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过氧化钠性质后,进一步研究其与SO2反应情况,查阅相关资料知:过氧化钠与CO2反应有气体生成,而将SO2通入过氧化钠粉末中也有气体生成.有同学认为:CO2、SO2虽然都是酸性氧化物,但S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CO2无还原性,反应原理应该不相同,并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1)[提出假设]向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固体中通入足量的SO2,对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成分及反应原理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反应后固体中只有Na2SO3,证明SO2未被氧化;
假设二:反应后固体中只有Na2SO4,证明SO2完全被氧化;
假设三:反应后固体中
 
,证明
 

(2)[定性研究]
为验证假设三是否成立,兴趣小组进行如下研究,请你完成下表中内容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取反应后的固体放入试管中,…
(3)[定量研究]通过测量气体的体积判断发生的化学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装置D的作用是
 

②实验测得装置C中过氧化钠质量增加了m1g,装置D质量增加了m2g,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为V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用上述有关测量数据进行判断
SO2被氧化的程度V与m1或m2的关系
完全被氧化V=0
部分被氧化
 
未被氧化
 
考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1)依据假设一和假设二推断假设三为Na2SO3和Na2SO4的混合物,得出结论即可;
(2)要证明假设3是否成立,就是要证明Na2SO3和Na2SO4存在,可以取反应后的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少量水溶解,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若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加入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证明原固体中既有亚硫酸钠也有硫酸钠;
(3)①碱石灰具有碱的性质,可以吸收酸性气体,据此解答;
②若Na2SO3未被氧化发生的反应只有2Na2O2+2SO2=2Na2SO3+O2根据差量法计算即可.
解答: 解:(1)固体为Na2SO3和Na2SO4的混合物,证明二氧化硫部分被氧化,故答案为:Na2SO3和Na2SO4的混合物;二氧化硫部分被氧化;
(2)要证明假设3是否成立,就是要证明Na2SO3和Na2SO4存在,可以取反应后的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少量水溶解,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若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加入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证明原固体中既有亚硫酸钠也有硫酸钠,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取反应后的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少量水溶解,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加入盐酸沉淀部分溶解.
证明原固体中既有亚硫酸钠也有硫酸钠.

(3)①碱石灰具有碱的性质,可以吸收酸性气体,故D的作用吸收未反应的SO2,故答案为:吸收未反应的SO2
②若Na2SO3未被氧化发生的反应只有
2Na2O2+2SO2=2Na2SO3+O2 △m
根据差量法得到V=
7m1
30
或m1
=
30V
7
,若部分被氧化发生的反应还有Na2O2+SO2=Na2SO4,该反应中SO2全部转化为固体的质量,没有气体生成,这个时候固体的质量增大,可知0<V<
7m1
30

故答案为:
SO2被氧化的程度V与m1或m2的关系
完全被氧化V=0
部分被氧化0<V<7m1/30 或m1>30V/7
未被氧化V=7m1/30或m1=30V/7
点评:本题以探究实验为基础,探究了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硫的反应实际情况,考查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实验的设计、装置图分析以及化学反应的计算等有关知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桌上备有烧杯(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胶头滴管、环形玻璃搅拌器、0.50mol?L-1 盐酸、0.50mol?L-1NaOH溶液,实验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
 
 

(2)已知2molCO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放出566kJ热量;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6kJ热量;1mol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水放出890kJ热量.写出用标准燃烧热作为反应热的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若1mol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固体和液态水,放出热量
 
890kJ( 填“>”、“<”、“=”).若将a molCH4、CO和H2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 CO2气体和液态水,且CO2和水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则放出热量(Q)的取值范围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前四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A、B、C、D中,A和B的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均只有1个,并且A-和B+的电子数相差为8;与B位于同一周期的C和D,它们价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数分别为4和2,且原子序数相差为2.回答下列问题:
(1)D2+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
 

(2)四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
 
,电负性最大的是
 
.(填元素符号)
(3)A、B和D三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化合物的晶胞如图所示.
①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D的配位数为
 

②列式计算该晶体的密度
 
g?cm-3
(4)A-、B+和C3+三种离子组成的化合物B3CA6,其中化学键的类型有
 

(5)该化合物中存在一个复杂离子,该离子的化学式为
 
,配位体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把11g金属混合物加入足量的盐酸中生成5.6LH2(标况),此金属混合物的可能组成为(  )
A、镁、铁B、锌、铁
C、铁、铜D、镁、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Na2O2是常见的氧化剂,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欲通过以下实验确定炭粉与Na2O2反应的产物.
[实验步骤]
Ⅰ.按如图所示装置(部分仪器未画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Ⅱ.将0.6g炭粉与3.9g Na2O2均匀混合,装入试管,在靠近试管口处放置一张湿润的氯化钯试纸(湿润氯化钯试纸遇CO变黑,可用于检验是否有CO生成).
Ⅲ.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试管底部.
[实验现象]
试管中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火花,氯化钯试纸未变黑,石灰水未变浑浊.
请回答:
(1)装置B的作用是
 

(2)通过探究发现,装置A中只发生反应2Na2O2+C
  △  
.
 
Na2CO3+X,则X为
 
(填化学式).
①请设计实验证明产物X的存在,简要写出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
 

②有人认为炭粉的加入量的多少会影响产物X的检验,请简要说明原因:
 

(3)CO在潮湿环境中可将氯化钯还原为黑色粉末状的钯(Pd:Mr=106),同时生成另外两种新物质.已知反应过程中转移6.02×1023个电子时,生成53g P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将装置A中完全反应后所得物质溶于适量水,配成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①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c(Na+)>c(CO32-)>c(OH-)>c(HCO3-
b.c(Na+)>c(OH-)>c(CO32-)>c(HCO3-
c.c(Na+)=2[c(CO32-)+c(HCO3-)+c(H2CO3)]
d.c(H+)+c(Na+)=c(OH-)+2c(CO32-)+c(HCO3-
②若使所得溶液与100mL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至溶液pH=7,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我国支持“人文奥运”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坚决反对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某种兴奋剂 的结构简式为

(1)该物质的分子式:
 

(2)1mol该物质和Br2的CCl4溶液反应,消耗Br2的物质的量为:
 
mol,反应方程式为:
 

(3)1mol该物质和H2发生反应,最多消耗H2的物质的量为:
 
mol,反应方程式为:
 

涉及反应类型有:
 

(4)1mol该物质和NaOH发生反应,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
 
mol.反应方程式为:
 
;向生成物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该物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高聚物,请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温度下,向 2.0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 1.0 molA 和 1.0 molB,发生反应 A(g)+B(g)?C(g)△H<0,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s05102030
n(A)/moL10.80.750.700.70
A、反应在前 5s 的平均速率v (A)=0.04mol?L-1
B、相同温度下,若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充入 0.5 mol A 和 0.5 mol C,反应再次达到平衡前v (正)>v (逆)
C、相同温度下,若平衡后移走 0.5 mol A 和 0.5 mol B,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 c(C)小于 0.075 mol?L-1
D、相同温度下,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 2.0 mol C,达到平衡时,C 的转化率大于 7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容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1mol N2、3mol H2,使它们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反应,并达到平衡.若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平衡时甲容器中N2的转化率为10%,则乙容器中N2的转化率为(  )
A、10%B、大于10%
C、小于10%D、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与乙炔具有相同的碳、氢百分含量,但一定既不是它的同系物又不是它的同分异构体的是(  )
A、丙炔
B、乙烯
C、C4H4
D、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