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根据反应8NH3+3Cl2═6NH4Cl+N2,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中氧化剂是Cl2,被氧化的是N或氮元素.
(2)该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与被还原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3)若产生的N2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6NA

分析 反应8NH3+3Cl2═6NH4Cl+N2,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Cl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该反应中转移6e-,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1)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N2为氧化产物,Cl元素化合价降低,Cl2为氧化剂,故答案为:Cl2;N或氮;   
(2)由方程式可知,当有3molCl2参加反应时,有2molNH3被氧化,则被氧化的物质与被还原的物质物质的量之比为2:3,故答案为:2:3;  
(3)8NH3+3Cl2═6NH4Cl+N2,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Cl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该反应中转移6e-,所以生成0.1mol的氮气转移电子数为0.6NA,故答案为:0.6NA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考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基本概念和转移电子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为了证明在实验室制备得到的Cl2中会混有HCl,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甲同学的示意图,所需实验装置从左至右的连接顺序为:装置②→④→③→①;
(2)装置②中主要玻璃仪器的名称圆底烧瓶、分液漏斗、酒精灯;
(3)实验室制备Cl2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4)装置③中Cu的作用Cl2+Cu$\frac{\underline{\;\;△\;\;}}{\;}$CuCl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设计仍然存在缺陷,不能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此,乙同学提出气体通入装置①之前,要加装一个检验装置⑤,以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你认为装置⑤应放入湿润的KI淀粉试纸(或湿润的有色布条)试纸.
(6)丙同学看到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后提出无需多加装置,只需将原来烧杯中的AgNO3溶液换成紫色石蕊试液,如果观察到溶液只变红,不褪色的现象,则证明制Cl2时有HCl挥发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为了探究铁和硫反应产物中铁的化合价为+2价或+3价或既有+2也有+3价,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已知硫会溶于热碱溶液)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混合粉末A中S粉必须要过量,其原因是为了保证铁粉完全反应,从而避免过量的铁粉与操作③中的反应生成Fe2+而干扰实验验
(2)反应在“惰性气体环境中”进行的原因是防止Fe和S被氧化,尤其是Fe被氧化成Fe3O4而干扰实验
(3)操作①是用烧热的玻璃棒点触混合粉末,反应即可持续进行,这说明了硫和铁粉反应是放热反应
(4)操作②的作用是除去混合物中过量的硫粉.
(5)操作③中稀硫酸煮沸的目的是防止硫酸中溶解的O2将前面反应过程中可能生成的Fe2+氧化而干扰实验.
(6)为探究产物中铁的价态,需要继续对D溶液进行实验,请写出操作④的具体操作、现象及结论:取少量的D溶液于两支小试管中,向第一支试管中滴加少量KSCN溶液,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加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如果第一支试管出现血红色,而第二支试管高锰酸钾紫红色不褪去,说明铁和硫反应只生成三价铁;如果第一支试管不变血红色,而第二支试管高锰酸钾紫红色褪去,说明只生成亚铁;如果第一支试管变血红色,第二支试管紫红色也褪去,说明既生成了三价铁也生成了亚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在相同状况下,有关H2、O2、CH4三种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密度之比等于对应的物质的量之比
B.其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C.等质量的三种气体,其体积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的倒数之比
D.等体积的三种气体,其物质的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32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NA
B.100 mL 1 mol•L-1K2SO4溶液中含有的钾离子数为0.1NA
C.10克氖气所含原子数约为6.02×1023
D.常温常压下,NA个H2分子的体积小于22.4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以下有关元素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下列电子排布式的原子中,①1s22s22p63s23p2 ②1s22s22p3   ③1s22s22p2   ④1s22s22p63s23p4 原子半径最大的是①
B.具有下列最外层电子排布式的原子中,①3s23p1 ②3s23p2   ③3s23p3   ④3s23p4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③
C.①Na、K、Rb   ②N、O、S   ③Si、P、As   ④Na、P、Cl,元素的电负性随原子序数增大而递增的是④
D.某元素基态原子的逐级电离能分别为578、1817、2745、11575、14830、18376、23293,当它与氯气反应时可能生成的阳离子是X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一定条件下反应H2(g)+I2(g)═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υ(正、H2)=υ(逆、HI)
B.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HI的同时,生成n mol的I2
D.H2、I2、HI的反应速率比为2:2:1的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如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①~⑥代表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完成下列填空:
(1)六种元素中,非金属最强的是③;原子半径最大的是④.(填元素编号)
(2)若①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则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VA族;六种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Cl(填元素符号).
若②为非金属元素,则以下推断正确的是c(选填编号)
a.①一定是金属元素        b.④一定是金属元素         c.⑥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I.把氯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为红色,然后褪色;
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氯气溶液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使溶液呈酸性,紫色石蕊溶液遇到酸显红色,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变红的石蕊褪色.
Ⅱ.某化学兴趣小组计划用氯气和氢氧化钠制取简易消毒液.
(1)其反应原理为:Cl2+2OH-═Cl-+ClO-+H2O(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实验室配制好4.0mol•L-1的NaOH溶液,这种溶液0.05L才能与2.24L氯气(STP)恰好完全反应.
(3)配制100mL4.0mol•L-1NaOH溶液的实验步骤:
a.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b.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将烧杯中的溶液注入容量瓶,并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
d.用适量蒸馏水溶解称量好的氢氧化钠固体,冷却.
e.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f.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线下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①配制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D.
A.烧杯     B.玻璃棒     C.100mL容量瓶     D.锥形瓶
②上述步骤的正确操作顺序是abdcfe.
③所需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是16.0g.
④配制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对所配制溶液浓度无影响的是C.
A.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B.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取出水使液面恰好到刻度线.
C.容量瓶没有干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