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下列关于电负性的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
A.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
B.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
C.电负性越大,金属性越强
D.电负性越小,非金属性越强

分析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小,结合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分析.
A.周期表中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主族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
B.周期表中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所以同一主族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
C.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D.根据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分析.

解答 解: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周期表中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主族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故A正确;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周期表中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所以同一主族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故B错误;
C.元素电负性越大,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越大,则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故C错误;
D.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越易得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负性的含义,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根据电负性的含义进行剖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苯乙酮的制备原理及装置图如图:

已知:①制备过程中还有CH3COOH+AlCl3→CH3COOAlCl2+HCl↑等副反应.
②苯乙酮微溶于水,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主要步骤:
(Ⅰ)合成:在100mL 三颈瓶中加入13g无水AlCl3和16mL无水苯,边搅拌边慢慢滴4mL乙酸酐,滴加完毕后水浴加热直到没有HCl气体逸出为止.
(Ⅱ)分离与提纯:
①反应混合物边搅拌边慢慢滴加一定量浓盐酸与冰水混合液,再分液得到有机层
②水层继续用苯萃取两次,每次8mL.
③将①②所得有机层合并,洗涤,干燥,蒸去苯,得到苯乙酮粗产品
④蒸馏粗产品得到苯乙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c的作用:冷凝回流原料;装置d中漏斗的作用:防止倒吸.
(2)分离与提纯操作中第①步滴加一定量浓盐酸和冰水的主要目的是溶解铝盐,写出这步操作中滴加浓盐酸的另外一个作用把溶解在水中的苯乙酮提取出来以减少损失.
(3)分离与提纯的操作中第二步②的目的是把溶解在水中的苯乙酮提取出来以减少损失,该操作中不能用乙醇萃取的原因是乙醇与水互溶.
(4)使用分液漏斗萃取时,先后加入待萃取剂,经振摇,静置,分层,分液时苯层的具体操作为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有机物Q的分子式为C10H12O3,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且有两个取代基,一定条件下Q遇足量NaHCO3、Na均能产生气体,且生成气体体积比(同温同压)为1:1,分子结构中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则Q的结构最多有(  )
A.19种B.10种C.16种D.12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水化合物都符合通式Cn(H2O)m
B.符合通式Cn(H2O)m的物质都是糖类
C.糖类物质都有甜味
D.糖类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六大营养素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研究Cu与浓H2SO4的反应,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方案(装置中的固定仪器和酒精灯均未画出)

实验选用细铜丝、98.3%H2SO4、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CC14、NaOH溶液等药品,铜丝被卷成螺旋状,一端没入浓H2SO4中,另一端露置在液面上方.
以下是该学习小组部分交流记录及后续探究实验的记录.
材料一:小组交流滴录
学生1:加热前,无现象发生;加热后,液面下铜丝变黑,产生气泡,有细小黑色颗粒状物质从铜丝表面进入浓硫酸中,黑色物质是什么?值得探究!
学生2:我也观察到黑色颗粒状物质,后来逐渐转变为灰白色固体,我想该灰白色固体极有可能是未溶于浓硫酸的CuSO4
学生3:你们是否注意到液面以上的铜丝也发黑,而且试管上部内壁有少量淡黄色S固体凝聚,会不会液面以上的铜丝与硫发生了反应,我查资料发现:2Cu+S=Cu2S(黑色).
材料二:探究实验剪辑
实验1:将光亮的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变黑,然后插入稀硫酸中,铜丝重新变得光亮,溶液呈蓝绿色;将光亮的铜丝置入加热的硫蒸气中变黑,然后插入稀硫酸中无变化.
实验2:截取浓硫酸液面上方变黑的铜丝,插入稀硫酸中无变化;将浓硫酸液面下方变黑的铜丝,插入稀硫酸、黑色明显变浅,溶液呈蓝绿色.
实验3:将溶液中的黑色颗粒状物质,经过滤、稀硫酸洗、蒸馏水洗、干燥后放入氧气流中加热,然后冷却,用电子天平称重发现质量减少10%左右.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D、E两支试管中CC14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2)加热过程中,观察到A试管中出现大量白色烟雾,起初部分烟雾在试管上部内壁析出淡黄色固体物质,在持续加热浓硫酸(沸腾)时,淡黄色固体物质又慢慢地消失.写出淡黄色固体消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S+2H2SO4(浓)$\frac{\underline{\;加热\;}}{\;}$3SO2↑+2H2O;
(3)对A试管中的浓H2SO4和铜丝进行加热,很快发现C试管中品红溶液褪色,但始终未见D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或沉淀.学生1猜想是由于SO2溶解度较大,生成了Ca(HSO32的缘故.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学生1的猜想取样后,向其中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4)根据上述研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液面下方铜丝表面的黑色物质成分是CuO、CuS、Cu2S;(写化学式)
(5)反应完全后稀释溶液呈酸性,学生2猜想反应中浓硫酸可能过量,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验证稀释后的溶液由于硫酸过量呈酸性,取稀释后的溶液适量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铁粉,若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证明硫酸过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一)石油分馏可以得到汽油.汽油是低沸点的烷烃的混合物,其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一般在C5~C12范围内,如戊烷,其分子式为C5H12,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填“化学”或“物理”).
(二)石油裂解可获得A.已知A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8的气体,A通过加聚反应可以得到F,F常作为食品包装袋的材料.有机物A、B、C、D、E、F有如图的关系.
(1)A的分子式为C2H4,用途为用于制聚乙烯或乙醇.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CH2=CH2+H2O$\stackrel{催化剂}{→}$CH3CH2OH,该反应的类型是加成反应.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CH3CH2OH+CH3COOH$→_{△}^{浓H_{2}SO_{4}}$CH3COOCH2CH3+H2O,该反应的类型是酯化反应.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nCH2=CH2$\stackrel{催化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如图表示的是向MgCl2、AlCl3的混合溶液中开始时滴加试剂A,之后改滴试剂B,所得沉淀y(mol)与加入试剂体积V(mL)之间的关系.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A是盐酸,B是NaOH溶液,且c(B)=2c(A)
B.原混合液中c(Al3+):c(Mg2+):c(Cl-)=1:1:5
C.A是NaOH溶液,B是盐酸,且c(NaOH):c(HCl)=2:1
D.从7到9,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OH-═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事实是(  )
A.Cl2与H2S溶液发生置换反应B.受热时H2S能分解,HCl则不能
C.单质硫可在空气中燃烧,Cl2不能D.溶于水时HCl是强酸,H2S是弱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H2和1mol I2,压强为p(Pa),并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发生反应:H2(g)+I2(g)═2HI(g)
(1)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充入1mol H2,反应速率加快,理由是增加反应物氢气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2)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充入1mol N2(N2不参加反应),反应速率不变,理由是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3)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充入1mol N2(N2不参加反应),反应速率减慢,理由是体积增大,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