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在水处理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的高效安全消毒剂,ClO2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1)ClO2的制备方法很多,我国科学家经过不断探索,提出将经干燥空气稀释的氯气通入填充有固体亚氯酸钠(NaClO2)的反应柱内制得ClO2的方法.该反应中,NaClO2
 
(填“氧化剂”或“还原剂”).
(2)ClO2可将废水中的Mn2+转化为MnO2而除去,本身还原为Cl-,该反应过程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ClO2遇浓盐酸会生成Cl2,每生成1molCl2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4)测定ClO2 含量的过程如下:如图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碘化钾,用100mL水溶解后,再加入3mL硫酸;在玻璃液封管中加入水;将生成的ClO2气体通过导管在锥形瓶中被吸收;将玻璃液封管中的水封液倒入锥形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用c mol?L-1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I2+2S2
O
2-
3
=2I-+S4
O
2-
3
),共用VmL硫代硫酸钠溶液.
①ClO2通入锥形瓶与酸性碘化钾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装置中玻璃封管的作用是
 

③测得ClO2的质量m(ClO2)=
 
.(用c、V的代数式表示)
考点: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氧化还原反应,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专题:实验探究和数据处理题
分析:(1)反应中亚氯酸钠(NaClO2)的反应柱内制得ClO2,依据氯元素不包含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高做还原剂被氧化;
(2)ClO2可将废水中的Mn2+转化为MnO2而除去,本身还原为Cl-,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计算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
(3)ClO2遇浓盐酸会生成Cl2,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计算;
(4)①由题目信息可知,ClO2通入锥形瓶与酸性碘化钾溶液反应,氧化I-为I2,自身被还原为Cl-,同时生成水.
②用水再次吸收残余的二氧化氯气体,并使锥形瓶内外压强相等.
③根据关系式2ClO2~5I2~10Na2S2O3计算n(ClO2),再根据m=nM计算m(ClO2).
解答: 解:(1)固体亚氯酸钠(NaClO2)的反应柱内制得ClO2的方法.该反应中氯元素化合价+3价变化为+4价,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NaClO2作还原剂;
故答案为:还原剂;
(2)ClO2可将废水中的Mn2+转化为MnO2而除去,本身还原为Cl-,反应中ClO2为氧化剂,Cl元素化合价由+4价降低为-1价,Mn2+为还原剂,元素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4价,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则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
故答案为:2:5;
(3)ClO2遇浓盐酸会生成Cl2,同时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O2+8HCl=5Cl2+4H2O,由方程式可知,当生成5molCl2,转移8mol电子,则生成1mol Cl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6mol,
故答案为:1.6mol;
(4)①由题目信息可知,ClO2通入锥形瓶与酸性碘化钾溶液反应,氧化I-为I2,自身被还原为Cl-,同时生成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ClO2+10I-+8H+=2Cl-+5I2+4H2O.
故答案为:2ClO2+10I-+8H+=2Cl-+5I2+4H2O.
②装置中玻璃液封管的作用是,用水再次吸收残余的二氧化氯气体,并使锥形瓶内外压强相等.
故答案为:用水再次吸收残余的二氧化氯气体,并使锥形瓶内外压强相等.
③VmLNa2S2O3溶液含有Na2S2O3物质的量为V?10-3 L×cmol/L=c?V?10-3 mol.则:
根据关系式:2ClO2~5I2~10Na2S2O3
             2            10
          n(ClO2)     c?V?10-3 mol
所以n(ClO2)=
1
5
c?V?10-3 mol.
所以m(ClO2)=
1
5
c?V?10-3 mol×67.5g/mol=1.35cv×10-2g.
故答案为:1.35cv×10-2g.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题目获取信息能力、氧化还原反应滴定及应用、离子检验、对工艺流程及装置理解分析等,难度中等,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实验基础知识和灵活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表达式错误的是(  )
A、甲烷的电子式:
B、氮原子的L层电子轨道表示式:
C、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4
D、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2s22p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SO2、SiO2、NO均为酸性氧化物
B、稀豆浆、牛奶、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C、烧碱、乙醇、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3Y(g)≒2Z(g);△H<0,根据如图回答问题:t2--t3时改变的条件是
 
;t3--t4时改变的条件是
 
,t1、t4、t6三种平衡状态中,X的转化率最高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一款锌铁合金中铁的含量进行测定,该小组提出用测定产生氢气的体积的方法来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读取氢气体积.
(1)读取量气管中数据时,若发现水准管中的液面低于量气管中液面,应采取的措施是
 

(2)若称得锌铁合金的质量为0.117g,量气管中初读数为1.00mL,末读数为45.80mL,则合金中铁的含量为
 
%(保留2位小数,气体体积已折算成标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学习小组利用中和反应原理和DIS系统测定某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以测量溶液导电能力来判断滴定终点.实验步骤如下:
(1)用
 
(填仪器名称)量取10.00mL氨水样品,在烧杯中用一定量蒸馏水稀释并冷却后转移(含洗涤液)到100mL容量瓶中,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定容、混匀后,将所得溶液装入试剂瓶备用.
(2)量取20.00mL上述溶液倒入洁净干燥锥形瓶中,连接好DIS系统.如果锥形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不会影响测量结果,理由是
 

(3)向锥形瓶中滴加0.1000mol/L的盐酸,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溶液导电能力与加入盐酸体积关系的曲线图(如图).
①滴定管盛放盐酸前,要先用蒸馏水检查酸式滴定管是否漏水,如果不漏水则用少量蒸馏水洗涤2~3次,再用所要盛放的盐酸润洗2~3次,然后才能盛放盐酸.滴定管中加入盐酸、排净尖嘴部分的气泡后,凹液面的最低点应处于滴定管的“0”刻度或“0”刻度以下.
②简述判断滴定终点的理由
 

③该氨水样品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4)另一学习小组乙认为上述测量结果仍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生成的NH4Cl是强酸弱碱盐,会发生水解而使NH
 
+
4
浓度下降,这样,恰好完全反应时NH
 
+
4
浓度不是最大值,溶液导电性就不会是最大值.
①你认为学习小组乙的结论是否正确?
 
(填“正确”、“不正确”),理由是
 

②室温下,当溶液pH=7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学生用0.1mol/L K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其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移取20.00mL待测的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并加入2-3滴酚酞
B.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
C.把盛有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液面使滴定管尖嘴充满溶液
D.取标准K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cm
E.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记下读数
F.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
完成以下填空:
(1)正确操作的顺序是(用序号字母填写)
 

(2)实验中眼睛注视
 
,直至滴定终点.判断到达终点的现象是
 

(3)若三次实验所用KOH溶液体积分别为14.98mL,16.80mL,15.02mL则c(HCl)=
 

(4)下列操作中,可能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A.未用标准液润洗碱式滴定管
B.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中液面刻度,其它操作均正确
C.盛装待测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待测液润洗
D.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乙烯、甲苯、淀粉三种原料合成高分子H的路线如下:
6

已知:Ⅰ.
Ⅱ.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接两个-OH不稳定,1mol B、E都可以和足量的钠反应产生1mol H2,E可以和NaHCO3反应且E的核磁共振氢谱有四组峰,峰面积之比为1:1:1: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是
 
,C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2)A→B的反应条件是
 
,E→F的反应类型是
 

(3)G→H属于加聚反应,G的结构简式为
 

(4)I与过量银氨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符合下列条件的C的同分异构体(包括C)有
 
种.任写出其中一种能和过量NaOH溶液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3反应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①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②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机化学中取代反应范畴很广,下列3个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是(填写相应的字母) (  )
A、+HNO3
浓硫酸
50~60℃
+H2O
B、
浓硫酸
CH3CH2CH=CHCH3+H2O
C、2CH3CH2OH
浓硫酸
140℃
CH3CH2OCH2C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