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工业生产流程制备无水氯化铁并对产物做如下探究实验.

已知:①无水氯化铁在空气中易潮解,加热易升华;②工业上,向500-600℃的铁屑中通入氯气和生产无水氯化铁;③向炽热的铁屑中通入氯化氢可以生成无水氯化亚铁和氢气.
(1)仪器N的名称是分液漏斗,N中盛有浓盐酸,烧瓶M中的固体试剂KMnO4(或KClO3)(填化学式).
(2)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g→h→d→e→b→c→d→e→f.(用小写字母表示,部分装置可重复使用)
(3)若缺少装置E、则对本实验造成的影响是HCl和Fe反应生成的H2与Cl2混合受热发生爆炸,且有杂质氯化亚铁生成;请简述检验产物是否受影响的方法及实验现象:取少量产物于一洁净的试管种加少量水将产物溶解,向其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证明存在氯化亚铁.
(4)已知硫代硫酸钠(Na2S2O3)溶液在工业上可作脱氧剂,反应后Na2S2O3被氧化为Na2SO4,则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32-+4Cl2+5H2O=2SO42-+8Cl-+10H+
(5)实验结束并冷却后,将硬质玻璃管及收集器中的物质一并快速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和少许植物油(反应过程中不振荡),充分反应后,进行如下实验:

①淡红色溶液中加入过量H2O2溶液后,溶液红色加深的原因是2Fe2++2H++H2O2=2F3++2H2O(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已知红色褪去的同时有气体产生,经检验气体为O2,该小组对红色褪去的原因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现象
 实验Ⅰ
(取褪色后溶液3等份)
 第1份滴加FeCl2溶液  无明显变化
第2份 滴加KSCN溶液 溶液出现红色
 第3份 滴加稀盐酸和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Ⅱ
(取与褪色后的溶液同浓度的FeCl3溶液)
 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再通入O2 无明显变化
由实验Ⅰ和Ⅱ可得出的结论为H2O2将SCN-氧化成SO42-

分析 生产无水氯化铁流程:A装置:制取氯气,实验室常用浓盐酸与KMnO4(或KClO3)制取,制得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装置E:吸收HCl,装置C:作用是干燥氯气,常用浓硫酸,装置B:铁和氯气反应2Fe+3Cl2$\frac{\underline{\;加热\;}}{\;}$2FeCl3,冰水浴冷凝氯化铁并收集,氯气不能直接排放,用硫代硫酸钠在D装置中尾气吸收,S2O32-+4Cl2+5H2O=2SO42-+8Cl-+10H+,以此解答(1)~(4);
(5)将硬质玻璃管及收集器中的物质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得到淡黄色溶液,加入KSCN溶液,溶液淡红色,说明有铁离子,加入过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溶液变深红色,说明铁离子浓度变大,即溶液中有亚铁离子,静置一段时间,红色退去;
对褪色溶液研究,实验I说明溶液中铁离子没有变化,有硫酸根离子生成,实验Ⅱ另取同浓度的 FeCl3溶液滴加2滴试剂X,溶液变红,再通入O2,无明显变化,说明O2不能氧化SCN-,则该硫酸根离子由H2O2将SCN-氧化成SO42-

解答 解:(1)根据仪器构造可知仪器N为分液漏斗;A装置用来制备氯气,从装置可知为固液不加热型制备氯气,选用浓盐酸与KMnO4(或KClO3)制取,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KMnO4(或KClO3);
(2)A装置制取氯气,制得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用饱和食盐水吸收氯化氢气体,所以a连接g连接h,在C装置中用浓硫酸吸收水蒸气,为吸收充分,导气管长进短出,则h连接d连接e,干燥纯净的氯气在B中与铁反应,则e连接b连接c,氯气不能直接排放,用硫代硫酸钠在D装置中尾气吸收,为防止D装置中的水蒸气进入氯化铁的收集装置,故尾气处理之前再接一个干燥装置;
故答案为:a,g,h,d,e,b,c;
(3)若缺少装置E,氯气中混有HCl,HCl和Fe反应生成的H2与Cl2混合受热发生爆炸,且有杂质氯化亚铁生成;检验是否有亚铁离子生成,可取少量产物于一洁净的试管种加少量水将产物溶解,向其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证明存在氯化亚铁,
故答案为:HCl和Fe反应生成的H2与Cl2混合受热发生爆炸,且有杂质氯化亚铁生成;取少量产物于一洁净的试管种加少量水将产物溶解,向其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证明存在氯化亚铁;
(4)装置D中,硫代硫酸钠(Na2S2O3)与氯气反应,Na2S2O3被氧化为Na2SO4,氯气被还原为氯离子,离子方程式为:S2O32-+4Cl2+5H2O=2SO42-+8Cl-+10H+
故答案为:S2O32-+4Cl2+5H2O=2SO42-+8Cl-+10H+
(5)①加入KSCN溶液,溶液淡红色,说明有铁离子,加入过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溶液变深红色,说明铁离子浓度变大,即溶液中有亚铁离子,过氧化氢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使铁离子浓度增大,离子方程式为:2Fe2++2H++H2O2=2F3++2H2O;
故答案为:2Fe2++2H++H2O2=2F3++2H2O;
②红色褪去的同时有气体生成,经检验气体为O2,说明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实验I说明溶液中铁离子没有变化,有硫酸根离子生成,实验Ⅱ另取同浓度的 FeCl3溶液滴加2滴试剂X,溶液变红,再通入O2,无明显变化,说明O2不能氧化SCN-,则该硫酸根离子由H2O2将SCN-氧化成SO42-
故答案为:H2O2将SCN-氧化成SO42-

点评 本题通过探究氯气与铁反应,考查了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氯气与铁反应的现象、反应原理,明确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则,试题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某烃的结构简式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mol该烃完全燃烧消耗11mol O2
B.与氢气完全加成后的产物中含3个甲基
C.1mol该烃完全加成消耗Br2的物质的量为3mol
D.该烃的核磁共振氢谱有12个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B.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KJ/mol,则H2SO4和Ba(OH)2的反应热△H=2×(-57.3)KJ/mol
C.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
D.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3.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戊<丁<丙
B.金属性:甲>丙
C.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丙>丁>戊
D.最外层电子数:甲>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lmoI丙烷共用电子对数为10 NA
B.0.5 moI甲烷和0.5 mol乙酸完全燃烧消耗的O2分子数都为0.2NA
C.标准状况下,1L辛烷充分燃烧后生成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frac{8}{22.4}$NA
D.1 mol甲醇与足量钠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2 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进行的是(  )
A.NaOH→NaClB.C→CO2C.Fe2O3→FeD.NaHCO3→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制备过氧化氢的传统方法是在过氧化钡中加入稀硫酸.以重晶石(BaSO4)为原料制备过氧化氢的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体①由两种气体组成,其中一种有刺激性气味,则另一种气体是①②(填编号)
①CO    ②CO2
(2)BaS不能存在于水中,BaS溶于水后,S元素主要以HS-的形式存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2BaS+2H2O?Ba(OH)2+Ba(HS)2
(3)已知:Ba(OH)2(aq)+CO2(g)═BaCO3(s)+H2O(l)△H=-162kJ•mol-1
2H2S(g)+Ba(OH)2(aq)═Ba(HS)2(aq)+2H2O(l)△H=-191kJ•mol-1
Ba(HS)2(aq)+CO2(g)+H2O(l)═BaCO3(s)+2H2S(g)△H=+29kJ•mol-1
需将溶液A加热的原因是上述反应为吸热反应,加热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BaCO3产率.
(4)操作③为过滤.气体②进一步加工能成为上述流程中的一种原料,该原料是H2SO4
(5)通入的CO2若含有O2会有BaSO4生成,所以通常增大溶液的pH以提高CO32-浓度,把BaSO4转化为BaCO3.若测得SO42-的浓度为1.0×10-4mol•L-1,则CO32-的浓度需大于多少才不致于生成BaSO4沉淀?(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已知Ksp(BaSO4)=1.0×10-10,Ksp(BaCO3)=2.5×10-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某样品中含有碳酸铵和碳酸氢铵,取12.7g样品置于锥形瓶中,加人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反应后的溶液,产生的气体经过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最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4.48L气体.
(1)计算12.7g样品中碳酸氢铵的物质的量.
(2)计算12.7g样品中氮元素的百分含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
A.NH4ClB.H2O2C.NaClD.I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