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铁红的性质实验。
(1)实验装置
已知: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H2SO4作用下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H2C2O4·3H2OCO2↑+CO↑+4H2O。
①实验前应先______。
②进入E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一氧化碳,则B、D中的试剂依次是____、___(填字母编号)。
A.浓硫酸B.澄清的石灰水C.氢氧化钠溶液
③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数据分析与计算:用SDTQ600热分析仪对氧化铁和一氧化碳进行热反应分析,获得相关数据,绘制成管内剩余固体质量反应温度的关系如图。
已知铁的氧化物有FeO、Fe3O、Fe2O3,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够逐步失去其中的氧,最终被还原为铁。
①800 ℃以上时,管内固体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②写出管内固体质量由48 g变为46.4 g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实验评价:请指出问题讨论中实验装置的一个明显缺陷___________。
【答案】检查装置气密性 C A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 Fe 3Fe2O3+CO2Fe3O4+CO2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解析】
根据实验目的及装置分析实验前的操作、除杂的过程及装置的作用;根据物质性质及固体质量的变化计算分析反应产物,书写反应方程式;根据装置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分析装置的缺陷。
(1)①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会由于漏气使实验失败。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由图示可知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B、D装置目的是除杂,二氧化碳能被碱溶液吸收,先通过B中的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再通过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再经过D中的浓硫酸除去水,故答案为:C ;A;
③C装置的目的是检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碳常用浓硫酸干燥;
(2)由铁的氧化物均能够逐步失去其中的氧,管内固体质量不再减少,最后剩余固体为铁。根据固体质量的减少量可知开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随着温度升高再生成氧化亚铁,最后生成铁,所以在管内固体质量由48 g变为46.4 g时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和二氧化碳,用观察法配平得:3Fe2O3+CO2Fe3O4+CO2,故答案为:Fe;3Fe2O3+CO2Fe3O4+CO2;
(3)装置的尾部通过碱石灰,无法吸收未反应的CO气体,而CO有毒,所以缺少尾气处理装置,故答案为: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二氧化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及新型材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用途。a~e是对①~⑤反应中SiO2所表现的化学性质或作用进行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①SiO2+2NaOH=Na2SiO3+H2O
②SiO2+2CSi+2CO↑
③SiO2+4HF=SiF4↑+2H2O
④Na2CO3+SiO2Na2SiO3+CO2↑
⑤SiO2+3CSiC+2CO↑
a.反应①中SiO2作为玻璃的成分被消耗,用于刻蚀玻璃
b.反应②中SiO2表现出氧化性
c.反应③中SiO2表现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d.反应④符合用难挥发性的酸酐制取易挥发性的酸酐的道理
e.反应⑤中SiO2未参加氧化还原反应
A.aceB.bdeC.cdeD.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小组在Fe2+检验实验中观察到异常现象,为探究“红色褪去”的原因,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 实验I | 实验II | 实验III |
实验步骤 | 将实验I褪色后的溶液分三份分别进行实验 | 为进一步探究“红色褪去”的原因,又进行以下实验 ① ②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 | |
现象 | 溶液先变红,片刻后红色褪去,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2) | ①无明显现象 ②溶液变红 ③产生白色沉淀 | ①溶液变红,一段时间后不褪色。 ②无白色沉淀产生 |
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此实验条件下H2O2氧化Fe2+的速率比氧化SCN-的速率快
B.通过实验Ⅱ推出实验Ⅰ中红色褪去的原因是由于SCN-被氧化
C.通过实验Ⅰ和实验Ⅲ对比推出红色褪去只与H2O2的氧化性有关
D.综上所述,实验Ⅰ中红色褪去的原因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的各方框表示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某些物质已经略去),其中常温下A、C、D为无色气体,C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1)写出物质X的化学式:__。
(2)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A→D:___;
②G→E:___;
③F→G:___。
(3)实验室里,常用加热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气体C,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兴趣小组分析了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份Fe2O3、Fe3O4、FeO等)制备铁红(Fe2O3)的流程图并进行了铁红性质实验。
(1)写出焙烧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实验室完成操作1,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填仪器名称)。
(3)你认为对气体C最佳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
A.冷却后排入空气B.燃烧后排放C.再通入反应炉
(4)反应1的反应温度一般需控制在35℃以下,其目的是___________。
(5)反应2中相关物质的溶解度如表,你认为该反应在常温下能实现的原因是:________。
洗涤干燥得到硫酸钾晶体时,可选用下列______(选填序号,下同)洗涤剂
A.氯化钾饱和溶液 B.水 C.硫酸钾饱和溶液
为检验硫酸钾晶体是否洗涤干净,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先加入___,振荡、静置,再向上层清液中滴加____,观察现象即可判断。
A.硝酸银溶液 B.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C.过量的硝酸钡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金属腐蚀的条件和速率,某课外小组的学生用金属丝将三根大小相同的铁钉分别固定在图示的三个装置中,再放置于玻璃钟罩里,保存一星期后,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装置Ⅰ中左侧液面一定会上升
B.装置Ⅰ中左侧液面比装置Ⅱ中低
C.装置Ⅱ中的铁钉腐蚀最严重
D.装置Ⅲ中的铁钉几乎没被腐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常温下,将NH3 通入50 mL NH4Cl 溶液中至pH=10,再向其中滴加1 mol/L盐酸。溶液的pH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 点溶液中,c(OH-) = 1×10-4mol/LB.b 点溶液中,c() > c(Cl-)
C.a→b,水的电离程度减小D.c 点时,加入的 n(HCl)小于通入的 n(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刚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通过下列途径制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环戊二烯中的所有原子共平面 B. 二聚环戊二烯的分子式为C10H10
C. 四氢二聚环戊二烯与金刚烷互为同系物 D. 金刚烷的一氯一溴代物有8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氨既是实验室中常用试剂,也是工业上重要原料。
(1)某学习小组欲制备少量的氨水。供选用的试剂有:①NH4Cl②(NH4)2CO3 。提供的装置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A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②从提供的仪器中选择并组装一套本实验的合理、简洁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用图中标注的导管口符号表示)a→____;
(2)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一种单质。
已知:N2(g)+3H2(g)2NH3(g)△H= -92.4kJ·mol-1
2H2(g)+ O2(g)= 2H2O(l)△H= -572kJ·mol-1
写出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液态水和气态单质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将1molN2和3molH2混合于一个10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为N2+3H22NH3,5min后达到平衡,平衡时氨的体积分数为25%。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
②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N2的反应速率(N2)=______;
(4)工业上以氨气、空气为主要原料制取硝酸。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NO(g)+O2(g)2NO2(g)△H>0。该反应的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若t2、t4时刻只改变一个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选项序号)______。
A.在时,可依据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判断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B.在时,采取的措施可以是升高温度
C.在时,可依据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判断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D.在时,容器内NO2的体积分数是整个过程中的最大值
(5)为检验氨气与酸反应得到的某种常见氮肥的成分,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加热氮肥样品产生气体,其中一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另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取少量该氮肥样品溶于水,并加入少量BaCl2溶液,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知该氮肥的主要成分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NH4Cl B.(NH4)2CO3C.NH4HCO3D.NH4NO3
(6)硝酸厂常用Na2CO3溶液吸收处理尾气NO2生成CO2。若9.2g NO2和Na2CO3溶液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0.1mol,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