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把Ca(OH)2固体放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Ca(OH)2(s)?Ca2+(aq)+2OH-(aq).当向悬浊液中加少量生石灰后,若温度保持不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溶液中Ca2+数目减少B.溶液中c(Ca2+)增大
C.溶液pH值不变D.溶液pH值增大

分析 向悬浊液中加少量生石灰,发生:CaO+H2O=Ca(OH)2,消耗水,溶液c(Ca2+)、c(OH-)增大,由于原溶液已达到饱和,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向悬浊液中加少量生石灰,发生:CaO+H2O=Ca(OH)2
A.加入CaO,消耗水,由于原溶液已达到饱和,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中Ca2+数目减少,故A正确;
B.反应后仍为饱和溶液,c(Ca2+)不变,故B错误;
C.反应后仍为饱和溶液,c(OH-)不变,溶液pH不变,故C正确;
D.反应后仍为饱和溶液,c(OH-)不变,溶液pH不变,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本题考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向悬浊液中加少量生石灰,发生:CaO+H2O=Ca(OH)2,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工业制硝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反应为4NH3+5O2 $\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O2是氧化剂B.NH3是氧化剂C.O2被还原D.NH3发生氧化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8.欲探究Cl2、Br2、I2的氧化性强弱,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
 
(1)写出MnO2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2H2O+Cl2↑.
(2)能说明Cl2氧化性强于I2的实验现象是淀粉KI变蓝色.
(3)蘸有浓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吸收实验过程中产生的Cl2气体
(4)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能得出氧化性Cl2>Br2>I2的结论,理由是在探究氧化性Br2>I2时,无法排除Cl2对Br2与KI反应实验的干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2(g)+H2(g)?CO(g)+H2O(g),其反应化学平衡常数和T的关系如表所示:
T/℃70080083010001200
K0.60.91.01.72.6
a.此平衡体系,升温平衡向右移动.( A.向左、B.向右、C.不)
b.对原平衡,在t0时升高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在图中绘出速率变化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钠、氯及其化合物有如图转化关系,请按要求填空:

(1)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2)工业上,制取漂白粉时用Ca(OH)2(填化学式)吸收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3)上述物质属于碱性氧化物是Na2O.属于含氧酸盐是Ca(ClO)2(写化学式)
(4)Na2O2是淡黄色的固体,写出Na2O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2Na2O2+CO2═2Na2CO3+O2
(5)在标准状况下,33.6L氯气的质量是106.5g,将红热的铁丝与其完全反应,最多可消耗铁的物质的量为1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Ⅰ、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称为燃料.工业上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反应如下:
①CO(g)+2H2(g)═CH3OH(g)△H=?
②CO2(g)+3H2(g)═CH3OH(g)+H2O(g)△H=-58kJ/mol
③CO2(g)+H2(g)═CO(g)+H2O(g)△H=+41kJ/mol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反应①中的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H-HC-OC
$\frac{\underline{\;←\;}}{\;}$O
H-OC-H
E/(kJ•mol-14363431076465x
则x=413kJ/mol.
(2)若T℃时将6molCO2和8molH2充入2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②,测得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1中状态Ⅰ(图1中实线)所示.图1中数据A(1,6)代表在1min时H2的物质的量是6mol.
①T℃时,状态Ⅰ条件下,平衡常数K=0.5;
②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温度时,测得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状态Ⅲ所示,则状态Ⅲ对应的温度>(填“>”“<”或“=”)T℃;
③一定温度下,此反应在恒容容器中进行,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依据的是bc.
a. 2个C=O断裂的同时有2个H-O生成     b.容器中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c.v逆(H2)=3v正(CH3OH)               d.甲醇和水蒸气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Ⅱ、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是环保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
(1)CO2经过催化氢化合成低碳烯烃.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moI CO2和n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C02(g)+6H2(g)?CH2=CH2(g)+4H20(g),△H=-128kJ/mol.CO2的转化率与温度、投料比[X=$\frac{n({H}_{2})}{n(C{O}_{2})}$]的关系如图2所示.
①X2>  X1(填“>”、“<”或“=”)
②在500K时,若B点的投料比为3.5,且从反应开始到B点需要10min,则v(H2)=0.225mol/(L.min).
(2)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利用太阳能将CO2转化为低碳烯烃,工作原理图3如下,则左侧产生乙烯的电极反应式为2CO2+12e-+12H+=CH2=CH2+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1)工业上了利用“甲烷蒸气转化法”生产氢气,反应为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有关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1:
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CH4(g)+H2O(g)$\frac{\underline{\;\;催化剂\;\;}}{高温高压}$CO2(g)+3H2(g)△H=+161.1kJ/mol.
(2)CH4燃烧之后的产物用NaOH溶液吸收,常温下,在该吸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中性时,溶质的主要成分有NaHCO3、NaCl、CO2
(3)已知温度、压强对甲烷平衡含量的影响如图2,请回答:
①图2中a、b、c、d四条曲线中的两条代表压强分别为1Mpa、2Mpa时甲烷含量曲线,其中表示1Mpa的是a.
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600℃时<700℃(填“>”“<”或“=”)
③已知:在700℃,1Mpa时,1molCH4与1molH2O在1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6min达到平衡(如图3),此时甲烷的转化率为80%,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276.5mol2•L-2(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④从图3分析,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向逆反应方向(填“向正反应方向”或“向逆反应方向”),采取的措施可能是将容器体积缩小为原来的 $\frac{1}{2}$或加入等量的氢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已知常温常压下,P2和P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P2(g)+5O2(g)═P4O10(s)△H=-2 695.4kJ•mol-1
P4(g)+5O2(g)═P4O10(s)△H=-2 925.1kJ•mol-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P2(g)═P4(g)△H=-229.7 kJ•mol-1B.P2制P4是放热反应
C.P2比P4更加稳定D.等质量时,P2比P4具有的能量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a,b为两个极易导热的密闭容器,a保持容积不变,b中的活塞可上下移动,以保持内外压强相等.在相同条件下将3mol A,1mol B分别同时混合到a,b两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2C(g)+D(g).
(1)达到平衡时,a中A的浓度为M mol•L-1,C的浓度为N mol•L-1,b中A的浓度为m mol•L-1,C的浓度为n mol•L-1,对M与m、N与n的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A.M<m、N<n         B.M>m、N>n         C.M<m、N>n         D.M>m、N<n
(2)保持温度不变,按下列配比将各物质分别充入a、b两容器,达到平衡后a中C的浓度为N mol•L-1的是D,b中C的浓度为n mol•L-1的是AD
A.6mol A+2mol B                      B.3mol A+2mol B
C.2mol C+1mol B+1mol D          D.1.5mol A+0.5mol B+1mol C+0.5mol D
(3)若将2mol C和2mol D充入a中,保持温度不变,平衡时A的浓度为W mol•L-1,C的浓度为Y mol•L-1,判断W和M,Y和N之间的关系,下列正确的是B
A.W<M、Y>N        B.W>M、Y<N      C.W<M、Y<N        D.W>M、Y>N
(4)保持温度不变,若将4mol C和2mol D充入a中,平衡时A的浓度为R mol•L-1,则C
A.R=2M      B.R<M         C.M<R<2M          D.R>2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