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苯甲酸苯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工业上用二苯甲酮制备苯甲酸苯酯.
制备苯甲酸苯酯的实验步骤为:
步骤1:将20mL浓H2SO4与40mL冰醋酸在如图装置的烧杯中控制在5℃以下混合.
步骤2:向烧杯中继续加入过硫酸钾25g,用电磁搅拌器搅拌4~5分钟,将二苯甲酮9.1g溶于三氯甲烷后,加到上述混合液中,控制温度不超过15℃,此时液体呈黄色.
步骤3:向黄色液体中加水,直至液体黄色消失,但加水量一般不超过1mL,室温搅拌5h.
步骤4:将反应后的混合液倒入冰水中,析出苯甲酸苯酯,抽滤产品,用无水乙醇洗涤,干燥
(1)步骤1中控制在5℃以下混合的原因为防止液体溅出,减少冰醋酸的挥发.
(2)步骤2中为控制温度不超过15℃,向混合液中加入二苯甲酮的三氯甲烷溶液的方法是多次少量加入,不断搅拌.
(3)步骤3中加水不超过1mL,原因是加水会使苯甲酸苯酯水解,降低产率(或导致温度过高等).
(4)步骤4中抽滤用到的漏斗名称为布氏漏斗.
(5)整个制备过程中液体混合物会出现褐色固体,原因是在浓硫酸作用下反应物碳化的结果;除去该固体操作为抽滤.

分析 (1)步骤1:乙酸易挥发,浓H2SO4与40mL冰醋酸混合放热;
(2)步骤2:二苯甲酮为有机物,易溶于有机溶剂三氯甲烷,溶于浓硫酸放热,先用电磁搅拌器搅拌4~5分钟,使浓H2SO4、冰醋酸、过硫酸钾充分混合,为控制温度不超过15℃,后将二苯甲酮的三氯甲烷溶液分多次少量加入,并不断搅拌;
(3)步骤3:苯甲酸苯酯易水解,加水不超过1mL,原因是水多了苯甲酸苯酯水解,降低产率,且水和浓硫酸形成溶液放热,导致温度过高,降低产率;
(4)步骤4:抽滤是利用水流使抽滤瓶中的压强降低,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抽滤用到的漏斗名称为布氏漏斗;
(5)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有机物脱水碳化,可通过抽滤除去该固体.

解答 解:(1)冰醋酸为纯净的乙酸,易挥发,浓H2SO4与40mL冰醋酸混合放热,步骤1:将20mL浓H2SO4与40mL冰醋酸在下图装置的烧杯中控制在5℃以下混合,防止防止液体溅出,减少冰醋酸的挥发,
故答案为:防止液体溅出,减少冰醋酸的挥发;
(2)步骤2:先用电磁搅拌器搅拌4~5分钟,使浓H2SO4、冰醋酸、过硫酸钾充分混合,得到的溶液主要为无机溶液,二苯甲酮为有机物,易溶于有机溶剂三氯甲烷,将二苯甲酮9.1g溶于三氯甲烷后,形成二苯甲酮的三氯甲烷溶液,浓硫酸密度大,二苯甲酮的三氯甲烷溶液溶于浓H2SO4、冰醋酸、过硫酸钾混合溶液放热,所以为控制温度不超过15℃,向混合液中加入二苯甲酮的三氯甲烷溶液的方法是:多次少量加入,不断搅拌,
故答案为:多次少量加入,不断搅拌;
(3)步骤3:向黄色液体中加水,直至液体黄色消失,加水不超过1mL,否则水多了苯甲酸苯酯水解多,降低产率,且水和浓硫酸形成溶液放热,导致温度过高,降低产率,
故答案为:加水会使苯甲酸苯酯水解,降低产率(或导致温度过高等);
(4)步骤4:减压过滤也称抽滤或吸滤,抽滤用到的漏斗名称为布氏漏斗,
故答案为:布氏漏斗;
(5)整个制备过程中液体混合物会出现褐色固体可能为碳,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将有机物脱水碳化,利用布氏漏斗通过抽滤提纯,
故答案为:在浓硫酸作用下反应物碳化的结果;抽滤.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制备原理、混合物分离提纯、有机物的性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抽滤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关于食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中最丰富的资源是食盐
B.现代社会绝大部分食盐用于食用
C.古代我国就在海滩晒盐,这称为盐田法
D.目前我国海盐年产量名列世界第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一定条件下,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1mol X和1mol Y进行反应:2X(g)+Y(g)?Z(g),经60s达到平衡,生成0.3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容器体积变为20 L,Z的平衡浓度变为原来的1/2
B.以X的反应速率为0.001 mol•L-1•s-1
C.若增大压强,则物质Y的转化率减小
D.若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增大,则该反应的△H>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列出了11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主族
周期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0
 2 ⑥ ⑦
 3 ① ③ ⑤ ⑧ ⑩
 4 ② ④
(1)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Ar(填元素符号,下同),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金属性最强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K+2H2O=2K++2OH-+H2↑.
(2)①③⑤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OH
(3)①②③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K>Na>Mg.
(4)⑧⑨两种元素氢化物稳定性强弱的顺序是HCl>HBr,它们都是分子晶体.
(5)①⑧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填“共价”或“离子”,下同),⑥⑧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烃被看作有机物的母体,请完成下列与烃的知识相关的练习:
(1)1mol链烃最多能和2mol氯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代烃.1mol该氯代烃又能和6mol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只含碳元素和氯元素的氯代烃.该烃的分子式C4H6,其可能的结构简式有3种
(2)A、B、C三种单烯烃各7g分别能与0.2gH2完全加成,反应后得到相同产物D.产物D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CH32,任写A、B、C中一种的名称3-甲基-1-丁烯或2-甲基-2-丁烯或2-甲基-1-丁烯
(3)人们对苯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①已知:RCOONa+NaOH$→_{△}^{CaO}$ R-H+Na2CO3.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碱石灰的混合物得的液体命名为苯,写出苯甲酸钠与碱石灰共热生成苯的化学方程式
②由于苯的含碳量与乙炔相同,人们认为它是一种不饱和烃,写出C6H6的一种含叁键且无支链链烃的结构简式HC≡C-C≡C-CH2CH3.苯不能使溴水褪色,性质类似烷烃,任写一个苯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烷烃中脱水2mol氢原子形成1mol双键要吸热,但1,3-环己二烯()脱去2mol氢原子变成苯却放热,可推断苯比1,3-环己二烯稳定(填“稳定”或“不稳定”).
④1866年凯库勒(如图)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解释了苯的部分性质,但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它不能解释下列ad事实(填入编号)
a.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苯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c.溴苯没有同分异构体    d.邻二溴苯只有一种
⑤现代化学认为苯分子碳碳之间的键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特殊的化学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醛X和醛Y,分子中相差1个碳原子,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也不相同.现将0.29gX和0.30gY 相混合,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在醛被完全氧化后,析出银4.32g,则X、Y 两醛是(  )
A.甲醛和乙二醛
B.乙醛和丙醛
C.丙醛和苯甲醛
D.只能判断其中有甲醛另一醛无法求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为测定某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通过实验得出以下数据:
①将有机化合物A置于氧气流中充分燃烧,实验测得生成5.4g H2O和8.8g CO2
②利用质谱仪测定出有机化合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③将9.2g该有机物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测得在标准状态下产生的氢气为2.24L.
下列有关A说法正确的是(  )
A.A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是1:3,无法确定A中是否含有氧原子
B.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CH3OCH3
C.A物质可以发生消去、取代、加成反应
D.A与乙二酸可以通过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已知(1)C(s)+O2(g)=CO2(g)△H1=-393kJ/mol
(2)2C(s)+O2(g)=2CO(g)△H2=-221kJ/mol
(3)2CO(g)+O2(g)=2CO2(g)△H3=-566.0kJ/mol
求C(s)+CO2(g)=2CO(g)△H4=+172.67kJ/mol(写出解题过程,注意格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图象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
B.
      白磷比红磷稳定
C.
S(g)+O2(g)═SO2(g)△H1   S(s)+O2(g)═SO2(g)△H2   则△H1>△H2
D.
CO(g)+H2O(g)═CO2(g)+H2(g)△H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