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常温下,用含钻废料(主要成分为CoCO3,还含有少量NiCO3与铁屑)制备CoCl2·6H2O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除镍过程中溶液pH对产品中钴的回收率及产品中镍元素的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

②部分金属离子在实验条件下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pH如下表所示。

金属离子

开始沉淀的pH

完全沉淀的pH

Fe3+

1.5

4.1

Fe2+

7.5

9.7

Co2+

6.6

9.4

Ni2+

6.7

9.5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有Co2+、Ni2+________

(2)除镍时,应调节溶液的pH=________,此时Ni2+是否形成Ni(OH)2沉淀?________(填“是”或“否”)。若pH过小,则产品纯度会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酸溶时,当调节溶液的pH为8时,溶液中n(Fe3+):n(Co2+)=______。(已知:Ksp[Co(OH)2]=2.0×10-16,Ksp[Fe(OH)3]=4.0×10-38

(4)除铁时,先向溶液中滴加适量30%H2O2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充分反应后再向溶液中加入CoCO3,调节溶液pH的范围为_________,使Fe3+完全转化为Fe(OH)3沉淀,最后过滤得到CoCl2溶液。

(5)已知:Ag+SCN ==AgSCN↓。为测定粗产品中CoCl2·6H2O的含量,称取11.9g粗产品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从中取出25.00mL,先加入含0.03 mol AgNO3的溶液(杂质不反应),再用0.50molL—1的KSCN溶液滴定过量的AgNO3,该滴定操作所用的指示剂应为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若消耗20.00 ml KSCN溶液,则该粗产品中CoCl2·6H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答案】Fe2+H+ 10 降低 2.0×10-161(或2.0×10-16 2Fe2+ + H2O2 + 2H+ = 2Fe3+ + 2H2O 4.1pH < 6.6 Fe(NO3)3 80%

【解析】

含钴废料(含CoCO3、少量NiCO3与铁屑)加稀盐酸酸浸,得到Co2+Ni2+Fe2+的溶液,加氨水将Co2+Fe2+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盐酸酸浸得到Co2+Fe2+,向溶液中滴加适量30%H2O2,氧化亚铁离子,向溶液中加入CoCO3,调节溶液pH范围为4.l≤pH<6.6,使Fe3+沉淀完全,过滤得CoCl2溶液,结晶干燥得CoCl26H2O,据此分析解答。

1)铁屑与酸反应生成Fe2+和氢气;

2)依据已知信息①,结合图像综合分析作答,除镍过程中,Ni元素在滤液中,Co元素在滤渣中;

3)根据溶度积公式分别计算出溶液中的Fe3Co2的浓度,得出结论;

4)加入30H2O2溶液,其目的是氧化Fe2转化为Fe3,便于沉淀;结合金属离子沉淀所需的pH表中数据作答;

5KSCN溶液遇Fe3会变红;消耗的KSCN的物质的量可计算得出过量的Ag,根据关系式1Ag1ClCoCl2·6H2O,得出样品中的CoCl2·6H2O的物质的量,最后计算出原产品中的CoCl2·6H2O的质量,得出结论。

1)酸浸后,铁屑与酸反应生成Fe2+H2,同时剩余溶液中还有过量的盐酸,则溶液中的阳离子除有Co2Ni2以外,还有Fe2+H+

故答案为:Fe2+H+

2)除镍过程中产品中钴的回收率随着溶液pH的增大而降低,产品中镍元素的含量在pH = 10以后几乎不变,pH=10时,Co的回收率高且Ni的含量低,流程中除镍,Co元素在滤渣中,Ni元素在滤液中,故未形成沉淀;若pH过小,除镍不完全,溶液中镍元素的含量增大,则产品的纯度会降低,

故答案为:10;否;降低;

3)常温下,酸溶时,当调节溶液的pH8时,溶液中c(OH) = = 1×10-6,因KspCo(OH)2]=c(Co2)×c2(OH) = 2.0×1016,所以c(Co2) = = = 2.0×10-4,同理可知c(Fe3) = = = 4.0×10-20,又溶液的体积一定,则溶液中的n(Fe3)n(Co2)c(Fe3) c(Co2) = = 2.0×10-161 = 2.0×10-16

故答案为:2.0×10-161(或2.0×10-16);

4)除铁时,先向溶液中滴加适量30H2O2溶液,将Fe2氧化为Fe3,其离子方程式为:2Fe2+ + H2O2 + 2H+ = 2Fe3+ + 2H2O,充分反应后再向溶液中加入CoC3,调节溶液pH,使Fe3+完全转化为Fe(OH)3沉淀,所需pH≥4.1,又要保证溶液中的Co2不沉淀,则pH<6.6,故适宜的pH范围为:4.1≤pH < 6.6

故答案为:2Fe2+ + H2O2 + 2H+ = 2Fe3+ + 2H2O4.1≤pH < 6.6

5)因KSCN溶液遇Fe3会变红,为防止对银离子产生干扰,在操作过程中可选用Fe(NO3)3(不能用氯化铁或硫酸铁)作为指示剂,AgSCN ==AgSCN↓,则KSCN消耗的Ag的物质的量n(Ag) = n(SCN) = 0.5 mol/L×20×10-3 L = 0.01 mol,加入的AgNO3的物质的量为0.03 mol,说明与CoCl2·6H2O反应的AgNO3的物质的量为0.03 mol - 0.01 mol =0.02 mol,根据关系式1Ag1ClCoCl2·6H2O可知,25 mL溶液样品中CoCl2·6H2O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 = 0.01mol 100 mL溶液中的CoCl2·6H2O的质量为×0.01mol×238 g/mol = 9.52 g,则该粗产品中CoCl2·6H2O的质量分数为 ×100% = 80%,

故答案为:Fe(NO3)380%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苯,一种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灼烧海带时,除需要三脚架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_(填标号)

A.烧杯  B.坩埚  C.表面皿  D.泥三角  E.酒精灯  F.干燥器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

(3)步骤⑤是萃取、分液,某学生选择用苯来提取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在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________(填标号)

A.直接将含碘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B.直接将含碘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含碘苯溶液从下口放出

D.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含碘苯溶液从上口倒出

(4)请设计一种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还含有单质碘的简单方法: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X和气体Y0.16 mol充入1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 2Z(g) △H < 0,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数据如下表:

t/min

2

4

7

9

n(Y)/mol

0.12

0.11

0.10

0.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2 min的平均速率ν(Z)=2.0×103 mol·L1·min-1

B. 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反应达到新平衡前ν()> ν()

C. 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1.44

D. 其他条件不变,再充入0.2 molZ,平衡时X的体积分数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E同主族,A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C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X与其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Y,A、B、C、E四种元素都能与D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不相同的常见化合物,E2D2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BD2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EAB2D4水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等浓度等体积的EBC溶液和ABC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溶液(呈碱性)中各微粒(水分子除外)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D、E四种元素组成的某无机化合物,受热易分解。写出该化合物的溶液与足量的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温下,测得XY的水溶液的pH均为5,则两种水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之比是_________

(6)在一个装有可移动活塞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C2(g)+3A2(g)2CA3(g)H=-92.4 kJ/mol。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C2:0.5 mol、A2:0.2 mol、CA3:0.2 mol,此时容器体积为1.0 L。如果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0.18 molC2,平衡将_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CO2既是温室气体,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利用是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

(1)用活性炭还原法可以处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某研究小组向某密闭容器加入足量的活性炭和一定量的NO,发生反应C(s)+ 2NO(g) N2(g)+CO2(g) △H,在T1℃时,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量浓度如下:

浓度/(mol/L)/\时间/min

0

10

20

30

40

NO

2.0

1.16

0.40

0.40

0.6

N2

0

0.42

0.80

0.80

1.2

CO2

0

0.42

0.80

0.80

1.2

①根据图表数据分析T1℃时,该反应在0~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2)=____________mol·L-1·min-1;计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

②若30min后只改变某一条件,据上表中的数据判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B.适当缩小容器的体积

C.通入一定量的NO   D.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

③若30min后升高温度至T2℃,达到平衡时,容器中NO、N2、CO2的浓度之比为2:3:3,则达到新平衡时NO的转化率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H______0(填“>”或“<”)。

(2)工业上用CO2和H2反应合成二甲醚。已知:

CO2(g)+3H2(g)CH3OH(g)+H2O(g) △H1=-49.1 kJ·mol-1

2CH3OH(g)CH3OCH3(g)+H2O(g) △H2=-24.5 kJ·mol-1

写出CO2(g)和H2(g)转化为CH3OCH3(g)和H2O(g)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二甲醚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化率高、电量大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一种二甲醚氧气电池(电解质为KOH溶液)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下,用NaOH溶液作CO2捕捉剂不仅可以降低碳排放,而且可得到重要的化工产品Na2CO3

①若某次捕捉后得到pH=10 的溶液,则溶液中c(CO32-)∶c(HCO3-)=_______________。[常温下K1(H2CO3)=4.4×10-7、 K2(H2CO3)=5×10-11]。

②欲用2LNa2CO3溶液将4.66gBaSO4 固体全都转化为BaCO3,则所用的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常温下Ksp(BaSO4)=1×10-11,Ksp(BaCO3)=1×10-10]。(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解释相关的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 H2S溶于水:H2S+H2OHS-+H3O+

B. 向Na2S2O3溶液中加入稀硫酸:S2O3-+2H+=S↓+SO2↑+H2O

C. NH4Cl溶液呈酸性:NH4++H2O=NH3·H2O+H+

D. K2Cr2O7溶于水:Cr2O7-+H2O2CrO42-+2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种钌(Ru)基配合物光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电池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变为电能,X为电池的正极

B. 镀铂导电玻璃的作用是传递I-

C. 电解质溶液中发生反应:2Ru3++3I-=2Ru2++I3-

D. 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I-和I3-的浓度均不断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体积均为1.0 L的两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相同的碳粉,再分别加入0.1 mol CO20.2 mol CO2,在不同温度下反应 CO2(g)+C(s)2CO(g)达到平衡,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浓度c(CO2)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点均处于曲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 CO2(g)+C(s)2CO(g) ΔS>0、ΔH<0

B. 体系的总压强p:p(状态Ⅱ)<2p(状态Ⅰ)

C. 体系中c(CO):c(CO,状态Ⅱ)<2c(CO,状态Ⅲ)

D. 逆反应速率v::v(状态Ⅰ)>v(状态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常温下,向l0mL0.1mol/L的HR溶液中逐渐滴入0.lmol/L的NH3·H2O 溶液,所得溶液pH及导电性变化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b点导电能力增强,说明HR为弱酸

B. b点溶液,c(NH3H2O)=c(R-)+c(H+)-c(OH-)

C. c点溶液,存在c(NH4+)>c(R-)>c(OH-)>c(H+)

D. 常温下,HR和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