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①早在1785年,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已知气体后,发现最后总是留下一个体积是总体积1/200的小气泡.

②1892年,瑞利在测定氮气密度时,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2g/L,而从氨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8g/L.两者相差0.0064g/L.

③瑞利和拉姆赛共同研究后认为:以上两个实验中的“小误差”可能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并预测大气中含有某种较重的未知气体.经反复实验,他们终于发现了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惰性气体--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空气缓慢依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灼热铜粉(过量)、灼热镁粉(过量),最后用排水法收集,则依次除去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①②的“小误差”对测定空气和氮气密度的实验而言是________(填“主要因素”或“次要因素”)

(3)

材料③中科学家抓住了“小误差”而获得重大发现说明________

答案:2.次要因素;3.科学研究应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解析:

CO2,H2O,O2,N2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过氧化氢(H2O2)又称双氧水,常温下它是一种液体,它难电离,且易分解。作为一种经典化工产品,工业上早在100多年前便开始生产。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过氧化氢近年来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并称其为绿色氧化剂。为了贮存、运输、使用的方便,工业上采用“醇析法”将其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其化学式为2Na2CO3·3H2O2),该晶体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醇析法”的生产工艺过程如下:在0—5 ℃下,往饱和的Na2CO3溶液中,先加入H2O2和稳定剂(MgCl2和Na2SiO3),经充分反应后,再加入异丙醇,过滤分离,即得过碳酸钠晶体。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你已有的知识,写出H2O2的结构式__________,固态时属于__________晶体。

(2)你认为H2O2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知道,稀硫酸不与铜反应,但在稀硫酸中加入H2O2后,则可使铜顺利溶解,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稳定剂能反应生成难溶物将过碳酸钠粒子包裹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入异丙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失效的是______________。

A.MnO2           B.H2S            C.CH3COOH            D.NaHCO3

(7)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双氧水,溶液由红色褪至无色,主要原因是双氧水的________性。

(8)将双氧水加入经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的紫红色消褪了,此时双氧水表现出________性;若用H218O2的双氧水与酸化的高锰酸钾反应,18O将存在生成物________里。

(9)久置的油画,白色部位(PbSO4)常会变黑(PbS),用双氧水揩擦后又恢复原貌,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有0.1 mol的PbS参与反应,则在此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为________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①早在1785年,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O2、N2等已知气体后,发现最后总是留下一个体积不足总体积1/200的小气泡。?

②1892年,瑞利在测定氮气密度时,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 2 g·L-1,而从氨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 8 g·L-1。两者相差0.006 4 g·L-1。?

③瑞利和拉姆赛共同研究后认为:以上两个实验中的“小误差”可能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并预测大气中含有某种较重的未知气体。经反复实验,他们终于发现了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惰性气体——氩。?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空气缓慢通过图15-1 a~d装置时,依次除去的气体是(  )?

A.O2、N2、H2O、CO2                  B.CO2、H2O、O2、N2?

C.H2O、CO2、N2、O2                        D.N2、O2、CO2、H2O?

?

图15-1

(2)材料①②中的“小误差”对测定空气组成和氮气密度的实验而言是       (填“主要因素”或“次要因素”)。?

(3)材料③中科学家抓住了“小误差”而获得重大发现说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日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再举—个例子加以说明(不能引材料中的史实)

(2)材料中所提到的火药与罗盘针的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进步、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4)科学技术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新疆自治区月考题 题型:填空题

阅读下列材料:过氧化氢(H2O2)又称双氧水,它是一种二元弱酸,比碳酸的酸性还弱。过氧化氢的沸点比水高,但受热易分解。作为一种经典化工产品,工业上早在100多年前便开始生产。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双氧水近年来更受人们的青睐,并称其为绿色氧化剂。为了贮存、运输、使用的方便,工业上采用“醇析法”将其转化成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其化学式为2Na2CO3·3H2O2),该晶体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H2O2的结构式为________,分子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__。
(2)H2O2的结构特点决定了H2O2具有多重性质。
①双氧水有多种性质:Na2O2+2HCl===H2O2+2NaCl,这个反应体现了双氧水的________性。
②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红色褪去,体现了H2O2的________性。
③将H2O2加入经酸化的KMnO4溶液中,溶液的紫红色消失,这体现了H2O2的________性
(3)H2O2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失效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MnO  B. H2S C.CH3COOH   D. NaHCO3
(5)H2O2不稳定,易分解,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更快。
①实验室用H2O2制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下列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
a.H2O2+2Fe2++2H===2Fe3++2H2O; b.H2O2+2Fe3+===2Fe2++O2↑+2H;在以上反应中Fe2+实际上起着________作用,总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①早在1785年,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已知气体后,发现最后总是留下一个体积是总体积1/200的小气泡。

②1892年,瑞利在测定氮气密度时,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 2 g/L,而从氨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 8 g/L两者相差0.006 4 g/L。

③瑞利和拉姆赛共同研究后认为:以上两个实验中的“小误差”可能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并预测大气中含有某种较重的未知气体。经反复实验,他们终于发现了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惰性气体——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缓慢依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灼热铜粉(过量)、灼热镁粉(过量),最后用排水法收集,则依次除去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①②的“小误差”对测定空气和氮气密度的实验而言是_______________(填“主要因素”或“次要因素”)。

(3)材料③中科学家抓住了“小误差”而获得重大发现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