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  )
A、卢瑟福B、伦琴C、道尔顿D、汤姆逊
分析: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俗称X光);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逊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
解答:解: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为背景,着重考查原子的结构,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理解掌握原子结构的祥细知识,是解题的必要条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请填写下表:
发展阶段 主要化学家 主要贡献
(1) 道尔顿(Dalton)
近代原子论
近代原子论
(2)
汤姆逊
汤姆逊
葡萄干面包模型
(3) 卢瑟福(Rutherford)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4) 波尔(Bohr) 现代原子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证明原子的可分性和具有更复杂结构的重要科学发现与现象是
电子的发现
电子的发现
a粒子的散射实验
a粒子的散射实验

(3)1911年,新西兰出身的美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а射线轰击极薄的金箔片,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是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为大多数a-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象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a-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根据实验事实可以对金原子结构作出一些结论.
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是一个体积很小而又很坚硬的不能穿透的核;原子几乎是一个中空的球体;(核外电子在核四周作高速运动)
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是一个体积很小而又很坚硬的不能穿透的核;原子几乎是一个中空的球体;(核外电子在核四周作高速运动)

(4)现在,科学家正在探索“反物质”.“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相同的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а粒子质量数为4、带2个正电荷的氦核,据此回答:若存在反а粒子则其组成可以表示为
24He2-
24H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质量数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他还发现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笔直地弹了回来。
(1)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中子数为_______。
(2)按现在对原子、分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请用" "划出,并在下方加以改正。
(3)根据卢瑟福实验的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                 

       A.卢瑟福               B.伦琴                   C.道尔顿               D.汤姆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