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完毕后,用嘴吹灭酒精灯
B.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
C.给烧杯加热时,不需要垫上石棉网
D.用托盘天平称量 NaOH 固体时,被称量的 NaOH 固体放在滤纸上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漂粉精久置空气中会变质,在变质过程中不会涉及的性质是( )
A. H2CO3 的酸性 B. HClO 的不稳定性
C. HClO 的弱酸性 D. HClO 的漂白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吸热反应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时也会吸收热量
B.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C.一定需要加热条件下才能实现
D.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吸热反应的热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有关Cu、硝酸、硫酸化学性质的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溶液呈蓝色,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稀硝酸被还原为NO2
B.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Cu(NO3)2+4H2SO44CuSO4+2NO↑+4H2O
C.③中滴加稀硫酸,铜片继续溶解,说明稀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
D.由上述实验可知:Cu在常温下既可与稀硝酸反应,也可与稀硫酸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A、B、C、D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的纯净物,A是单质,它们有如图反应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C、D是氧化物且会造成光化学污染。则D转化成C的反应化学方程为3NO2+H2O=2HNO3+2NO
B.若A、B、C分别为C(s)、CO(g)和CO2(g),且通过与O2(g)反应实现图示的转化。在同温同压且消耗含碳物质均为1mol时,反应①、②、③的焓变依次为△H 1、△H 2、△H 3,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H 2=△H 1+△H 3
C.若C为一元强碱且阴、阳离子所含的电子数相同,D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工业上用D制备A的化学方程式2Na2O(熔融)4Na+O2↑
D.若A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④反应用到A,②、⑤反应均用到同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实验室保存D溶液的方法是加入适量铁粉与适量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 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增大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a >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煤的直接燃烧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是雾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实现煤的清洁利用迫在眉睫。乙醇、甲醇、尿素等均与煤化工相关。
Ⅰ.(1)将煤转化成水煤气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
C(s)+H2O(g) CO(g)+H2(g) ΔH=+131.3KJ/mol,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2)一定温度下,在体积可变的容器中投入反应物进行此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平衡不移动但反应的ΔH 将变大
B.若正、逆反应比值恒定,则说明平衡已建立
C.建立平衡后,加压,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增大
D.建立平衡后,加压,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
Ⅱ.乙醇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和液体燃料,可以利用下列反应制取乙醇。
2CO2(g)+6H2(g) CH3CH2OH(g)+3H2O(g) ΔH= a KJ/mol
在一定压强下,测得上述反应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
(3)上述反应的a 0(填“>”“<”或“=”)
(4)在温度为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体系各物质,反应的某时刻测得反应体系中各气体均为1mol。
①此时V(CO2)正= V(CO2)逆(填“>”“<”或“=”)
②若反应在恒压绝热容器中进行,达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
A.大于1mol B.等于1mol C.小于1mol D.不确定
Ⅲ.CO2亦是合成尿素的重要原料,以CO2与NH3为原料合成尿素[化学式为[CO(NH2)2]的主要反应如下,已知:
①2NH3(g)+CO2(g)=NH2CO2 NH4(s) ΔH=+l59.5kJ·mol-1
②NH2CO2NH4(s)CO(NH2)2(s)+H2O(g) ΔH=+116.5kJ·mol-1
③H2O(l)=H2O(g) ΔH=+44.0kJ·mol-1
写出CO2与NH3合成尿素和液态水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 )
A. 侵染部位 B. 致病机理 C. 抗原 D. 传播途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