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可逆反应①X(g)+2Y(g )?2Z(g)、②2M(g)?N(g)+p(g)分别在密闭容器的两个反应室中进行,反应室之间有无摩擦,可滑动的密封隔板.反应开始和达到平衡状态时有关物理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填写下列空白:
(1)反应①的正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理由是
 

(2)平衡(I)与平衡(II)体系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
 

(3)平衡(II)时X的转化率为
 
,Y的转化率为
 

(4)若反应②的△H<0,在平衡(I)和平衡(II)中,M的体积分数较大的是
 

(5)若只改变温度,隔板能否移至2.5处
 
(填“能”或“否”),原因是: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1)根据右室的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不变,平衡(I)、平衡(Ⅱ)左右两室的温度、压强相同,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结合图示容器容积变化判断降温后反应①平衡移动的方向;
(2)根据右室的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不变,在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计算出反应后(I)和(II)中左室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出达平衡(I)和(II)时总物质的量;
(3)设参加反应的X的物质的量为amol,利用差量法计算a的值,再利用转化率定义计算X、Y的转化率;
(4)根据右边反应2M(g)?N(g)+P(g)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温度变化结合△H<0,通过平衡移动来判断;
(5)假如隔板能移至2.5处,则根据左右两室的压强、温度相等,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平衡左室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也为2mol,则X和Y全部转化成Z,又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反应到底,故不可能.
解答: 解:(1)右室的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不变,平衡(I)、平衡(Ⅱ)左右两室的温度、压强相同,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由图可知,平衡(I)降低温度达新平衡平衡(Ⅱ),隔板由2.8处移至2.6处,左室的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移动,故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放热;降温隔板由2.8处移至2.6处,左室的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即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所以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平衡(I)时右室的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不变为2mol,左右两室的压强、温度相等,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平衡(I)中左室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
2.8
2.2
×2mol=
28
11
mol;同理平衡(II)时右室的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不变为2mol,左右两室的压强、温度相等,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平衡(II)中左室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
2.6
2.4
×2mol=
13
6
mol,所以平衡(I)与平衡(II)体系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
28
11
+2
13
6
+2
=12:11,
故答案为:12:11;
(3)根据(2)可知,平衡(II)中左室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
13
6
mol,设参加反应的X的物质的量为amol,则:
X(g)+2Y(g)?2Z(g)  物质的量减少△n
1      2                            1
amol   2a                 (3mol-
13
6
mol)=
5
6
mol
解得a=
5
6
mol,所以X的转化率为
5
6
1
=
5
6
,Y的转化率为
2a
2
=a=
5
6

故答案为:
5
6
5
6

(4)右室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但是由于降低温度,则反应②的△H<0,反应2M(g)?N(g)+P(g)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导致M的含量降低,所以M的体积分数较大的是平衡(I)
故答案为:平衡(I);
(5)假如隔板能移至2.5处,则根据左右两室的压强、温度相等,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平衡左室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也为2mol,则X和Y全部转化成Z,又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反应到底,故不可能;
故答案为:否;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与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平衡( I)和( II)中清楚左右两室的温度、压强相同,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是解题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随着大气污染的日严重,国家拟于“十二五”期间,将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减少10%,回答下列与氮化合物相关的问题.
(1)处理NOx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甲烷催化还原NOx.已知:CH4(g)+4NO2(g)=4NO(g)+CO2(g)+2H2O(g)△H=-574kJ?mol-1CH4(g)+4NO(g)=2N2(g)+CO2(g)+2H2O(g)△H=-1160kJ?mol-1则甲烷直接将NO2还原为N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肼(N2H4)用亚硝酸氧化可生成氮的另一种氢化物,该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3.0,其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为0.977.写出肼与亚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制备N2O5,则生成N2O5的那一极电极反应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机化学反应因反应条件不同,可生成不同的有机产品.例如:

②苯的同系物与卤素单质混合,在光照条件下,侧链上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若在催化剂作用下,则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
工业上利用上述信息,按下列路线合成一种香料,其结构简式为
已知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五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6:1:2:2:1,请根据如图路线,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
 
,E的结构简式
 

(2)反应①的反应类型为
 
,物质C中的官能团是
 

(3)③的反应条件是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有机物写结构简式,并注明反应条件):
 

(5)这种香料具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某些物质有下列特征:①其水溶液遇FeCl3溶液呈紫色  ②分子中有苯环,且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两种③在一定条件下,自身能形成高聚物.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物质可能的结构简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美国Bay等工厂使用石油热裂解的副产物甲烷来制取氢气,其生产流程如图一:

(1)此流程的第II步反应为:CO(g)+H2O(g)?H2(g)+CO2(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
温度/℃400500830
平衡常数K1091
从上表可以推断:此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在830℃下,若开始时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和2molH2O,则达到平衡后CO的转化率为
 

(2)在一个绝热等容容器中,不能判断此流程的第II步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①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③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④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⑤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⑥v(CO2=v(H2O)
(3)图二表示此流程的第II步反应,在t1时刻达到平衡、在t2时刻因改变某个条件浓度发生变化的情况:图中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是
 
 
(写出两种).
(4)若t4时刻通过改变容积的方法将压强增大为原先的两倍,在图中t4和t5区间内画出CO、CO2浓度变化曲线,并标明物质(假设各物质状态均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2.4L(标况下)NO与0.5molO2混合充分反应,最后得到NA个NO2分子
B、任何反应中,生成1molO2都转移4NA个电子
C、100g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氨气分子NA
D、7.1gCl2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1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随着大气污染的日趋严重,国家拟于“十二五”期间,将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减少8%,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减少10%.目前,消除大气污染有多种方法.
Ⅰ.处理NOx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甲烷催化还原NOx
CH4(g)+4NO2(g)═4NO(g)+CO2(g)+2H2O(g)△H1=-574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H2
CH4(g)+2NO2(g)=N2(g)+CO2(g)+2H2O(g)△H3=-867kJ?mol-1
则△H2=
 

Ⅱ.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SO2是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
(1)将煤转化为水煤气是将煤转化为洁净燃料的方法之一,反应为C(s)+H2O(g)═CO(g)+H2(g),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2)碘循环工艺不仅能吸收SO2降低环境污染,同时又能制得氢气,具体流程如下: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
 

②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在HI分解反应中使用膜反应器分离出H2的目的是
 

Ⅲ.开发新能源是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简称DMFC)由于结构简单、能量转化率高、对环境无污染,可作为常规能源的替代品而越来越受到关注.DMFC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通入a气体的电极是原电池的
 
极(填“正”或“负”),其电极反应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甲醇(CH3OH)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1)工业上一般采用下列两种反应合成甲醇:
反应I:CO2(g)+3H2(g)?CH3OH(g)+H2O(g)△H1
反应II:CO(g)+2H2(g)?CH3OH(g)△H2
①反应I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②下表所列数据是反应Ⅱ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
温度250℃300℃350℃
K2.0410.2700.012
由表中数据判断△H2
 
0,△S
 
0 (填“>”、“=”或“<”=).
③某温度下,将2mol CO和6mol H2充入2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CO)=0.2mol?L-1,则CO的转化率为
 

(2)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①2CH3OH(l)+3O2(g)=2CO2(g)+4H2O(g)△H=-1275.6kJ?mol-1
②2CO(g)+O2(g)=2CO2(g)△H=-566.0kJ?mol-1
③H2O(g)=H2O(l)△H=-44.0kJ?mol-1
写出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3)某实验小组依据甲醇燃烧的反应原理,设计如图所示的电池装置.
①该电池中OH-向
 
极移动(填“正”或“负”)
②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为
 

③用该电池电解(惰性电极)500mL某CuSO4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为使电解质溶液恢复到原状态,需要向溶液中加入9.8g Cu(OH)2固体.则原Cu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假设电解前后溶液体积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将物质的量相等的H2和I2气充入密闭容器,进行反应H2(g)+I2(g)?2HI(g),测得2min时v(HI)为0.1mol?(L?min)-1,I2(g)的浓度为0.4mol?L-1,试确定:
(1)H2和I2的反应速率为
 

(2)H2和I2的起始浓度为
 

(3)2min 末HI的浓度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乙醇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后是否有乙烯生成的实验.
如图所示,当温度迅速上升后,可观察到试管中溴水褪色,烧瓶中浓硫酸与乙醇混合液变为棕黑色.
(1)该实验中生成乙烯的化学方程式为
 

A装置中温度计水银球的正确位置是
 

(2)甲同学认为,考虑到反应产物的复杂性,溴水褪色的现象不能证明反应中有乙烯生成.他提出的下列理由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使溴水褐色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加成反应
B.浓硫酸可将乙醇氧化成乙醛,使溴水褪色
C.乙醇被浓硫酸氧化产生的CO2可使溴水褪色
D.乙醇被浓硫酸氧化产生的SO2可使溴水褪色
(3)乙同学仔细观察,发现B装置中试管底部有油状液体生成,由此认为产物中有乙烯生成.他的意见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油状液体的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