则R的质子数应为14,为Si元素,
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ⅣA族,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的推断,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根据质量守恒计算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而计算元素的质子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
A.NH3B.PCl5C.CO2D.CO(NH2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物质的转化中,浓HNO3既表现了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的是(  )
A.Cu→Cu(NO32B.C→CO2C.CuO→Cu(NO32D.Fe2O3→Fe(NO3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2,3-二甲基丁烷和2-甲基丁烷B.戊烷和环己烷
C.丙烷和2-甲基丙烷D.2,3-二甲基丁烷和和己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38.4g铜和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反应后,共收集到22.4L(标准状况下)NO和NO2混合气体,反应消耗的硝酸可能是(  )
A.1.0molB.1.6molC.2.2molD.2.4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甲基的电子式
(2)电石气的结构式H-C≡C-H
(3)相对分子质量为72且沸点最低的烷烃的结构简式C(CH34
(4)顺式聚1,3-丁二烯的结构简式
(5)与H2加成生成2,5-二甲基己烷的炔烃的系统命名2,5-二甲基-3-己炔
(6)的系统命名4-甲基-2-乙基-1-戊烯
(7)鉴别乙醇、乙酸、乙酸乙酯、葡萄糖四种无色溶液,可用的一种试剂是新制Cu(OH)2悬浊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一组液体混合物是(  )
A.溴和苯B.苯和溴苯C.水和硝基苯D.苯和汽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A、B、C、D、E、F六种元素,其中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Ⅰ)原子半径:A<C<B<E<D
(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A=D,C=E,A+B=C
(Ⅲ)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B=C=2A
(Ⅳ)F的+3价阳离子基态价电子排布为3d5
(V)B原子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所有能级均处于全充满或半充满状态
请回答:
(1)B原子的电子排布图为
(2)甲是A、C两元素按原子个数比2:1组成常见化合物,甲的VSEPR模型为四面体,甲分子的立体构型为V形.
(3)上述元素中,A、B、C、E、F五种元素可形成一种常见复盐,经检测该复盐由三种离子组成且离子个数比为1:1:2,向该盐溶液加入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则该复盐的化学式NH4Fe(SO42.为检验复盐中某有色离子的存在,请写出检验原理的离子方程式Fe3++SCN-=Fe(SCN)3
(4)已知F的+3价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可被NaClO氧化为+6价的含氧酸根离子,ClO-被还原为Cl-,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3++3ClO-+10OH-=2FeO42-+3Cl-+5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mL 2mol•L-1稀硫酸,再插
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逐渐升至75℃,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30℃,最终停留在20℃.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mL 2mol•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
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分搅拌)
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
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 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蜡烛熔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形管里的现象是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方案三实验②的U形管中的现象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