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对于A+2B(g)nC(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请回答:

1n=3时,增压,平衡不移动,则A______态。

2A为固态,增大压强,C的组分含量增加,则n_________,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升温,平衡向右移动,达到新平衡前,υ ______υ>< =),则该反应的逆反应为_______热反应,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 1 不变 > 增大

【解析】(1)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说明该反应为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所以A必须为气体。

(2)增大压强,C的组分含量增加,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是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所以当A为固体时,n一定等于1。

(3)升温,平衡向右移动,所以υυ,升高温度平衡应该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吸热,逆反应放热。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值应该增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达尔效应不是胶体特有的现象,溶液和浊液也有

B. 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其它分散系却没有

C. 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1nm

D. 丁达尔效应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15.6g Na2O2和5.4g Al同时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200mL溶液,再向该溶液中缓慢通入标准状况下的HCl气体6.72 L,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反应过程中得到7.84 L的气体
B.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c(Cl)+c(OH
C.最终得到7.8 g的沉淀
D.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1.5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NaCl固体配制0.1 mol·L-1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或说法正确的是

A.5.85gNaCl固体溶于1 L水中可配成0.1 mol·L-1的NaCl溶液

B.称量时,将固体NaCl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

C.固体溶解后,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向容量瓶中直接加水稀释到刻度线

D.配制溶液时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①②③④四种金属片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组成电池,①②相连时,电路电流从②流向①;①③相连时,③为正极,②④相连时,②有气泡逸出现,③④相连时,③的质量减少,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①③②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④②① D. ③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有关海洋中部分资源的利用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是 , 操作②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是
(2)含I溶液中加入试剂X的目的是将I(填“氧化”或“还原”)成I2;试剂Y选择原则包括:与碘不反应、碘在Y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和
(3)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得到精盐水.该工程示意如下: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①操作中需要进行搅拌,目的是提高氯化钠的溶解度
B.③、④两步操作顺序可以颠倒
C.⑤操作得的沉淀中共有三种物质
D.⑥操作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4)海水资源也可以提炼出铝,铝制品与铁制品相比,在空气中不易锈蚀,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由 NaHS、MgSO4、NaHSO3 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硫元素的质量分数w(S)=a%,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w(O)为(
A.1.75a%
B.1.25a%
C.1﹣1.75a%
D.1﹣1.25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重水(D2O)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氘(D)的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 B. 1 H与D互称同位素

C. H2O与D2O互称同素异形体 D. 1 H218O与D216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变化中,由加成反应引起的是

A. 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含碳原子较多的烷烃加热、加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含碳原子较少的烷烃和烯烃

C. 在光照条件下,C2H6与Cl2反应生成了油状液体

D. 在催化剂作用下, 乙烯与水反应生成乙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