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
CH3CH2OH$\stackrel{H_{2}SO_{4}(浓)}{→}$CH2=CH2
CH2=CH2+Br2→BrCH2CH2Br
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140℃脱水生成乙醚.
(1)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在此制各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d;(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         b.加快反应速度
c.防止乙醇挥发   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2)在装置C中应加入c,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亚硫酸钠溶液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判断该制各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溴的颜色完全褪去;
(4)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下层(填“上”、“下”);
(5)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Br2,最好用b洗涤除去;(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碘化钠溶液    d.乙醇
(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蒸馏的方法除去;
(7)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避免溴大量挥发;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产品1,2-二溴乙烷的沸点低,过度冷却会凝固而堵塞导管.

分析 装置A:乙醇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将乙醇氧化成二氧化碳,自身被还原成二氧化硫,装置B:B为安全瓶,可以防止倒吸,装置D生成1,2-二溴乙烷,反应后容器内气压减小,1,2-二溴乙烷熔点为9℃,冷却容易析出晶体,堵塞玻璃导管,根据B中内外液面高低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发生堵塞,装置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硫能与溴反应,盛放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乙烯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装置D:乙烯与溴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溴易挥发,为防止污染空气,D装置之后需要连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装置.
(1)乙醇在浓硫酸140℃的作用下发生分子间脱水;
(2)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将乙醇氧化成二氧化碳,自身被还原成二氧化硫,亚硫酸钠溶液不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浓硫酸既不能吸收二氧化碳,也不能吸收二氧化硫,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能吸收二氧化碳;
(3)乙烯和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
(4)根据1,2-二溴乙烷和水的密度相对大小解答;
(5)Br2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6)利用1,2-二溴乙烷与乙醚的沸点不同进行解答;
(7)溴易挥发,该反应放热,过度冷却,温度太低,1,2-二溴乙烷会凝结为固体.

解答 解:(1)乙醇在浓硫酸140℃的条件下,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乙醚,2CH3CH2OH$→_{140℃}^{浓硫酸}$CH3CH2OCH2CH3+H2O,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故答案为:d;
(2)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将乙醇氧化成二氧化碳,自身被还原成二氧化硫,所以制取的乙烯气体中会含有CO2和SO2,而SO2具有还原性,也能使溴水褪色,故装置C中盛有的溶液需吸收乙烯中的杂质气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亚硫酸钠溶液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不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吸收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被吸收,SO2+2NaOH=Na2SO3+H2O,CO2+2NaOH═Na2CO3+H2O,故选用c,
故答案为:c;
(3)乙烯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CH2=CH2+Br2→BrCH2CH2Br,生成1,2-二溴乙烷,1,2-二溴乙烷为无色,
故答案为:溴的颜色完全褪去;
(4)1,2-二溴乙烷和水不互溶,1,2-二溴乙烷密度比水大,在下层,
故答案为:下;
(5)常温下Br2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2NaOH+Br2═NaBr+NaBrO+H2O,
故答案为:b;
(6)1,2-二溴乙烷与乙醚的沸点不同,两者均为有机物,互溶,用蒸馏的方法将它们分离,
故答案为:蒸馏;
(7)溴在常温下,易挥发,乙烯与溴反应时放热,溴更易挥发,冷却可避免溴的大量挥发,但1,2-二溴乙烷的凝固点9℃较低,不能过度冷却,过度冷却会凝固而堵塞导管,
故答案为:避免溴大量挥发;产品1,2-二溴乙烷的沸点低,过度冷却会凝固而堵塞导管.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合成实验,主要考查了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涉及制备原理、物质的分离提纯、实验条件控制、对操作分析评价等,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在2L含有物质的量均为0.1mol的Ca2+、Mg2+的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固体使溶液的pH=ll.有沉淀生成,过滤.已知:KSP[Ca(OH)2]=4.68×10-6;KSP[Mg(OH)2]=5.61×10-12.当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1认为已经除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沉淀是Mg(OH)2、Ca(OH)2的混合物
B.此沉淀只有Mg(OH)2
C.过滤后滤液中存在Ca2+、Mg2+
D.向原溶液中加入8.8 g NaOH固体,不可以使Ca2+部分转化为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用1-丁醇、溴化钠和较浓H2SO4混合物为原料,在实验室制备1-溴丁烷,并检验反应的部分副产物.(已知:NaCl+H2SO4(浓)=NaHSO4+HCl↑)现设计如下装置,其中夹持仪器、加热仪器及冷却水管没有画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三颈烧瓶.
(2)关闭a和b、接通竖直冷凝管的冷凝水,给A加热30分钟,制备1-溴丁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CH2CH2CH2OH+NaBr+H2SO4 $\frac{\underline{\;\;△\;\;}}{\;}$CH3CH2CH2CH2Br+NaHSO4+H2O.
(3)理论上,上述反应的生成物还可能有:丁醚、1-丁烯、溴化氢等.熄灭A处酒精灯,在竖直冷凝管上方塞上塞子,打开a,利用余热继续反应直至冷却,通过B、C装置检验部分副产物.B、C中应盛放的试剂分别是硝酸银、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
(4)在实验过程中,发现A中液体由无色逐渐变成黑色,该黑色物质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 $\frac{\underline{\;\;△\;\;}}{\;}$CO2↑+2SO2↑+2H2O,可在竖直冷凝管的上端连接一个内装吸收剂碱石灰的干燥管,以免污染空气.
(5)相关有机物的数据如下:
物质熔点/0C沸点/0C
1-丁醇-89.5117.3
1-溴丁烷-112.4101.6
丁醚-95.3142.4
1-丁烯-185.3-6.5
为了进一步精制1-溴丁烷,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待烧瓶冷却后,拔去竖直的冷凝管,塞上带温度计的橡皮塞,关闭a,打开b,接通冷凝管的冷凝水,使冷水从d(填c或d)处流入,迅速升高温度至101.6℃,收集所得馏分.
(6)若实验中所取1-丁醇、NaBr分别为7.4g、13.0g,蒸出的粗产物经洗涤、干燥后再次蒸馏得到9.6g 1-溴丁烷,则1-溴丁烷的产率是7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钼(Mo)是一种过渡金属元素,通常用作合金及不锈钢的添加剂,这种元素可增强合金的强度、硬度、可焊性及韧性,还可增强其耐高温及耐腐蚀性能.如图是化工生产中制备金属钼的主要流程图,已知钼酸难溶于水.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2MoS2+7O2$\frac{\underline{\;高温\;}}{\;}$2MoO3+4SO2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MoO3+2NH3•H2O=(NH42MoO4
(3)反应①的尾气可以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已知
化学式电离常数
H2SO3K1=1.3×10-2,K2=6.2×10-8
H2CO3K1=4.3×10-7,K2=5.6×10-11
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可知,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微粒是CD
A.HCO3-、HSO3-    B HCO3-、SO32-
C.HCO3-、H2SO3   D HSO3-、CO32-
向过量碳酸钠溶液中通人少量二氧化硫,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CO32-+SO2+H2O=SO32-+2HCO3-
(4)如果在实验室模拟操作1和操作2,则需要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5)工业上制备还原性气体CO和H2的反应原理为CO2+CH4$\frac{\underline{\;高温\;}}{\;}$2CO+2H2,CH4+H2O$\frac{\underline{\;高温\;}}{\;}$CO+3H2.含甲烷体积分数为80%的10L(标准状况)天然气与足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混合物在高温下反应,甲烷转化率为90%,用产生的还原性气体(CO和H2)还原MoO3制钼,理论上能生产钼的质量为41.1g(小数点后保留1位,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工业上用黄铁矿(主要成分:FeS2,含有少量Fe2O3和SiO2,其它杂质不考虑)制备高效净水剂K2FeO4的工业流程如图:

已知:25℃时,Fe(OH)3的KSP=1.0×10-38;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1时,认为离子沉淀完全.请回答:
(1)写出制备副产物“氮肥”的化学方程式2SO2+4NH3.H2O+O2=2(NH42SO4+2H2O.
(2)由FeCl3溶液制备Fe(OH)3时,若使溶液中的Fe3+沉淀完全,需调节溶液的pH至少为3.Fe(OH)3转化为Na2FeO4的离子方程式为2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
(3)高温煅烧黄铁矿的化学方程式为4FeS2+11O2$\frac{\underline{\;高温\;}}{\;}$2Fe2O3+8SO2
(4)操作I的具体步骤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5)检验煅烧后生成气体中有SO2的方法为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褪色,加热,又恢复红色,则气体为二氧化硫.
(6)工业上也可用Fe做阳极电解KOH溶液的方法制备K2FeO4,则阳极反应式为Fe+8OH--6e-=FeO42-+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实验室用乙酸和正丁醇制备乙酸正丁酯.有关物质的相关数据如表:
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密度/g•cm-3沸点/℃溶解度g/l00g水
正丁醇740.80118.09
冰醋酸601.045118.1互溶
乙酸正丁酯1160.882126.10.7
操作如下:
①在50mL三颈烧瓶中投入几粒沸石,将18.5mL正丁醇和13.4mL冰醋酸(过量),3~4滴浓硫酸按一定顺序均匀混合,安装分水器(作用:实验过程中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温度计及回流冷凝管.
②将分水器分出的酯层和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依次用水洗,10% Na2CO3洗,再水洗,最后转移至锥形瓶并干燥.
③将干燥后的乙酸正丁酯加入烧瓶中,常压蒸馏,收集馏分,得15.1g乙酸正丁酯.
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任意一种正丁醇同类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CH3CH2CH(OH)CH3
(2)仪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CH2CH2OH$?_{△}^{浓硫酸}$CH3COOCH2CH2CH2CH3+H2O.
(3)步骤①向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的药品是:正丁醇,浓硫酸,冰醋酸.
(4)步骤②中,用 10%Na2CO3溶液洗涤有机层,该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酯中混有的乙酸和正丁醇.
(5)步骤③在进行蒸馏操作时,若从118℃开始收集馏分,产率偏高,(填“高”或“低”)原因是会收集到少量未反应的冰醋酸和正丁醇.
(6)该实验生成的乙酸正丁酯的产率是6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工业上制取硝酸铵的流程图如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工业制硝酸的生产中,B设备的名称是氧化炉,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 $\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
(2)此生产过程中,N2与H2合成NH3所用的催化剂是铁砂网.1909年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合成了氨,2007年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图2:

分别表示N2、H2、NH3.图⑤表示生成的NH3离开催化剂表面,图②和③的含义分别是N2、H2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在催化剂表面,N2、H2中化学键断裂.
(3)在合成氨的设备(合成塔)中,设置热交换器的目的是利用余热,节约能源;在合成硝酸的吸收塔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使NO循环利用,全部转化成HNO3
(4)生产硝酸的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氮的氧化物,可用如下两种方法处理:
碱液吸收法:NO+NO2+2NaOH=2NaNO2+H2O
NH3还原法:8NH3+6NO2=7N2+12H2O(NO也有类似的反应)
以上两种方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的是氨气还原法 .
(5)某化肥厂用NH3制备NH4NO3.已知:由NH3制NO的产率是96%、NO制HNO3的产率是92%,则制HNO3所用去的NH3的质量占总耗NH3质量(不考虑其它损耗)的5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时,下列操作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是(  )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盛盐酸溶液
B.中和滴定将要达到滴定终点时,眼睛注视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变化
C.滴定管装碱液前未用标准碱液润洗
D.滴定时,锥形瓶摇动太剧烈,有少量溶液溅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现有三种可溶性物质A、B、C,其中A、B是盐,C是碱,它们分别溶于水后电离产生的离子有:Na+、H+、Ba2、OH-、CO32-、SO42-,请根据下列叙述回答问题:
(1)C的化学式为Ba(OH)2
(2)A溶液与B溶液反应可生成气体X,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32-=H2O+CO2↑.
(3)A、B溶液与C溶液反应可分别生成白色沉淀D和E,其中D可溶于稀硝酸.
①B的化学式为NaHSO4,A溶液显碱性(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②D溶于稀硝酸的离子方程式为2H++BaCO3=Ba2++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