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某种烃与H21:1加成后的产物如图,则该烃的结构式可能有(  )
A.1种B.3种C.2种D.4种

分析 加成反应指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断裂,断键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相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根据加成原理采取逆推法还原C=C双键,烷烃分子中相邻碳原子上均带氢原子的碳原子间是对应烯烃存在碳碳双键的位置.还原双键时注意:先判断该烃结构是否对称,如果对称,只考虑该分子一边的结构和对称线两边相邻碳原子即可;如果不对称,要全部考虑,然后各去掉相邻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形成双键.

解答 解:根据烯烃与H2加成反应的原理,推知该烷烃分子中相邻碳原子上均带氢原子的碳原子间是对应烯烃存在碳碳双键的位置.该烷烃的碳链结构为,能形成双键位置有:1和2之间(或2和5或3和4或3和6);2和3之间,故该烃共有2种,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加成反应原理、同分异构体书写,题目难度中等,理解加成反应原理是解题的关键,采取逆推法还原C=C双键,注意分析分子结构是否对称,防止重写、漏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存在下列反应:2+NaOH→+,据此反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B.苯甲醛只还原苯甲醇
C.苯甲醛只氧化为苯甲酸D.苯甲醛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0.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和条件已略去).A是常见金属单质;B、C、D、H常温下是气态,其中D呈红棕色,F、G是常见强酸,E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I的组成元素与E相同,J的溶液呈蓝色.
(1)D的化学式为NO2.I的电子式为
(2)若有1molD参加反应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frac{2}{3}$mol.
(3)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2NO3-+3SO2+2H2O=3SO42-+2NO+4H+
(4)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5)反应③开始后,其化学反应速率突然增大,原因是c.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物质G的浓度增大
c、反应产物作催化剂
(6)从J的水溶液中获得含结晶水晶体的操作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在Na2SO3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c(Na+)=2c(SO32-)+2c(HSO3-)+2c(H2SO3B.c(Na+)+c(H+)=c(OH-)+c(SO32-)+c(HSO3-
C.c(OH-)=c(H+)+c(HSO3-)+2c(H2SO3D.c(Na+)>c(SO32-)>c(OH-)>c(HS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在FeCl3和CuCl2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是(  )
A.Fe2+和 Fe3+B.Fe2+C.Cu2+ 和Fe2+D.Cu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分别与Na、NaOH、NaHCO3完全反应时,消耗的Na、NaOH、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1,写出该有机物和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CH(OH)COOH+NaOH→CH3CH(OH)COONa+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Ca2+Cl-  CO32-B.Na+    Ba2+     Cl-
C.Na+  SO42- Ba2+D.H+     NO3-    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过氧化镁(MgO2)易溶于稀酸,溶于酸后会产生过氧化氢,在医学上可作为“解酸剂”等.过氧化镁产品中常会混有一定量的MgO,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案测定样品中过氧化镁的含量.
实验一、用图装置测定一定质量的样品中过氧化镁的含量.
(1)稀盐酸中加入少量FeCl3溶液催化H2O2的分解,可能发生2个氧化还原反应:①2Fe3++H2O2═2Fe2++O2↑+2H+;②2Fe2++H2O2+2H+=2Fe3++2H2O.
(2)用恒压分液漏斗的优点有:
①消除滴入溶液的体积对所测气体体积的影响;
②使分液漏斗中的溶液顺利滴下.
(3)实验结束时,待恢复至室温,先将右侧刻度管缓缓向下移动直到两侧液面相平,再平视刻度线读数.
实验二、取a g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加入 NaOH溶液至Mg2+沉淀完全,过滤、洗涤后,将滤渣充分灼烧,最终得到b g固体.
(4)推算该样品中过氧化镁的质量分数$\frac{7(a-b)}{2a}$×100%(用含a、b的表达式表示).
实验三、称取0.1g样品置于锥形瓶中,加入15mL 0.6mol•L-1KI溶液和足量盐酸,摇匀后在暗处静置5min,然后用0.1mol•L-1 Na2S2O3溶液滴定,滴定到终点时共消耗28.5mL Na2S2O3溶液.(已知:I2+2Na2S2O3═Na2S4O6+2NaI)
(5)该实验在滴定前需加入少量淀粉溶液作指示剂;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滴加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由蓝色突变无色,半分钟内不恢复.
(6)推算该样品中过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0.798(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7)该实验的缺陷是缺少平行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一定温度下,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A(s)+2B(g)?3C(g),下列说法能表明反应已达最大限度的是(  )
①C的生成速率和C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 mol A,同时生成2a mol B;
③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④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⑤A、B、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
A.②④⑤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