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部分装置),将氯气依次通过下列装置以验证氯气的性质:
(1)通入氯气后,A中的现象是溶液变蓝色.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
(2)通入氯气一段时间后,洗气瓶B溶液中有一部分SO32-氧化成SO42-.设计试验方案,检验洗气瓶B溶液中Cl-和SO42-的存在.在答题卡上补充填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试剂及仪器:2mol/LHCl、2mol/LHNO3、1mol/LBaCl2溶液、lmol/LBa(NO32溶液、0.1mol/LAgNO3溶液、澄清石灰水、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适量洗气瓶B中溶液于试管A中,滴加滴加过量2mol/LHCl(1分)和1mol/LBaCl2溶液,振荡.
若产生的白色沉淀,则洗气瓶B溶液中存在SO42-

步骤2:另取适量洗气瓶B中溶液于试管B中,滴加滴加入过量lmol/LBa(NO32溶液,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步骤3:取步骤2后试管B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C中,
滴加0.1mol/LAgNO3溶液和过量的2mol/LHNO3,振荡.

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洗气瓶B溶液中存在氯离子.
(3)为准确测定通入氯气一段时间后剩余FeCl2的物质的量.实验如下:
①配制250mL 溶液:取洗气瓶C中全部溶液准确配制250mL溶液.
②滴定:准确量取25.00ml所配溶液于锥形瓶中,将0.1980mol/LKMnO4溶液装入酸式滴定管,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重复滴定2次.平均消耗KMnO4溶液V mL.(反应式:Fe2++MnO4-+H+-Fe3++Mn2++H2O,未配平)
③计算250mL溶液中FeCl2的物质的量=$\frac{250}{25.00}$×0.1980×V×10-3×5或10×0.1980×V×10-3×5mol(只列出算式,不做运算).

分析 (1)氯气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碘离子生成单质碘,碘遇到淀粉变蓝;
(2)步骤一:检验硫酸根离子,应先排除亚硫酸根离子干扰,盐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可以用盐酸排除亚硫酸根离子的干扰;
步骤二:除去亚硫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步骤三:检验氯离子的存在;
(3)②依据高锰酸钾具有强的氧化性选择滴定管类型;
③由5Fe2++MnO4-+8H+=5Fe3++Mn2++4H2O计算.

解答 解:(1)氯气有氧化性,能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碘遇淀粉变蓝色.能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铁,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
故答案为:溶液变蓝色;2Fe2++Cl2═2Fe3++2Cl-
(2)步骤一:检验硫酸根离子,应先排除亚硫酸根离子干扰,滴加过量2mol/LHCl(1分)和1mol/LBaCl2溶液,振荡,若产生的白色沉淀,则洗气瓶B溶液中存在SO42-,;
步骤二:除去亚硫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可用过量l mol/LBa(NO32溶液;
步骤三:检验氯离子存在,用硝酸银检验,再用稀硝酸确认,可用0.1mol/LAgNO3溶液和过量的2mol/LHNO3,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洗气瓶B溶液中存在Cl-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适量洗气瓶B中溶液于试管A中,滴加 滴加过量2mol/LHCl(1分)和1mol/LBaCl2溶液,振荡.
若产生的白色沉淀,则洗气瓶B溶液中存在SO42-

步骤2:另取适量洗气瓶B中溶液于试管B中,滴加 滴加入过量lmol/LBa(NO32溶液,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步骤3:取步骤2后试管B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C中,
滴加 0.1mol/LAgNO3溶液和过量的2mol/LHNO3,振荡.

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洗气瓶B溶液中存在氯离子.
(3)②高锰酸钾具有强的氧化性,应选择酸式滴定管;
故答案为:酸式滴定管;
③由5Fe2++MnO4-+8H+=5Fe3++Mn2++4H2O,
     5     1
     x    v×0.001L×0.1980mol/L
解得x=0.1980×V×10-3×5mol,
则250mL溶液中FeCl2的物质的量为$\frac{250}{25.00}$×0.1980×V×10-3×5 或10×0.1980×V×10-3×5,
故答案为:$\frac{250}{25.00}$×0.1980×V×10-3×5 或10×0.1980×V×10-3×5.

点评 本题以氯气的制备为载体考查了氯气制备、氯气的性质、离子的检验、滴定法测量物质的含量,题目综合性较强,难度中等,熟悉氯气性质是解题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1)NaHCO3NaHCO3═Na++HCO32-                         
(2)NaHSO4NaHSO4═Na++H++SO42-
(3)MgCl2MgCl2═Mg2++2Cl-                                
(4)H2SO4H2SO4═2H++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分子数目为6.02×1022的CO2是(  )
A.1 molB.2.24 LC.44 g/molD.4.4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铁元素核外有26个电子
(1)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Ⅷ族.
(2)Fe3+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5
(3)Fe2+的外围电子轨道表示式
(4)为什么Fe3+在自然界Fe的各种存在形式中最为常见?Fe3+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5,d轨道半满,为稳定状态.
(5)目前发现的铁的最高化合价是+6价,理论上最高价是+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某实验小组用0.50mol•L-1NaOH溶液和0.50mol•L-1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Ⅰ.配制0.50mol•L-1 NaOH溶液
若实验中大约要使用245mL NaOH溶液,至少需要称量NaOH固体5.0g
Ⅱ.测定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取50mL Na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温度差
平均值
(t2-t1)/℃
H2SO4NaOH平均值
126.226.026.130.1 
 
 
 
227.027.427.233.3
325.925.925.929.8
426.426.226.330.4
①表中的温度差平均值为4.0℃
②近似认为0.50mol•L-1NaOH溶液和0.50mol•L-1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frac{1}{2}$H2SO4(aq)+NaOH(aq)=$\frac{1}{2}$Na2SO4(aq)+H2O(l)△H=-53.5kJ/mol(计算取小数点后一位).
③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kJ•mol-1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acd.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所用硫酸为浓硫酸
c.环形玻璃搅拌棒改为铜质搅拌棒
d.倒完NaOH溶液后,发现装NaOH烧杯内有极少量残留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不属于分散系的是(  )
A.冰水混合物B.氯化钠溶液C.泥浆D.淀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某温度(T℃)时,测得0.01mol•L-1 NaOH溶液的pH=11,则该温度下水的Kw=10-13.在此温度下,将pH=a的NaOH溶液Va L与pH=b的H2SO4溶液Vb L混合.
(1)若所得混合液中性,且a=11,b=3,则Va:Vb=1:10.
(2)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且Va:Vb=10:1,则a+b=12.
(3)若所得混合液的pH=10,且a=12,b=2,则Va:Vb=1: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已知:Fe(OH)3和Al(OH)3沉淀的生成与溶解的pH如表:
氢氧化物溶液pH
开始沉淀沉淀完全沉淀开始溶解沉淀完全溶解
Fe(OH)32.33.4--
Al(OH)33.35.27.812.8
向FeCl3、Al2(SO4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形成沉淀的情况如图所示,以下推断错误的是(  )
A.AB段可能发生的反应是:2SO42-+2Ba2++Al3++30H-=2BaSO4↓+Al(OH)3
B.C点对应的沉淀是:Fe(OH)3和BaSO4
C.OA段可能发生的反应是:3Ba2++6OH-+3SO42-+Al3++Fe3+=3BaSO4↓+Fe(OH)3↓+Al(OH)3
D.据图计算原溶液中:c(Cl-)=c(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为了探究镁与水反应的情况,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实验,并得出了结论.
甲同学:取一段镁条放入盛有水的试管中,未见明显反应现象;加热,仍未见明显反应现象,再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管中试液仍无色.结论:镁与冷水、热水都不反应.
乙同学:取一段镁,首先用砂纸擦去氯化膜后放入盛有水的试管中,未见明显变化;加热,镁条表面出现气泡,但未见镁条溶解,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显红色.结论:镁与冷水不反应,镁与热水可反应产生碱,但由于Mg(OH)2难溶,所以镁条不能完全溶解.
丙同学:取一段镁条,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后放入盛有滴加酚酞的水的试管中,未见明显变人;加热,镁条表面现少量气泡,溶液逐渐变红,但未见镁条溶解.结论:与乙同学相同.
你认为甲、乙、丙同学的做法与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