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键的是(  )
A.CaCl2B.NeC.Br2D.Na2O

分析 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解答 解:A、在CaCl2中只含离子键,故A错误;
B、在Ne中不含化学键,故B错误;
C、在Br2中含Br-Br共价键,故C正确;
D、Na2O中只含离子键,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键的判断,明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是解本题关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  )
A.水中B.煤油中C.汽油中D.四氯化碳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将等物质的量的A、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经5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1,c(A):c(B)=3:5,用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1•min-1.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1
B.用B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 mol•L-1•min-1
C.反应开始前A的物质的量为3 mol
D.5 min时A的浓度为0.2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已知某反应的各物质浓度数据如下:
aA(g)+bB(g)?2C(g)
起始浓度(mol•L-1):1.5   1.0      0
2s末浓度(mol•L-1):0.9   0.8      0.4
则①a=3,b=1;
②2s内用B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0.1mol/(L•s).
(2)由碳棒、铁片和200mL 1.5mol•L-1的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当在碳棒上产生气体3.36L(标准状况)时,求:①有1.806×1023个电子通过了电线?(NA=6.02×1023
②此时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5mol/L(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化合物A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分子组成可以表示为OxFy,10 毫升的A气体可以分解为15毫升的氧气和10毫升的氟气(气体体积均为同温同压下测定):A的化学式为O3F2,推断的依据为阿伏伽德罗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L的NaOH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为1mol
B.常温常压下,32gO2与O3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2NA
C.0.1mol氯气与足量的铁发生反应,转移的电子为0.3NA
D.25℃时,l L pH=13的Ba(OH)2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金属铝和铁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是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2)写出如图1所示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Fe2O3$\frac{\underline{\;高温\;}}{\;}$Al2O3+2Fe.
(3)某研究小组为比较铝和铁的金属性强弱,设计了如图2使用注射器的实验.

步骤如下:
Ⅰ.取150mL规格的注射器2个(甲、乙),洗涤干净后,晾干.
Ⅱ.分别在甲、乙注射器内放入1.0g 细的铁丝和 1.0g薄的铝片(铁丝和铝片均已除去氧化膜),将注射器活塞压至底部,排除空气.
Ⅲ.用甲、乙注射器同时吸取30mL 1.0mol/L的稀盐酸,之后用胶帽密封.
Ⅳ.观察、记录并比较注射器活塞向外移动的速度,以判断铁、铝的活泼性.
实验结果:铁比铝的反应速率还要快.这显然与理论不符.
①结果分析:造成实验结果跟理论不符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某一实验条件控制有误.请你简要指出:铁丝与铝片的表面积不相同.
②对甲装置的记录显示,从实验开始到2min末,共收集到H2 67.2mL(已进行干燥处理并折算为标准状况),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该时间段内平均反应速率c(HCl)=0.10mol.L-1.min-1
③对甲和乙实验的记录均显示,开始反应后,产生H2的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缓的趋势,图3定性表达了该过程.则t1~t2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反应放热使体系温度升高,t2~t3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盐酸浓度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如图1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丁烷裂解的实验流程.(注:CuO能将烃氧化成CO2和H2O,G后面装置与答题无关,铁架台等已省略.)按图连好装置后,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有:①给D、G装置加热;②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③排出装置中的空气等…

(1)这三步操作的先后顺序依次是②③①
(2)B装置所起的作用是通过观察气泡,调节K,控制气体流速
(3)假定丁烷按C4H10→C2H6+C2H4和C4H10→CH4+C3H6的方式完全裂解,当(E+F)装置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增加了0.7g,G装置的质量减少了1.76g,则丁烷的裂解产物中,甲烷与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假定流经D、G装置中的气体能完全反应)
(4)若对E装置中的混合物再按图2流程实验:
①分离操作Ⅰ和Ⅱ的名称分别是:Ⅰ分液分液Ⅱ蒸馏
Na2SO3溶液的作用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SO2+Br2+2H2O=SO42-+2Br-+4H+
②已知B的碳原子数大于A的碳原子数,请写出B的结构简式CH2BrCHBrC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B.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反应,可以减缓乙炔的产生速率
C.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
D.实验室从海带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灼烧→溶解→过滤→萃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