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食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粗食盐常含有少量K+、Ca2+、Mg2+、Fe3+、SO42-等杂质离子,实验室提纯NaCl的流程如下
提供的试剂:饱和Na2CO3溶液  饱和K2CO3溶液  NaOH溶液  Ba(OH)2溶液  BaCl2溶液  Ba(NO32溶液   75%乙醇  四氯化碳
①欲除去溶液I中的SO42-离子,所选出的钡试剂可以是Ba(OH)2或BaCl2(填化学式).
②洗涤除去NaCl晶体表面附带的少量KCl,选用的试剂为75%乙醇.
(2)实验室需用450ml 0.4mol•L-1NaCl溶液,若用提纯了的NaCl晶体来配制,所用仪器除药匙、玻璃棒外还有天平、烧杯、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填仪器名称).
(3)经计算需要11.7gg NaCl晶体.
(4)在称取NaCl晶体后,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等溶解的NaCl其温度与室温一致后,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②往容量瓶中小心加蒸馏水至液面接容量瓶颈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使溶液的凹面底部与瓶颈刻度线相切.
③在盛NaCl晶体的烧杯中注入蒸馏水约100毫升,并用玻璃棒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④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至3次,并将洗涤液全部注入容量瓶.
上述操作中,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③①④②.
(5)称取NaCl晶体时砝码被放在左盘(5g以下用游码),其配制的NaCl溶液浓度是0.28mol•L-1.若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或未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则配制的NaCl溶液浓度是偏低( (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6)配制完后,将容量瓶中的NaCl溶液装到洁净干燥的试剂瓶中,盖好塞子并贴上标签.若转移时NaCl溶液洒出,则浓度是无影响(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7)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填编号)BCD.
A.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润洗
C.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刻度线2~3cm处,用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
D.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液体,用量筒量取试样后,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刻度线
E.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
F.往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分析 (1)①除去溶液I中的SO42-离子,通常用Ba2+,但不能引入新杂质;
②要洗涤除去NaCl晶体表面附带的少量KCl,还必须减少NaCl晶体的溶解;
(2)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来分析需要的仪器;
(3)根据n=cV和m=nM来计算;  
(4)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来对操作顺序进行排序;
(5)由于5g以下用游码,则称量时使用的砝码为10.0g,游码为1.7g,由于称取NaCl晶体时砝码被放在左盘,故此时NaCl的质量m=10g-1.7g=8.3g,据此计算;
若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或未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则会造成溶质的损失,据此分析误差;
(6)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浓度与其体积无关;
(7)根据正确使用容量瓶的方法进行判断.

解答 解:(1)①除去溶液I中的SO42-离子,通常用Ba2+,但不能引入新杂质,故不能选用Ba(NO32溶液,可以选用Ba(OH)2溶液或BaCl2溶液,故答案为:Ba(OH)2溶液或BaCl2溶液;
②要洗涤除去NaCl晶体表面附带的少量KCl,还必须减少NaCl晶体的溶解,且不能对NaCl晶体造成污染,故应选用75%的乙醇溶液,故答案为:75%乙醇;
(2)由于实验室无450mL容量瓶,故应选择500mL的容量瓶,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可知所需的仪器为:托盘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故还缺少天平、烧杯、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故答案为:天平、烧杯、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由于实验室无450mL容量瓶,故应选择500mL的容量瓶,故配制出500mL溶液,故需要的氯化钠的质量m=CVM=0.4mol/L×0.5L×58.5g/mol=11.7g,故答案为:11.7g;
(4)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可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③①④②,故答案为:③①④②;
(5)由于5g以下用游码,则称量时使用的砝码为10.0g,游码为1.7g,由于称取NaCl晶体时砝码被放在左盘,故此时NaCl的质量m=10g-1.7g=8.3g,故所得溶液的浓度C=$\frac{\frac{m}{M}}{V}$=$\frac{\frac{8.3g}{58.5g}}{0.5L}$=0.28mol/L;
若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或未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则会造成溶质的损失,故溶液的浓度会偏低.
故答案为:0.28,偏低;
(6)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浓度与其体积无关,故配制完后,转移时NaCl溶液洒出,对浓度无影响,故答案为:无影响;
(7)A、容量瓶是带有活塞的仪器,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故A正确;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能够使用待配溶液润洗,否则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故B错误;
C、容量瓶的定量仪器,只能用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能用于溶解,应该在烧杯中溶解,故C错误;
D、无论配制的试样是液体还是固体,都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应该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故D错误;
E、定容完成后,需要摇匀配制的溶液,方法为: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故E正确;
F、在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避免液体留到容量瓶外面,故F正确;
故选BC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和仪器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注意量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百分数之间的换算及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钢铁表面烤蓝生成一层致密的Fe3O4,能起到防腐蚀作用
②砹(At)是第VIIA族,其氢化物的稳定大于HC1
③Na2FeO4可做水的消毒剂和净化剂
④陶瓷、玻璃、水晶、玛瑙、水泥、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
⑤铊(TI)与铝同主族,其单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⑥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其碱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
⑦海水提镁的主要步骤为
海水$\stackrel{Ca(OH)_{2}(aq)}{→}$Mg(OH)2(s)$\stackrel{盐酸}{→}$MgCl2(aq)$\stackrel{电解}{→}$Mg(1)+Cl2(g)
A.①③④⑥B.①③⑥C.③④⑤⑦D.②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是(  )
A.氢氧化铁受热分解B.盐酸与镁条反应产生氢气
C.二氧化碳与碳生成一氧化碳D.碳与水蒸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密切相关
D.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某化合物,其组成中没有C、H、O三种元素.这种化合物可能属于(  )
A.B.C.D.有机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为了证明一水合氨(NH3.H2O)是弱电解质,甲、乙、丙三人分别选用下列试剂进行实验:
0.01mol.L-1氨水、0.1mol.L-1NH3Cl、NH4Cl晶体、酚酞、pH试纸、蒸馏水.
(1)甲用pH试纸测出0.01mol.L-1氨水的pH为10,则认定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你认为这一方法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
(2)乙取出10mL0.01mol.L-1氨水,用pH试纸测其pH=a,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再用pH试纸测其pH=b,若要确认NH3.H2O是弱电解质,则a、b应满足的关系是a-2<b<a.
(3)丙取出10mL0.01mol.L-1氨水,滴入2滴酚酞溶液,显粉红色,再加入少量NH3Cl晶体,溶液颜色变浅(填“深”或“浅”),请用平衡移动的观点解释,原因为:向氨水中加入氯化铵后,铵根离子浓度增大,一水合氨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碱性减弱,则溶液的颜色变浅,则说明氨水存在电离平衡你认为这一方法能(填“能”或“不能”)证明NH3.H2O是弱电解质.
(4)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试剂,再提出一个合理又简便的方案证明NH3.H2O是弱电解质:配制0.1mol/L的氯化铵溶液,将氯化铵溶液滴到pH试纸上,测得其pH<7,说明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则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对于反应:Zn+H2SO4=ZnSO4+H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既是置换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B.Zn作还原剂,H2SO4作氧化剂
C.Zn被氧化,H2SO4被还原
D.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H2SO4,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Z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图表法、图象法是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1)图A是研究短周期某主族元素M的电离能变化情况的图象.则M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ⅢA族.
(2)图B是研究部分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变化规律的图象,每条折线表示元素周期表ⅣA~ⅦA族中的某一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变化,每个小黑点代表一种氢化物,其中a点代表的氢化物的分子式为H2S,A、B、C折线中第二周期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显然高于第三周期元素气态氢化物的沸点,其原因是NH3、H2O、HF因在分子间存在氢键,强度远远大于分子间作用力,故沸点高于同主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
(3)图C是研究Na、Cu、Si、H、C、N等元素单质的熔点高低顺序的图象,其中c、d均是热和电的良导体.单质a、b、f对应的元素以原子个数比1:1:1形成的分子中含有2个σ键和2个π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关于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是淡黄色固体B.均是碱性氧化物
C.均能与水反应生成碱D.均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