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价键 | C-O | H-O | N-H | C-N |
键能/kJ•mol-1 | 351 | 463 | 393 | 293 |
分析 (1)反应热=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2)①根据三行式计算得到;
②根据图示信息:X轴上a点的数值比b点小,随着Y值的增加,CH3OH的体积分数φ(CH3OH)减小,结合平衡移动原理回答;
(3)由四氧化三铅和氢碘酸反应制备难溶的PbI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b3O4+8HI=3PbI2+I2+4H2O,铅已达最高价态,有较强氧化性,氢碘酸还原性较强,易被四氧化三铅氧化为碘.,结合电子守恒计算;
(4)PbI2饱和溶液(呈黄色)中c(Pb2+)=1.0×10-3 mol•L-1,沉淀溶解平衡PbI2(s)?Pb2+(aq)+2I-(aq),c(Pb2+)=1.0×10-3 mol•L-1,c(I-)=2.0×10-3mol/L,则Ksp(PbI2)=c(Pb2+)c2(I-);反应PbCl2(s)+2I-(aq)?PbI2(s)+2Cl-(aq)的平衡常数K=$\frac{{c}^{2}(C{l}^{-})}{{c}^{2}({I}^{-})}$=$\frac{{c}^{2}(C{l}^{-})}{{c}^{2}({I}^{-})}$×$\frac{c(P{b}^{2+})}{c(P{b}^{2+})}$=$\frac{Ksp(PbC{l}_{2})}{Ksp(Pb{I}_{2})}$;
(5)①图象中分析可知随的升高,HI减小,H2增大,反应H2(g)+I2(g)?2HI(g) 说明升温平衡逆向进行;
②根据图象b为从零越来越大的离子,a为不变的离子,结合反应过程分析判断;减小$\frac{n({I}_{2})}{n(S{O}_{2})}$的投料比提高碘的还原率;
解答 解:(1)反应热=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故△H=
(2)①设CO的转化量是x,则
CO(g)+2H2(g)?CH3OH(g);
初始量:1mol 2mol 0
变化量:x 2x x
平衡量:1-x 2-2x x
平衡时,CH3OH的体积分数为10%,则$\frac{x}{1-x+2-2x+x}$×100%=10%,
x=0.25,
所以CO的转化率为$\frac{0.25mol}{1mol}$×100%=25%,
故答案为:25%;
②根据图示信息:X轴上a点的数值比b点小,随着Y值的增加,CH3OH的体积分数φ(CH3OH)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Y表示温度,
故答案为:小;随着Y值的增加,CH3OH的体积分数φ(CH3OH)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Y表示温度;
(3)由四氧化三铅和氢碘酸反应制备难溶的PbI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b3O4+8HI=3PbI2+I2+4H2O,HI做还原剂,碘元素化合价-1价变化为I2,每生成3mol PbI2的反应中电子转移2mol,
故答案为:2mol;
(4)PbI2饱和溶液(呈黄色)中c(Pb2+)=1.0×10-3 mol•L-1,沉淀溶解平衡PbI2(s)?Pb2+(aq)+2I-(aq),c(Pb2+)=1.0×10-3 mol•L-1,c(I-)=2.0×10-3mol/L,则Ksp(PbI2)=c(Pb2+)c2(I-)=1.0×10-3 mol•L-1×(2.0×10-3mol/L)2=4×10-9;反应PbCl2(s)+2I-(aq)?PbI2(s)+2Cl-(aq)的平衡常数K=$\frac{{c}^{2}(C{l}^{-})}{{c}^{2}({I}^{-})}$=$\frac{{c}^{2}(C{l}^{-})}{{c}^{2}({I}^{-})}$×$\frac{c(P{b}^{2+})}{c(P{b}^{2+})}$=$\frac{Ksp(PbC{l}_{2})}{Ksp(Pb{I}_{2})}$=$\frac{1.6×1{0}^{-5}}{4×1{0}^{-9}}$=4000,
故答案为:4×10-9;4000;
(5)①图象中分析可知随的升高,HI减小,H2增大,反应H2(g)+I2(g)?2HI(g) 说明升温平衡逆向进行,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
故答案为:小于;
②由图象b为从零越来越大的离子,则根据SO2+I2+2H2O=3H++HSO4-+2I-,I-+I2?I3-,反应中越来越多的离子为I3-,反应过程中氢离子始终不变,由图2 知要提高碘的还原率,除控制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小$\frac{n({I}_{2})}{n(S{O}_{2})}$的投料比,
故答案为:H+、I3-; 减小$\frac{n({I}_{2})}{n(S{O}_{2})}$的投料比.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反应能量变化和键能的计算关系,化学平衡三行计算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应用、图象变化特征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知识点,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灼烧”时,可在玻璃坩埚中进行 | |
B. | “浸取”时,可用无水乙醇代替水 | |
C. | “转化”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 |
D. | “浓缩结晶”后的母液中只有KMnO4和K2CO3两种溶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
②向新制得的Na2S溶液中满加新制的氯水 |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 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④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 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
⑤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
⑥向A1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 F.生成淡黄色沉锭. |
实验内容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实验现象(填A~F)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温度(℃) | 15.0 | 20.0 | 25.0 | 30.0 | 35.0 |
平衡气体总浓度 (10-3mol•L-1) | 2.4 | 3.4 | 4.8 | 6.8 | 9.6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一定存在SO42-、HCO3-、Mg2+,至少存在Na+、K+中的一种 | |
B. | 为了确定是否存在Cl-,可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 |
C. | c(HCO3-)=0.05mol/L | |
D. | 4.88g沉淀中含有3种成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 | |
B. | 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 |
C. | 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 |
D. | 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